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難度規模超三峽 南水北調催生文物大搶救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3日 15:48)

  瞭望新聞週刊消息:連年的高溫乾旱使得北方大部分城市遭遇水資源危機,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的供水形勢一年比一年吃緊。醞釀論證了近半個世紀的南水北調工程,在缺水和乾旱的催促下,終於正式實施。2002年12月27日,由長江下游揚州段取水自流至天津的東線工程開工;2003年12月31日,由丹江口水庫取水至北京的中線工程開工。人們若不健忘,應該記得三峽工程曾經催生出一場史無前例的文物大搶救,《瞭望新聞週刊》以很大的篇幅,連續做過追蹤報道。料想不到的是,南水北調工程同樣面臨文物大搶救的難度,而且難度和規模還要超過三峽。

  文物調查又一次滯後

  接受採訪的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告訴《瞭望新聞週刊》,南水北調工程涉及的文物搶救問題,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由單霽翔和原國家文物局長張文彬&&,4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迅速關注此事,並採取切實措施保護文物。單霽翔介紹説,南水北調工程涉及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即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以及這兩個流域三個主要文化走廊或通道地帶等內容。其中中線工程總幹渠連接著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區域,是古人類生活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移民安置區和總幹渠渠線涉及文物眾多,文物遺存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在丹江口水庫二期工程淹沒區僅已知的需要搶救保護和發掘文物點就有200多處,據估計170米水位淹沒區內的古墓有近萬座之多;工程一旦開工,水庫正常蓄水位將從現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沒範圍將進一步擴大約370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從遠古的人類化石遺址到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武當山部分古建築群等珍貴文物所在地都將被永久淹沒。總幹渠渠線涉及的文物點僅已知的就有200多處,其文物價值和意義重大。據了解,南水北調工程前期論證階段,文物部門沒有能夠充分參與。雖然在渠線設計中,設計單位已經注意避開一些重要文物點,但是總幹渠渠線的設計並沒有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徵求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南水北調總幹渠的文物調查工作遲遲沒有落實。由於過去文物調查依據的材料並不全面,此外地下文物的不可預見性,已知文物點不等於工程涉及的全部文物,例如,三峽工程在開工之初所知的文物點僅有100多處,經過詳細調查後由國務院三峽建委批准立項的達到了1087處。所以,及早開展文物調查意義重大。另外,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20世紀50年代修建水庫一期工程時,由於國家財力十分困難,僅對丹江口市、鄖縣、淅川縣境內的部分地面文物進行了搬遷,對水庫淹沒區的部分地下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發掘。90年代庫區水位消落,一批古遺址、古墓葬相繼暴露出來,曾經引發過大規模的盜墓活動,使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失。文物部門雖然組織了一些搶救保護工作,終因所需經費較大無法解決。按照計劃,庫區大壩加高工程2006年全庫蓄水,2008年向北京奧運會正式供水。對於水源庫區來説,從現在到2006年蓄水時為止,只剩下兩年多時間。除堤壩建設外,所有居民搬遷、文物保護等任務都必須在此時間內完成。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時間越來越緊迫。

  政協委員們在議案中指出,三峽考古是我國最大的文物搶救工程,但是工作量過大,給文物部門預留的文物保護髮掘工作的時間過短,留下諸多遺憾。不僅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工程都存在類似的情況,教訓非常深刻。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吸取三峽工程在文物保護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在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前期調研環評階段,建立文物評估制度,文物部門提前參與,以避免文物和工程雙方工作都被動,確保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

  河南:開工在即經費懸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和總幹渠沿線,是中原地區文物點分佈較為密集、內涵較為豐富、學術價值較高的區域。2004年10月,該工程豫北段將要開工,但是該段的文物勘探和發掘工作幾乎沒有開始,形勢之嚴峻令人擔憂。該工程水源地是地跨湖北、河南兩省的丹江口水庫,總幹渠全長1267公里,其中河南境內長731公里,約佔總長度的60%。總幹渠南起南陽盆地,經伏牛山南麓、太行山東麓、黃淮平原,縱跨河南省全境。所經過的區域,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渠道涉及範圍廣,所佔面積巨大,牽涉的文物點之多前所未有。如南陽盆地及其附近的丹江口庫區,不僅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化石地點,而且有豐富的楚文化遺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的起源、楚都丹陽的地望等一系列前沿課題的極為重要的材料。漢文化遺存也十分豐富,南陽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墓葬舉世聞名,是漢代藝術的瑰寶。而總幹渠所經過的地方,正是該類墓葬分佈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豫西北太行山東麓一帶,地處中原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文物古跡眾多,遺存等級較高,年代跨度較長,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一部具體而微的中原文明編年史。根據國家文物局的部署,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于2003年9月下發了《關於開展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總幹渠河南段文物考古調查工作的通知》。隨後,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沿線相關縣市,進行了為期近兩個月的田野考古調查,初步確認總幹渠河南段涉及文物點121處。其中墓地和古文化遺址117處,古代建築3處,碑刻1處。經過進一步調查復核,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點在130多處,幹渠沿線文物至少在140處左右。根據文物調查資料並結合歷年來的考古成果綜合評價,總幹渠沿線分佈有自舊石器時代的化石地點至清代的家族墓地和古建、碑刻,涵蓋了中原古代文明的每一個時段,幹渠所經地區是古代的經濟文化發達區域,文物點分佈較為集中,有些墓地甚至連續分佈達數公里,沿線經過的文物點中,涉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此外往往在一個文物點中出現古代墓葬群坐落在早期遺址上部的現象,難以將遺址和墓群截然分開,也難以按照時代對文物點進行分類,由於沿線文物點種類多、數量大、年代跨度長、分佈密集、等級高、文化內涵複雜、文物保護工作任務繁重,需進行搬遷、鑽探、發掘和後期保護,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並需要有充足的時間。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業務科陳彥堂科長介紹説,目前工程豫北段設計方案已經確定,可行性研究報告也已上報國家發改委,估計8月份可以批復下來,10月份將要開工。但目前文物工作基本停留在田野調查和文物保護規劃的編制上,具體到鑽探和發掘,現在還難以開展,雖説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預留時間。

