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三個“問計于”提得好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1日 15:05)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據《人民日報》2月27日報道,浙江省委省政府重視調查研究,去年各位省領導下基層調查研究的時間都在2個月以上。省委書記習近平説,解決許多社會問題,“ 只能依靠深入的調查研究,問計于基層,問計于群眾,問計于實踐。”

  “問計于基層,問計于群眾,問計于實踐”,這個説法提得好,這才是真正的走群眾路線,它不但對於浙江,而且對我們各地的領導幹部都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三個問計于”的精神實質是什麼?就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就是深入實踐,調查研究。堅持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倡導的科學的工作方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毛澤東調查研究一個月多月,寫出了他的名作《反對本本主義》(原題是《調查工作》,文章劈頭就提出一個重要的命題:“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十分重視這篇文章。在編輯《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時,它已經散失。到六十年代初,又重新找到。中共中央在一九六一年三月把它作為中央文件印發給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三月十一日,毛澤東特地為它寫了一段説明,鄭重地向大家推薦。

  “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本本主義’。寫作時間大約在一九三○年春季,已經三十年不見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從中央革命博物館裏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館是從福建龍岩地委找到的。看來還有些用處,印若干份供同志們參考。”

  因此,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這方面,溫總理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每年都要深入農村搞調研。他搞調研有一個特點:每次下鄉不是按照地方政府或是黨委給他安排好的路線去考察,而是隨時改變路線,或隨時讓車中途停下來。這樣的好處就是能真實地了解到農民的情況,把地方政府的人搞得措手不及。他這種辦法是經常的,所以對地方情況比較熟悉。為重慶農民熊德明追討工資,就是在考察途中臨時決定下車考察發現的事情。後來在全國掀起一股不許剋扣拖欠農民工資的高潮,為成千上萬的農民解決了切身利益問題。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在一些領導幹部中,並沒有得到繼承和發揚。他們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拍腦袋搞決策,許多地方的“形象工程”就是這種工作方法的結果。有多少“形象工程”因為不切合實際而勞民傷財,不但影響了地方的經濟發展,而且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這樣的領導幹部就成為毛澤東所説的不搞調查研究的“蠢人”。

  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正確決策的必要途徑。假如一個領導幹部能夠繼承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真正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做到“問計于基層,問計于群眾,問計于實踐”,就能夠做好工作,得到人民的支持與擁護。(作者:馬國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