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東方時空]袁隆平——感動中國人物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20:35)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東方之子):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2004年,世界糧食獎、以色列沃夫獎、泰國金鐮刀獎先後授予了中國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這位久負盛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又一次引起世界的關注,而對於這位74歲的老人來説,他所關注的,仍然是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

  袁隆平:我感到最愉快的是一個出新成果,能夠在名分上得到安慰的,有所寄託的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的這個成績的基礎上,我還是對我們這個過去我們古人講的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人曾經風趣地説,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這位有著古銅色皮膚的科學家,就像一位普通的農民,經常兩腿沾滿了泥點子,穿梭在田間地頭。如今,袁隆平培育的雜交産品在中國的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一半以上。有人算過一筆帳,每年生産的稻穀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51年前,袁隆平從西南農業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和栽培,1960年,中國發生了一場罕見的自然災害,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他意識到,只有水稻才是農民的救命糧。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在水稻領域的探索。

  袁隆平:就是説的異化授粉植物,由於自交就是強迫它自交,有退化現象,因此雜交就有優勢現象,而自花授粉植物由於自交沒有退化現象,因此雜交就沒有優勢現象,是這麼一個形式邏輯的推理。

  當時,經典的教科書斷言,稻、麥等自花授粉的作物自交有優勢,雜交則會退化,袁隆平把希望寄託在了選種上。1964年,他在學校的試驗田裏偶然發現了一株長勢良好的水稻,他精心培育了一年,希望第二代會有更好的收穫,但是一年後那株水稻的第二代卻出乎袁隆平的意料。

  袁隆平:結果呢一抽穗就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就在這個失望之餘,我産生了靈感,就是粉種不會有分離的,這很可能是一個天然雜交種,書本上講的不一樣,這時我觀察到,然後我就用人工做雜交,第二年證明就是有一些組合,我們叫雜交組合,雜交不是一個品種,很多,也有強優勢,於是就堅定了我的信心,水稻有雜種優勢。

  1965年,袁隆平寫出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是,由於論文與書本上的經典學説相背離,袁隆平又沒有什麼學術地位,論文的內容並不被學術界認同。有人説,他對遺傳學無知,更有人説他異想天開。袁隆平準備挑戰經典,但是他也知道,這條路充滿了坎坷與風險。為了培育雜交稻,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培育雄性不育係水稻,從1964年開始,他們通過數以萬計的逐穗檢查,終於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係水稻,但研究遠未見到曙光。到1970年,他們用國內外幾百個品種做了幾千個雜交組合,結果還是無法取得突破。

  袁隆平:我的心情很沉重,但是我並沒有喪失信心,於是我就決定調整技術路線。

  袁隆平從幾千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準備從與水稻親緣關係較遠的野生稻上尋找突破口。這棵水稻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作野敗,是袁隆平的助手1970年在海南島的一片沼澤地發現的,它打開了研究雜交水稻最關鍵的一環。1973年,三係法雜交水稻獲得成功,而此前,國際水稻研究所也搞過同類的研究,但搞了兩年就放棄了。

  袁隆平:終於成功了,最高興的,我每年它不能百分之百的保持,今年呢?明年呢?就有一部分是不育,有一部分又是可育,折騰了八九年,最後第九年的時間,它就全部是,我種了幾萬株,因為沒有一株有花粉的,這個我是如釋重負,這個搞的壓力很大的當時,終於搞成了。

  袁隆平研究的三係法雜交水稻成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雜交水稻品種,據統計從1976到1987十年間,中國的雜交水稻增産稻穀1000億公斤,這對於七八十年代還在為溫飽努力的中國農民來説,簡直就是救命糧。

  袁隆平:搞科學研究的,我説首先一個不要怕失敗,第二一個,搞科研你就不要怕辛苦,書本上是種不出小麥,種不出水稻出來的。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組獲得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2001年他又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一項無形資産評估中,袁隆平三個字的品牌價值被估價超過1000億元,從此人們説袁隆平身價過億。在榮譽和財富的簇擁下,袁隆平魂牽夢繞的卻只有糧食問題。雖然已經74歲,但他依然在忘我的工作。

  袁隆平:原來是三係法雜交稻,95年搞成了兩係法雜交稻,大概又比三係法增産百分之五到十,但是我還是感到不滿足,現在我們正在搞超級稻。

  超級稻就是超高産優質水稻,袁隆平提出利用雜交優勢和野生稻的增産基因,實現超級配套。2004年9月,袁隆平領導的超級雜交稻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種方面提前一年實現了大面積畝産超過800公斤的目標。這意味著,每年又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

  袁隆平:我這個人呢,水平不高,但是我有一種,一種認識,就是要不斷地創新,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本色。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