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三農,考驗中國的首要挑戰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2日 10:58)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今年“兩會”即將召開,各種各樣的熱點焦點問題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

  2004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2005年,儘管經濟社會發展有著諸多的有利條件,但是問題和矛盾仍然不容忽視。據3月1日新華社綜合報道,總括來看,2005有十大挑戰考驗著中國。而眾多挑戰中的第一大挑戰,就是糧食供應仍有缺口,農民增收空間有限。2004年,我國出現“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勢頭。但是,目前我國每年仍然有幾百億公斤的糧食缺口,不得不靠進口和運用庫存來彌補;而隨著中央減免農業特産稅和農業稅等政策逐步到位,今後農民減負增收的空間也已有限。

  “三農”問題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日常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通常的説法是,如果基層不穩,就會地動山搖。而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一號文件關注了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強調過我們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階段,要以工支農,以城帶鄉。以工支農,就是要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加強財政對三農的支持,讓各種公共服務更加深入農村,惠及農民;以城帶鄉,實質就是要為農民進城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創造一種讓農民能夠進得了城,又能夠在城裏留得下的制度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加快,搞好基層建設刻不容緩。通過加強整體建設,為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場所,能夠開展文明健康的有益的文體活動,使得他們的素質得到提高。現在農村和城市相比,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發展相對滯後,所以要發揮城市優勢,多辦好事、多辦實事,送科技、送衛生、送文化,為農民兄弟搞好服務,辦好實事。還有就是農民工的實際工資水平十幾年沒有變化,進城以後幾乎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他根本沒有辦法融入城市。這些,非但是專家學者的隱憂,更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教育的追趕一定要優先與經濟的趕超。”我國經濟已經走上信息化關鍵時期,農民科技文化的高低在實現農村小康過程中的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對實現農村小康起關鍵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強調説,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讓農村勞動力升值,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100年以前,日本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美國的20%,現在已經相當於美國的95%。我們國家現在農村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多,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高,但只相當於美國100年以前的水平,日本45年以前的水平。政府一定要以父母之心來辦教育,一定要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本,首要的是要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要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否則我們談不上追趕,如果勞動力都長期這麼廉價,農民怎麼富起來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儘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切實加大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再讓農民因上學難而犯愁。

  還有就是農民看病難,沒有退休金,沒有公費醫療。當前正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於得大病的農民來講,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保障水平仍然很低,農民的醫療負擔仍然很重;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差距仍然是很大,在低保方面,城市已經做到了應保盡保,農村還剛剛開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也不盡合理,繼續改進完善。這些,無不是急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而所有這一切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要調整好農村産業結構,保持糧食供求平衡,使農民收入來源多渠道化,工資性收入比重明顯上升,切實促進農民增收。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解決市場競爭加劇條件下日漸凸顯的人多地少、農民失地失業、農村經濟結構失衡、農村經濟組織和土地制度亟待深化改革等問題。挑戰無時不在,如何使挑戰轉化為機遇,“解決新階段的‘三農’問題就應當有新思路,特別是要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讓農民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作者: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