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農民不應成為醫療遺忘的群落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5日 12:37)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第三醫院教授王維忠近日提出,有研究機構調查表明,全國有三成的嬰兒是在家出生的,有近八成的農民是在家死亡的。王維忠説,沒有9億農民的健康,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我國應加大農村衛生投入的力度,讓農村人享受基本的醫療服務(據新華社3月3日電)。

  俗話説:有什麼別有病,有病別忌醫。可是,還有什麼比感受到自己的肚子在陣陣劇痛,卻只能因囊中羞澀而不得不苦苦忍受更為悲慘的呢?而明知在接生條件極差的家裏生小孩很危險,卻因兜兒裏沒錢,有三成農民不能進醫院;八成得重病的農民由於無錢就醫,無奈死於家中。這讓人目瞪口呆、發人深省。

  但如果我們“光驚詫甭行動”,那麼,我們要精心打造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就可能成為泡影。不過,這裡有一則文件上“行動了”了的新聞,據新華社2003年1月23日電,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部、財政部和農業部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要求從當年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至少要選擇2到3個縣(市)先試點,取得經驗後推開。到2010年,實現在全國建立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這個“通知”發下去已有一年之久了,各地的試點工作究竟怎麼樣呢?是不是還有一些省市根本沒動?沒有相關追蹤報道,筆者也不得而知。再過5年,讓9億農民能像城裏人一樣可以報銷醫療費,這個目標可不是鬧得玩的。沒有群策群力,沒有紮實工作作堅實保障,是無力可及的。

  我們當今需要解決的醫療制度上的“硬傷”不少。“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幹。”這是農民因生病帶來生活窘境的真實寫照。而一些破舊不堪的鄉鎮衛生院,也是“小病沒人去,大病看不了”。“看病難”成為廣大農民擺脫不了的陰影。相反,經常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超級富豪生一個小孩“一刀下去”就可豪擲數萬元,一次小病住進豪華病房幾天就花銷過萬;醫藥費繼續頑固地虛高著……這反映出我國對廣大農民勞動醫療保護政策上的遺漏。其實,都是在社會主義陽光下作業的中國公民,理應讓黨和政府關懷的陽光普照到他們身上。

  可見,漠視農民的醫療救助,把農民工看作是“皮球”踢來踢去的作法,無疑會進一步加重整個社會的基本醫療救助體制的“病情”。我們除了進一步遏制醫療醫藥費虛高的不正常態勢外,應儘快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的這份文件的精神,建立一套解決農民就醫難的救助體制,減少他們的就醫經濟負擔。

  要知道,今年你把農民這個“醫療皮球”粗魯地踢給另一位領導,明年,別個主管領導也會將“皮球”踢到你的桌前。因為,對我們社會這個大家庭來説,看不起病的總人數是“踢”之不少的,只會越“踢”越多;農民看不起病的這個“病灶”也是“踢”不掉了,只會越“踢”病情越重。(作者:周明華)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