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一位政協委員眼中的“和諧社會”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0日 12:25)

    專題:2005年兩會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李斌、顧瑞珍)正在此間舉行的政協大會上,委員們紛紛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言獻策。上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鄧偉志委員向記者描述了他眼中的和諧社會概貌:

  縮小貧富差距。貧富差距各國都有,並將長期存在,問題是不能太大。近年來局部地區不太平的重要原因是貧富差距偏大。鄧小平曾説: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不能搞“兩極分化”。三者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偏廢。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利為民所謀”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可以不搞高福利,但不可沒有中低檔的福利。這些年政府用於社保的資金雖有增加,可是還嫌太少。

  處理好所有制與分配的關係。分配很重要,所有制更重要。是所有制決定分配,而不是分配決定所有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二者都是經濟命脈,也有一個和諧的問題。

  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各項改革應當是配套的、同步的。要處理好黨政關係,黨政之間該分工的分工,該分開的分開。要處理好上下關係。要建立民告官的保護機制,要開展輿論監督。

  和諧社會應當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就是法制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平等就不和諧,平等是和諧的根基。公民社會就是民主社會,沒有民主就沒有和諧。要擴大社會參與,擴大選舉面,提高投票意識。

  要發展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是政府的伴侶。社會組織有時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交融的黏合劑、社會矛盾的稀釋劑、政府的“減肥劑”。“大社會”大不了,“小政府”就小不了。“大政府”難以成為強政府。發展社會團體有助於建設團體社會。社團要力避行政化,要增強生命力。

  向社會管理傾斜。不論政府職能如何變化,社會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加大對科教文衛體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社會事業的硬體上不去,社會問題少不了。不過也要看到,現代社會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管理要有指標體系。

  制定透亮的社會政策,做好各項社會工作。社會政策是面向全民的,面向全民的政策要動員全民參與。

  繁榮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目標一致是和諧的首要條件。目標就是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植根于文化之中。“一花獨放不是春”,文化永遠是多彩的。多彩是最大的財富。“高和諧”高就高在能夠做到多元一體。

  鄧偉志委員認為,和諧社會還應調整階層關係、加強多黨合作制、處理好第一次分配與第二次分配的關係等。

責編:常穎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