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唐家璇國務委員會見日共同社社長山內豐彥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6日 20:45)

  新華網消息:唐家璇國務委員近日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來華訪問的日本共同社社長山內豐彥一行。新華社副社長馬勝榮、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新聞司副司長劉建超等參加。

  唐家璇表示,共同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訊社,也是世界著名的通訊社之一,與新華社多年來一直保持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係。今天願借此機會,就中日關係的一些問題談談我的想法和看法,希望共同社以適當的方式將我所講的內容客觀、如實地向日本社會、各界人士和民眾轉達。

  一、關於中國民眾針對日本抗議示威活動事

  唐家璇表示,近日,北京及其他一些地方部分群眾由於不滿日方在歷史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錯誤態度,自發舉行遊行示威活動。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始終要求他們以冷靜理智、合法有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不要採取過激行動。中國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調動大量警力維持秩序,防止事態擴大,以確保日本駐華機構和在華日本公民的安全,也是為了維護中日關係大局。在示威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中方對此是不贊成的,也是不願看到的。我們已經並將繼續採取各種措施,依法保護日本駐華外交機構和在華日本企業、日本公民的安全。

  唐家璇表示,上述事件再次顯示了中日關係面臨的嚴峻複雜形勢,應該引起雙方足夠重視,特別是應該從根源上找出深層次原因,並加以妥善解決。如果就事論事,只能使問題更加複雜化,不利於中日關係的長遠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日本有一種説法,認為這些活動是中國政府支持的,是中國政府進行以“反日”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我必須指出這種説法是毫無根據的,是對事實的嚴重歪曲,對今後的中日關係也是極為不利的。我認為,任何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很正常的事。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絕不是“反日”教育。中方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方針,從未向群眾灌輸過排日、仇日情緒,而是讓大家記住歷史教訓,避免歷史悲劇重演,採取向前看的態度,強調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代友好。中方從未將發動侵略戰爭的極少數軍國主義分子和廣大日本人民等同看待,也不認為現代的日本人要為當年的侵華歷史背負罪名。這一點,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早在延安時期就講得很清楚。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曾明確講過,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使無數中國人民陷入深重災難,但日本人民同樣是那場戰爭的受害者。多年來,中方一直是本著這一精神教育民眾的。而且,我們還一貫強調大家應把自己的情緒和訴求轉化為刻苦學習和做好本職工作的實際行動,對群眾進行正確的引導。

  唐家璇表示,這幾天倒是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近年來中、韓等國接連發生針對日本的抗議活動?為什麼日本與周邊重要鄰國的關係總是會出問題?坦率地説,這次中國部分群眾的遊行活動,具體起因是抗議日本政府審議通過篡改、美化侵略史實的右翼歷史教科書,反對日本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方應該注意一個重要背景,日德同為二戰的加害國,德國早就頒布法律嚴禁為納粹法西斯翻案,而日本至今卻仍允許美化侵略歷史的右翼教科書出版;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德國總理勃蘭特就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懺悔,日本首相卻年年參拜祭祀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二者的反差何其之大。中國公眾實在無法理解,一個不能正確反省侵略歷史、不能正確理解受害國民眾感情的國家,竟然要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不僅是中國國民的心態,也是日本其他鄰國國民的普遍想法。

  唐家璇指出,二戰後,日本政府曾抱著反省和道歉的態度,表示對受害國的民眾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中日關係正是在日本上述對待和處理歷史等問題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但現在,日本國內卻出現了片面強調內政因素、忽視鄰國感受的傾向。日本政府現在只強調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民族文化傳統、政府對篡改歷史教科書無權過問,而把鄰國的國民感情視為外來干涉一概排斥。日本在外交上採取這樣的政策,怎麼能贏得鄰國和國際社會的信任和支持呢?

