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專稿]毗毗島採訪中國青年志願者救援隊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5日 13:33)
|
|
|
救援隊的工作船 王玉國 攝 |
CCTV.com消息(中央電視臺常駐東南亞曼谷記者 王玉國):3月2日,在海嘯中遭受到重創的泰國南部旅遊勝地毗毗島海濱,中央電視臺常駐東南亞(曼谷)的兩位記者對中國志願者救援隊進行了採訪。現將有關見聞記述如下,與廣大關注支持印度洋海嘯災區重建的朋友們分享。
1、迎風搏浪出海:失去親人的船家失業中
這一天的採訪在不順利中開始:從曼谷飛到普吉的班機晚點了40分鐘,接著乘快艇趕往毗毗島時又遇到了強烈的風浪。然而這些和為我們駕快艇的船家所遭受的不幸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我們的行程由普吉島一位做旅遊的華人朋友阿勇來安排。11點10分,我們隨他趕到普吉島的一個小碼頭。阿勇打了個電話,就聽一陣轟鳴,只見一艘有頂棚的小遊艇向泊位上衝過來,駕船的是位40多歲的男子,面色黝黑,穿著紅色的T恤,在黑色、紅色的反襯下,他的笑容很燦爛,兩排白白的牙齒非常奪目。
|
|
|
葆的微笑後面有巨大的生活壓力 王玉國 攝 |
上船時,阿勇向我們介紹説船家的名字叫葆,是位非常堅強而開朗的穆斯林兄弟。他駕快艇在普吉島和毗毗島之間做旅遊,圈內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為他的技術特別好,能開得很快,別人比不過他。
快艇飛速駛向遠海。船尾兩列藍色波浪托起白色的浪花,不斷涌現、不斷疊拍在一起,又拖成長長的寬帶,一直甩到岸上的那一片椰樹林。當我把鏡頭朝向船尾拍攝普吉海岸美麗的風景時, 突然風浪大作。船體上下顛簸。浪把它舉起來,又響亮地摔在水面上。再想站住已經不可能了。剛坐到船尾的位置上,就又被顛起來,腰也被撞了一下。阿勇高聲説坐快艇比大船要好一些,大船會左右搖晃,人更受不了。我看到船的兩側有半透明的白色水粉飛濺而出,隨著船的起伏而漲消。而葆高高地坐在駕駛臺前,輕巧地轉動方向盤,迎著海浪猛衝,倒顯得很是瀟灑。
|
|
|
救援隊員在打撈 王玉國 攝 |
風浪中,阿勇繼續抬高嗓門向我們介紹著情況。他説葆今天特別興奮,因為海嘯後兩個多月來,這是第一次有人租他的船,終於有了些收入。這段日子,他一直靠妻子開的一個小貨亭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毗毗島居民原有2000多人,全是穆斯林,大都像葆這樣靠旅遊吃飯。海嘯中有1000多人遇難,葆也失去了母親和最小的兒子。當問及為什麼遇難人很多時,阿勇説毗毗島是一個小島,它的海灘最漂亮,遊人和本島居民常集中在那裏,那裏陸地的寬度不足500米。海嘯發生時,這座最美的海灘受到了兩面夾擊,一面漲水2米多高,另一面是6米高的浪墻,整個沙灘被吞沒了。而災難過後,逃過浩劫的居民們又失去了生活來源,處在失業的狀態。所以他們都盼著旅遊能早點復蘇。
“其實海嘯過後,外海因為衝擊,新的沙子翻上來,海濱更漂亮了,可以説10年前的美景又恢復了。”阿勇變得興奮起來:“加上岸上被摧毀的那些舊賓館、別墅也開始重建了。這些都不錯。”接著他話風一轉:“但是現在來毗毗島的遊客不到以前的20%,而且是當天來當天回,不會住在島上。”
“大批遊客回不來的原因是什麼?”
“一個是心裏有陰影。另一個問題在水下。”
“水下?”
“對。海嘯造成近海水下堆積了大量的垃圾和雜物。這裡原來被稱作潛水和游泳的天堂,現在不行了。”
當我們詢問清理工作的進展時,阿勇説很多外國的志願者自發來幫助清除水下污染物,但力量比較分散,而且水下作業情況非常複雜,水流、地質、生物、氣候什麼問題都有,大家對這方面都熟悉的不多,單憑熱情絕對不夠,身體要冒很大風險。大家又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常做。“所以聽説中國有專業打撈隊來這裡,我們特別高興。我想有了這18個專家,就能帶動1800個專業打撈員。畢竟水下要清理的東西太多了。”
|
|
|
中央電視臺記者在拍攝 宋立仕 攝 |
2、避風港受刺激:DV機扮演“救視主”
小小的海島由遠而近,逐漸擴大成一條港灣,劇烈的顛簸在不知不覺中消減為些微的起伏。然而,新的不平靜正在鬼使神差地向我們走來。
終於駛進了避風港。終於接近了中國志願者救援隊租用的白色作業船。我看見船尾的兩層都站滿了人,他們和我們互望了十幾秒鐘,開始熱情地打招呼。我一邊打開攝像機電源,一邊把它扛在肩上,準備拍攝我們踏上工作船和隊員們握手的畫面。誰知意外發生了。按下拍攝鍵後,貼在攝像機上的右耳聽到了 “嘟嘟嘟” 的報警聲。側頭一看,顯示屏出現一行英文:E─136.我又試著關機再啟動,還是遭遇 E─136。攝像機出了故障,不支持拍攝!
