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學者觀點:為什麼不能盲目抵制日貨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 劉江永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0日 14:44)

  中國經濟網消息:最近,一些支持日本右翼教科書的日本企業和團體的名單被公諸報端,挂在互聯網上。其中有些企業長期同中國做生意。這就從一個側面揭開了近年來中日關係之所以“政冷經熱”的一個謎底。中國消費者憤怒了,商家憤怒了,一場有針對性的抵制日貨的行動開始了。這對支持日本右翼的企業和商人造成心理上的極大打擊。其中有些見勢不妙,急忙發表聲明:本企業從未資助右翼教科書編撰會,云云。看來,既想賺中國市場的錢,又想在國內支持右翼團體美化侵略歷史的日本企業今後必須作出何去何從的抉擇。放棄支持右翼教科書,無疑將是對日本右翼教科書編撰會的釜底抽薪。其結果將是中日“經貿熱”不會受多大影響,中日“政治冷”也會有改善。否則,中日關係“政冷經冷”的前景也不能完全排除。

  然而,作為中國民眾來説,盲目抵制日貨是不可取的。所謂盲目抵制日貨有幾種表現:一是“逢日必反”,只要是日貨一概抵制;二是抵制的方式不限于自己不買或不賣日貨,而是對別人使用或經銷日貨也加以抵制甚至損壞;三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日本在華企業或商業行為進行攻擊。盲目地抵制所有日貨,在思想方法上是絕對化,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其結果不僅不能起到打擊日本右翼的作用,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給日本右翼醜化污衊中國提供口實,損害中國改革開放的良好國際形象。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許多商品都不是單純的“原裝日貨”,而是“多國籍”産品。同時,所謂“國貨”或其他國家的産品很多也是同日本企業合資生産的。這一點作為消費者個人是很難分清的。例如,韓國的一些電器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日貨,所以韓國雖積極提倡使用國貨,但並沒有過激或盲目地抵制日貨。在國際上經濟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下,盲目抵制日貨,就像閉著眼睛打麻雀,很可能打不到麻雀,反而誤傷自己人。如果盲目抵制日貨打擊了在華日資企業,很可能導致這些企業的中國職工下崗,從而損害中國同胞的切身利益。

  其次,盲目抵制日貨將破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逐步建立起來的良好投資環境,有損我國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國內社會和諧環境。去年中日貿易總額約達1700億美元。中國對日本出口738億美元,其中約60%來自日本在華直接投資企業。截至2004年底,日本在中國直接投資累計合同金額為666億美元。大大小小的日本企業、飯店、公司、事務所遍佈中國各個城市,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著貢獻。如果借抵制日貨的口號,把對日本政府錯誤做法和右翼勢力的義憤發泄在它們身上,很容易造成日資企業、連鎖店所在地社會秩序的緊張與混亂,甚至讓圖謀不軌的人鑽空子。這是人民群眾所不願看到的。

  第三,盲目抵制日貨有可能造成親者痛而仇者快的結果。應該看到,日本經濟界在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和支援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日本大多數商家和企業並沒有支持日本右翼團體。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理事長中田慶雄就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明確表示,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要努力促進日中政治關係的改善。在為印度洋海嘯災區提供援助時,駐北京的日本工商會主動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以表達對北京市人民的友好之情。如果對於一貫對華友好、為中國經濟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日本企業及其産品也要抵制,這難道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嗎?難到能得到廣大中國人民的支持嗎?

  作為一般消費者,很難分清那些是“原裝日貨”或“合資日貨”,老百姓購物的基本考慮就是物美價廉,即所謂性能與價格比,而不論廠家是誰。我們不能以消費者的自主消費行為來衡量是否愛國。當然,作為個人,出於對日本右翼勢力歪曲侵略歷史的義憤而不選擇日貨也是個人的自由。但即便是針對那些支持日本右翼勢力的企業,抵制起來也不能超出法律允許的限度,否則就要承擔法律責任。

責編:春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