  二、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

  唐家璇表示,我願坦率、負責地告訴日方,中國政府奉行對日友好政策,一貫高度重視發展與日本的友好合作關係。這幾年中日關係遇到了困難,但中國政府對日政策沒有因此而改變。即便是現在,也是如此。

  唐家璇表示,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去年與小泉首相會晤時強調,我們希望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基於這樣的方針政策,中方希望日本保持繁榮和發展,理解日本要在國際社會進一步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的願望。溫家寶總理不久前在人大記者招待會上提出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三個原則”和“三點建議”,向日方發出了一個明確信息,即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基礎上,與日本加強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我不得不指出的是,中日關係的現實與前景之間存在不小差異,形勢複雜、嚴峻,而且仍在發展。中日關係始終面臨的兩大問題,即關係到中日政治基礎的歷史和台灣問題仍嚴重干擾兩國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突出;國民感情出現下滑勢頭。這都給兩國深化合作帶來了阻力和制約,並有使中日關係走向惡化的可能。中日關係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性挑戰,正處在十字路口。

  唐家璇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0週年,中日關係既面臨歷史性挑戰,也面臨改善的機遇。中國政府有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決心和誠意,但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發展也需要日本政府拿出善意和誠意,需要雙方互動。中日互為近鄰。歷史已經證明,中日“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我們希望日本有識之士深刻認識到今天的中日關係來之不易,雙方應始終堅持中日友好的大方向,真正把對方看作合作夥伴,而不是對手。雙方應妥善處理兩國間存在的問題,不斷深化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共同促進本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關於中日間主要問題

  (一)歷史問題

  唐家璇表示,當前最突出的仍然是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這是當前兩國政治關係出現困難、雙方高層互訪中斷的癥結。要改善關係,首先不能回避這一問題。應該儘早妥善處理,尤其是日本領導人應該作出有利於兩國關係大局的政治決斷。

  唐家璇指出,教科書問題的實質是日本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能否以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日本政府在這一問題採取什麼立場,直接關係到日本的未來和日本在亞洲鄰國和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

  (二)台灣問題

  唐家璇表示,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領土主權和統一大業,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我們注意到日本政府多次重申遵守中日聯合聲明原則,不支持“台獨”。 但是我們對近年來日本涉臺政策出現的消極動向也深表不滿。尤其是日臺在安全領域聯絡日益加深,這引起廣泛關注。反對“台獨”、遏制“台獨”勢力的冒險行動,符合中日雙方和亞太地區各國的共同利益。希望日方充分認識當前臺海形式的複雜性和敏感性以及“台獨”的嚴重危害,將迄今在台灣問題上的承諾落實在實際行動上,明確反對"台獨",維護臺海和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大局。

  (三)東海問題

  唐家璇指出,中日在東海劃界問題上存在爭議,這是客觀事實。中方一貫主張雙方應該通過談判解決在東海劃界問題上的爭議。據了解,日本政府已決定授權民間公司在東海所謂“中間線”以東進行試開採,所謂中間線是日方單方面主張,中方從來沒有認同過。這種行動只會導致東海形勢更加複雜和尖銳,使問題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

  唐家璇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解決東海問題的唯一正確選擇。希望雙方通過對話磋商縮小分歧,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信只要雙方都能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東海問題,一定能夠化挑戰為機遇,實現互利合作,並使東海成為名副其實的友好之海、合作之海,而不是對立之海。

  (四)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

  唐家璇表示,中方在安理會擴大問題上的立場是主張協商一致,達成共識。如果因此引起聯合國爭論甚至分裂,會損害聯合國形象,影響聯合國作用。

  唐家璇指出,當今世界面臨著各種威脅和挑戰,這就決定聯合國改革應是全方位和多領域的,不能局限于某一類或少數國家關注的問題。推動落實千年發展目標,充分照顧發展中國家合理關切,應成為改革重點。

  唐家璇表示,中方理解日本希望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但日本要成為安理會常理國,不單純是一個選票問題,而是政治信任和人心向背的問題。日本應該在如何贏得鄰國民眾的信任和認同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山內表示,將把唐家璇國務委員所談的情況客觀地向日本及世界讀者報道。

責編:唐峰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