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拯救母語 期待教育部具體舉措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8日 16:08)

  據新華社2月26日報道,在瀋陽召開的2005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袁貴仁認為,目前語言教學中要糾正重視外語而削弱本國語言的傾向。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有個笑話,母老鼠帶孩子在外散步,遭到貓的攻擊,母老鼠學了幾聲狗叫將貓嚇跑。事後,母老鼠語重心長地説:“學好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當然,笑話終歸是笑話,可笑話裏反映出一個事實──外語是進行溝通和交融的工具,掌握好外語是全球化進程中的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之一。更何況,目前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是一個席捲全球的客觀事實。身處“地球村”中的我們,要想在國際化大潮中置身度外,無異於“揪住自己的頭髮要離開地球”,顯得極不現實。

  然而,就在這種全民外語熱的背後,掩蓋著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對母語的冷落。本來,漢語是聯合國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我們理應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可不少人卻對漢語表現出一種嚴峻的冷漠,他們只會為能説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自鳴得意,卻毫不在意母語表達上的詞不達意。我們曾經無數次地面臨這樣的尷尬情形:人們為託福滿分而歡呼,卻對母語的錯別字連篇無動於衷;高校中文系學生過不了英語四級考試就拿不到學位,可寫不出“錦繡文章”卻無人計較。相形之下,漢語的被冷落,以及漢語運用中的粗糙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正如武漢大學朱湘教授所説的:“漢語現在已經明顯成為了一種弱勢語言、一種第二階級的語言,甚至説得不中聽點是奴隸的語言。”

  眾所週知,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也就是説,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承載體,對於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弘揚民族文化都有極強的凝聚、教化作用。因此,漢語對於我們來説,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無疑,母語的衰落也將深刻地影響到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倘若任憑母語在外語熱中衰落,那意味著以漢語為載體的中國民族文化處於一種尷尬的危險境地。不敢想象,如果我們的國民真的如一些熱衷於“No Chinese”的人所期望的那樣,最終與西方人説著同樣一種語言的話,我們的民族文化還將繼續存在下去嗎?

  一個民族要繼續存在,只有從整體上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一個民族如果喪失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也消失了;而要傳承民族文化,就必須有系統的母語教育。此前,“保衛漢語”之類的話題已經提起過不止一次。此次教育部負責人公開表態應糾正重外語輕母語現象,我們期待著能夠拿出具體措施來“拯救”母語。畢竟,祖國母語,民族之魂,每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來弘揚。(作者:毛天祥)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