這可是關鍵時刻掉鏈子!我雖然低著頭,但絕對感覺得到很多人都在注視著我的一舉一動。
“上船吧,王記者。到這邊來解決。”有人招呼我。後來經介紹我知道這個小夥子叫于江,來自團中央國際部。
上了工作船的第二層,我看見大家正在吃飯,幾個大洗臉盆裏還有一半的菜。于江給我端來一盤攤雞蛋和麵條。
“該吃飯的時候,卻吃了個大蒼蠅!”我一閃念這樣想,並繼續對付那件不聽話的“武器”。檢查各個旋鈕和開關是否處在正常位置。接著給北京撥電話,向臺裏管攝像機技術的工程師詢問,但是沒有打通。真是火燒眉毛!
“別著急,王記者。我們隊裏有很多搞技術的,大家一起想辦法吧。”于江説。他接下來的一句話讓我緊張的神經松了一下。“我們有攝像師,帶了攝像機。小宋這幾天一直在拍,有很多資料。”
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到桌子上放著一架DV攝像機,是比“掌中寶”長一些的那種,我偶爾見臺裏的同行們也用過類似的機器。
|
|
|
宋立仕和他的DV機 王玉國 攝 |
“我們用它拍的資料中央臺用過。”桌邊一位戴墨鏡的小夥子站起來説。後來我知道他叫宋立仕,來自山東煙臺。
“是什麼型號?”我接過攝像機問。
“DV150。”小宋回答:“技術指標應該沒問題。”
我馬上給臺裏又撥了電話。這一次終於通了。那位工程師講,估計故障是帶子挂不上,問題出在帶倉裏面。但他説你們現在沒有工具,無法打開帶倉來解決,所以,只能找泰國當地的維修商。
維修商遠在900公里外的曼谷,遠水解不了近渴!
我便問救援隊裏有一架DV150,可不可以達到中央臺新聞播出質量要求。 “你太幸運了!沒有問題!” 對方回答。
以前偶然也端過DV機,總覺得太輕,不夠穩定。這回簡直親得不能再親了,真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樣。拿在手裏開始拍攝時都激動得有點顫,但通過顯示器裏我發現畫面特別漂亮。愛不釋手,我端在眼前連續地拍著,久久不願放下,恨不得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把這裡的一切一瞬間都拍完。
我從心底感謝宋立仕這位專業的救助員,他對DV機的喜好幫了我們電視工作者的大忙。我半開玩笑地稱他和他的DV機是“救視主”,其實這並不誇張。
3、日誌之外有煩惱:無法洗衣服、上廁所要排隊
採訪中,我們特別關注近日來中國青年志願者救援隊的工作進展情況。交通部救撈局的副局長丁平生是救援隊的領隊,他向我們提供了救援隊從無到有、從中國到泰國的成長記錄和工作日誌:
|
|
|
救援隊員在潛水 鄭建忠 攝 |
----2月6日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面向交通救撈系統發佈招募青年志願者赴泰國海嘯災區開展救援服務的消息。隨後設在交通部中國交通青年志願者服務總團的報名諮詢電話就成了傳遞愛心的熱線。 在短短的幾天內,就有來自南海、東海、北海三個救助局和廣州、上海、煙臺三個打撈局的上百名青年潛水員報名參加。經考核選拔,10名潛水員入選。在交通部救撈局支持下,另有7名水上技術輔助人員、潛水醫生也將和志願者同行參加救援服務。
----2月13日,丁平生與交通部東海救助局副局長洪衝對本次救援的作業區進行了前期考察。
----24日上午,志願者們將到北京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接種疫苗,下午15點,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出征儀式。
----25日,從北京出發經停新加坡中轉再飛達泰國普吉府,當晚11時抵達並直接上船。
----26日,正式展開潛水打撈救援工作。當日誌願者共執行潛水打撈16人次,打撈總時間738分鐘,海域搜尋打撈總面積達21000平方米,打撈出大量被海嘯捲入大海的建築、生活垃圾。
----27日,中國青年志願者救援隊繼續在RACHA島執行潛水打撈任務,當日潛水員共執行潛水打撈27人次,打撈總時間1081分鐘,水上搜尋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打撈各種海底垃圾裝滿三艘輔助工作艇。
----27日晚,正在泰國普吉島執行海嘯災後救援任務的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利用船舶回港補給的機會,組織全隊黨員進行了保持共産黨先進性教育活動。
---- 28日,鋻於中國青年志願者救援隊出色的工作,泰方臨時增加了更艱巨的任務。救援隊到KOH DOK MAI島和KOH HAE島進行潛水打撈,潛水打撈中潛水員克服水深、流急、水下地形複雜等困難,當天共執行潛水打撈14人次,潛水打撈總時間522分鐘,打撈出200公斤重鋼架一件及大量小塊垃圾,搜索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
|
|
|
上岸後的救援隊員 王玉國 攝 |
----3月1日,中國青年志願者救援隊在RACHA島執行了旅遊景區浮標安放及水下探測任務,當天共安放50X50公分水泥錨碇6組共20隻,執行潛水探測11人次,潛水總時間502分鐘。據測,當天浪高達2米,準備旅遊、潛水的船舶大都取消了出航計劃,停靠在港口。我工作船出航後,單邊晃到10度,許多人暈船。泰方的工作人員深深地被我們的行動所打動,他們在每一個錨碇寫上“中國”、“泰國”,再用線連在一起,他們説,這象徵著中泰之間的友誼,安達曼海永遠不會忘記!
