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雷鋒死了,希望我們還能活著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12:0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又是三月春陽暖。三月份,對於我們來説似乎一直不單單只是一個單一的日期概念,一年之際在於春,這個三月,正是計劃一年的“春”,在這個月裏,記得以前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安排緊張的計劃,在這個月裏,學生們經過一個寒假的調整重新回到課堂;在這個月裏,經過一個春節的歡樂和休閒的工礦機關也要調整心態重新緊張起來;這個月,有代表婦女權利的“三八婦女節”,也有代表消費者利益的“3.15消費者權益日”……

  但是對於三月份,我個人印象最深的卻是過去每到這個時候就可以聽到的幾首歌:《學習雷鋒好榜樣》、《接過雷鋒的槍》……這幾首歌,沒來由地就會讓人覺得那麼暖和、那麼熱血沸騰、那麼坐立不住,那種暖洋洋的激勵和對榜樣的崇敬,不但撞擊著人們的耳鼓,更加撞擊著聽者的心靈。可惜,今年或者説近這幾年,卻越來越少聽到這幾首歌了。這兩天走在街上,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地自顧自地來去匆匆,坐在公交車上,依然還是不停地聽著司機提醒著乘客們“請給老弱病殘孕讓座”,而看到的結果依然是那麼不盡如人意,臨街的店舖裏放的依然是什麼“七里香”什麼“玫瑰花一樣的女人”什麼“秋葉落成堆”……

  三月,是“學習雷鋒月”,記得從小學到初中,每到三月份,街上就到處洋溢著跟這天上的陽光和春風一樣溫暖的人和事,個各單位、機關也會組織相當多的“助人為樂”的主題活動,我們那時候上學的孩子們也經常被組織起來去敬老院之類的地方去做義務勞動。到處都能夠聽到《學習雷鋒好榜樣》之類的歌兒,到處都能夠看到人與人互相幫助的情景,到處都能夠聽到“雷鋒”這兩個字……可惜,自從高中以後,似乎這樣的情景就越來越少、越來越淡了。難道真的人們已經麻木於人情的冷漠和美德的凋零了嗎?難道真的要讓我們從亙古以來一直推崇的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隨著被橫流的物欲淹沒了的心靈一起荒蕪、一起隨著“秋葉落成堆”嗎?

  過去常常聽人説:為什麼非要人為確定一個月作為“學雷鋒月”呢?出了這個月難道就不要“學雷鋒”了嗎?幹嗎要搞那個“形式主義”呢?當時也覺得似乎有道理,確實,難道出了三月我們“學習雷鋒”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嗎?所以也就覺得花一個月的時間“突擊”“集中”“學習雷鋒”真的是有種“形式主義”的感覺,甚至深心裏還隱隱對這種明顯流於形式的組織活動有些抵觸和逆反心理。

  可是現在呢?現在的情況是,不但平時“雷鋒事跡”離我們越來越遠,居然這個本來應該“突擊”“集中”地表現出學習雷鋒的“形式主義”的三月裏,“雷鋒”似乎居然也要銷聲匿跡了。雖然過去的組織活動、任務活動看起來形式主義的痕跡明顯,但是有個好處,就是那種高強度、高集中、高曝光率的集中宣傳,自然而然地會造成一種濃厚的氛圍,而且這樣集中的高曝光自然也就會讓從沒提到人們的口口相傳間形成高密集的討論和議論,在這種海洋一樣的“雷鋒事跡”“雷鋒故事”“雷鋒歌曲”“雷鋒式的好人好事”的耳濡目染下,人們也容易自然而然地被環境所感染。在這樣的氛圍裏,人們不但能夠再次重溫雷鋒同志、雷鋒叔叔平凡而偉大、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自然也就更加有可能會有模倣他作為的意識。可見,就算過去的“學習雷鋒月”的有組織活動有“形式主義”的嫌疑,但是也明顯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這樣看起來,似乎這種“形式主義”也是有它的好處的吧?

  看到過的各種媒體的報道裏,有相當多的外國人都知道雷鋒這個名字,依稀記得有一個由外國人編的某名人名錄裏雷鋒的大名赫然其上,但是讓我們遺憾而又痛心的是,這兩個閃著人性的光輝和無私奉獻的熾熱的字眼卻在我們自己的土壤裏逐漸地黯淡逐漸地冷卻了,不單單是小孩子們年輕一代們對這個名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感興趣,就連我們曾經浸泡在那樣的“形式主義”海洋中的人們也對這個名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疏遠了。

  人性在冷漠,人心在荒蕪,那個曾經光耀一時的名字,那個宛如高山一樣令人仰止的小個子身影,越來越離我們遠去了。我們都在抱怨社會的冷漠,我們都在痛恨人性的冰冷,但是同時我們又能夠心安理得地夥同三千人圍觀著那位濟南老大娘在河溝裏掙扎、恥笑著馬大娘在瀋陽的大街上提著尿濕的褲子哭泣!

  雷鋒是死了,但是他用他那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光輝而高大的、如何做人、如何呵護人性、如何溫暖人心的榜樣!可是我們卻不願意去學習他,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我們還有什麼好痛恨的?我們就算該痛恨該抱怨,那麼那個目標也應該是我們每個個人自己!

  雷鋒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曾經依然活了30多年,希望這個精神,不會在我們的眼前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逝去。

  向那個矮小卻又高大到我們無法企及的人致敬! (作者:空桑黯)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