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民革中央:落實科學發展觀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9日 10:45)

    專題:2005年兩會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性課題。針對這一問題,民革中央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我國農村教育”的提案。

  提案指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現實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佔有教育資源的差距呈擴大趨勢,地市以上政府忙著發展高等教育,縣級政府則著力發展高中教育,許多地方義務教育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農村稅費改革前,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中央和省級財政只佔12%,縣級佔9.8%,其餘78.2%則由鄉和村籌集。農村實施稅費改革、學校實行“一費制”後,農民的負擔減輕了,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總投入大幅度減少,中小學輟學率居高不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骨幹流失現象嚴重,已成為農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偏遠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每年仍有數以百萬計的學齡兒童無法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半文盲依然存在。即便是“普九”達標的一些地方,後遺症嚴重,達標欠債償還問題至今未能解決。

  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只強調全國教育的統一性和計劃性,致使教育結構單一,形成以普通教育和升學為主導的金字塔型教育結構體系,忽略了農村教育的特殊性、階段性、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沒有建立起與農村情況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教育結構、教學內容與農村經濟發展嚴重不適應。由於農村整體的社會經濟條件較差,基礎教育質量較低,農村學生升入更高一級學校(高中、大學)的比例很低,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5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往往既沒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長,也缺乏從事農業勞動的基本技能,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及勞動技能課解決不了農業生産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儘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農村職業教育未被納入到教育的主流當中,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還未轉到以就業為導向上來,與勞動力市場的結合不夠緊密;農村職業技能培訓經費嚴重不足,師資短缺,教學質量下滑,就業渠道不暢,農村職校普遍出現生存危機,造成“有校無人”,導致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追求社會公正,保障所有國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民革中央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確立“義務教育先行”的指導思想,調整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結構,建立健全農村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消除教育貧困

  面對我國教育領域存在的事實上的不平等,政府最主要的責任,就是要切實貫徹基礎教育均衡化的方針,為農村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其他措施,甚至不惜降低一些經濟增長速度,切實保障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

  要確立“義務教育先行”的指導思想,義務教育應該處於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再不能以犧牲義務教育來發展高等教育。應將建立最低教育保障機制納入政府責任考核範圍,確保各級政府的教育投入主要用於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財政要為最低教育保障、消除教育貧困提供有力支撐,實現義務教育的福利性和公平性。農村義務教育越早實行免費越好。

  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普九”的支持。當前,可以選擇一個突破口,先解決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免費問題,從學校、教師、費用、管理等方面採取特殊措施。對“普九”所欠債務,中央和各級政府應該制定計劃,撥出專款加以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應隨著GDP的增長而增長,在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的同時,要建立健全中央和省、地(市)、縣四級政府合理分擔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保障機制。

  二、創新農村教育制度,改革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為農業經濟發展培養人才

  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關鍵是要從創新農村教育制度入手,要對農村基礎教育進行改革。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700多萬農村初中畢業生沒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調查表明貧困地區的輟學現象,與學校所學內容脫離農村學生將來的發展實際有關。對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學生,具有實際意義的是幫助他們掌握將來能夠找到工作的技能,包括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實用的各種技能。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要結合農村實際,在農村普通初中的整個教學過程有計劃地適量增加職業教育內容。這樣可以增強學校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厭學問題,減少輟學學生。同時,農村學校從初中三年級進行分流,難以考入大學的學生,初中畢業後直接進入職業學校(將部分農村普通高中改辦成職業高中)學習,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供職業教育,以節約教育成本,縮短人才培養時間,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三、儘快制訂《農民職業教育條例》,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推進農民就業步伐

  農村勞動力是潛在的産業大軍和城鎮居民,他們向非農産業的轉移,必須依靠職業教育和培訓。當前我國農村已轉移勞動力的就業不穩定,回流現象嚴重。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佔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只佔3.4%,接受過中等技術教育的僅佔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直接影響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能力提升。因此,農村教育的重心應轉向職業教育和培訓。要打破職業教育城鄉分割的局面,通過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和各種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資源的轉移。

  政府應對農民職業教育實行財政扶持和全額救助制度,專門安排一部分公共支出用於農民職業教育事業。要完善規劃,增加投入,採取措施改善農村職業教育,引導青年農民參加各類農村職業學校和農業科學、技術學習,培養農村青年的科教興農和自主創業能力,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儘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産業化規模經營。建議儘快制訂《農民職業教育條例》,對農民職業教育及發展作出科學規範。

  四、由國務院出面協調,將農業部、科技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用於農民培訓工作的經費,整合集中使用,共同構建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平臺

  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龐大,傳統的培訓方式已難以滿足需求。建立一個由衛星綜合網絡和遍佈全國4萬多個鄉鎮、70多萬個行政村的遠程教育教室組成的全國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平臺,可使我國農民培訓工作實現質的飛躍。北京等地從2001年建立的農村遠程教育與信息服務系統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果,應儘快推廣。統計顯示,我國農村現有富餘勞動力為1.5億。通過全國農村遠程教育平臺,一年就可以把全國農村所有富餘勞動力培訓多次。還可以考慮將農村學校的遠程教育網和計算機網絡系統利用起來,並以學校為依託,對農民進行培訓。

  建立一個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的全國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平臺需要一定的投資。建議由國務院出面協調,將農業部、科技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每年做農民培訓工作的資金整合集中使用,並積極吸納聯合國組織和國內外相關基金會的基金,共同構建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平臺,使農民受益。

  點擊進入兩會專題

責編:柳博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