下午3時,記者在現場拍到了這樣的鏡頭:四位潛水員身背氧氣瓶,相繼從船尾縱身躍入藍綠色的水中,然後下潛。三分鐘之後就見氣泡翻騰,他們拖上來一些雜物,有鐵皮、木板、鋁鍋等等。如此反復,不出15分鐘,就裝滿了一個橡皮船。我問他們下面的垃圾是不是很多,他們的回答和阿勇如出一轍:“東西太多了,能來1800人才好呢!”
隨即我們拍攝了對幾位救援隊成員進行了採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洪衝的話,他説到了日誌之外的信息:由於租的是遊船,空間較小,工作生活有一些困難。比如帶的淡水有限,只有12噸,每人每天只能用70多公斤,只相當於三桶純凈水的量。主要是用於潛水作業後上船沖洗和飲用。所以只能堅持不洗衣服,幾件換來換去、穿來穿去,都有一股難聞的味道。另外,船上只有三個小廁所。早晨高峰期要排隊等著忍著。
|
|
|
邢思浩的用旗繩編織中國結 王玉國 攝 |
4、想家的方式:粗手漢子編織中國結
在拍攝隊員們在船上的生活時,出現了“粗人做細活”的情景。
當時正值下午2點35分,陽光強烈,背景中的海濱被照得白晃晃的。我招呼大家到儘量到順光的一側來坐,這樣拍出來的人物和背景的反差較小,鏡頭會舒服些。拍了一陣,發現在船逆光的一側,有一位小夥子在手裏拿著細繩子在編著什麼。過去一問,回答是中國結。那繩子是旗繩,就是懸挂旗幟用的。
“幹嘛要編這個?”我問。
“想家唄!”另一位隊員過來搶著説。“別看胖子粗壯結實,手可巧了。沒事就編這個編那個。”
當我問到他的名字時,他説叫邢思浩。
“聽説你就是去年11月包頭空難黑匣子的打撈者,那你是鑽進冰窟窿裏工作的吧?”
“沒有。冰已經被破除了。”
“找黑匣子是不是很費勁?”
“不費勁。我們下去半個小時就撈上來了!”
“胖子也有費勁的時候。他比別人重。所以,潛水時背的配重比較沉。”交通部的機關團委書記陳朝介紹説。
“為什麼呢?”
“因為他胖。”
“胖人不是更沉嗎?怎麼還加配重?”
“因為他的浮力太大!”
在採訪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位給中國志願者當半志願者的生物專家。
|
|
|
美國生物專家 王玉國 攝 |
當我拍攝對廣州打撈局副局長鄺鏡明和隨隊醫生趙鶴鳴的採訪時發現鏡頭遠端有一個光著膀子的外國人在走動。經了解,得知他來自美國阿拉斯加,是金槍魚的專家,工作需要他經常潛水,所以他又是一位水下攝影師。他很有錢,但願意幫助中國救援隊拍攝水下工作鏡頭,而且只拿少量報酬。所以大家稱他是半志願者。後來我特別注意拍到他工作的鏡頭:換上潛水服、戴上潛水鏡,穿上腳蹼。後推著落入水中,然後拖著有玻璃護罩和左右兩個操作手柄的攝像設備在水面做仰式漂移,通過氣泡尋找其他隊員的工作位置,然後潛下去拍攝。
他上岸後,得知我們要採訪,特別換了紅色的運動衫。採訪時,救援隊員把一套白色的印有“中國交通部打撈”字樣的工作服送給他,他率真地笑著,像單純的孩子在過年時那樣開心。一邊穿一邊説這幾天做夢都在想得到這樣的禮物。他對中國青年志願者救援隊表示特別的佩服,與他們相處的這段時光他們的表現讓他體會到了中國人對泰國人的兄弟情意。
責編:楊潔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