  按照現行法律法規,任何一個建設項目開工之前,都要進行文物分佈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對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勘探,根據勘探結果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結束後根據結果來決定是否進行基本建設的施工,這是一個基本程序。然而現在開工在即,該段的文物鑽探和發掘尚未提到日程上。儘管通過野外調查對文物分佈心中有譜,但核心的問題是經費落實沒有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凡因進行基本建設需要文物勘探、考古發掘的,所需費用和勞動力由建設單位列入投資計劃”,而該工程文物保護經費經過初步預算,要花費數億元。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介紹説,文物保護中最重要的勘探和發掘必須等到經費落實後才可以進行。現在開工在即,卻找不到可以落實經費的單位,只有當經費落實後才可以進行搶救,可以組織中央、河南省內和外省的考古力量,同時請大學考古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參與,共同進行搶救勘探發掘。考古是一個很細的工作,需要的時間也很長,所以對河南來説,壓力很大,根據現在的情況進行搶救也已經很迫切了。

  河北:文物勘探與水利工程同步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進入河北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行,途經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穿越石津幹渠和滹沱河,過北拒馬河進入北京,全長461公里。天津幹渠在河北保定境內從總幹渠分水,在保定和廊坊過京廣、京九鐵路到天津。中線工程河北段所經之處大部分為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中心地帶之一,也是河北省古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文物遺存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經歷各個歷史時期直至近現代,綿延不斷,種類多樣。2002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工程沿線各市組成了5支文物普查隊進行全線段拉網式徒步踏查,在總幹渠沿線發現南營村遺址、老虎地墓群、故城遺址等多處文物遺存點。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對總幹渠進行了復查。兩次調查共計發現古代文化遺存地點或豐富區、段155處,總面積23000多萬平方米,其中古遺址102處,古墓葬53處,涉及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縣北朝墓群和臨城縣邢窯保護區之山下遺址,八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説:“南水北調工程在河北古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進行規模空前的開挖,給考古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已經進行的調查都是地面踏訪,沒有進行地下勘察,估計工程開挖後涉及到的地下埋藏文物要遠遠多於目前調查的155處。通過對大量埋藏在地下的未知文物的搶救性發掘,有望使河北的文物取得多方面的突破性進展。”

  引水幹渠所經之地均為野外區域,千百年來農民精耕細作,田裏的陶瓦片撿得很乾淨,僅靠地面調查難以發現所有埋藏遺址。地下文化層埋藏情況不明,絕大部分路段都需要進行文物勘探,文物鑽探、發掘、保護的工作量之大,難度之高可以想見。

  南水北調中線石家莊到北京的部分工程已于去年底開工,今年年內河北段幹線工程也將全面開工。雖然河北段文物狀況進行了兩次調查,但均未進行地下勘察,文物保護的大量實質性工作還沒有什麼進展,而時間已經不多了。

  按照工程總體設計,河北段建設將於2006年底全部完成。文物保護工作的規劃是,到2005年12月完成對石家莊以北段的勘探、發掘工作,到2006年7月完成石家莊以南段的勘探、發掘工作,其中全部的考古勘探要在今年完成。水利工程和文物勘探在時間、空間上重合,文物勘探面臨很大的困難。

  [相關資料]

  河北考古六大工程

  總幹渠沿線的文物埋藏,涉及到河北省文物考古的六項課題。

  其一是河北地區的文明起源和形成。目前,冀中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時空框架已大體建立。太行山東麓地區是新石器文物分佈豐富地帶,通過發掘有助於對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反映的生産力、社會結構、聚落形態以及地理環境方面的情況及其變化進行深入研究。

  其二是商民族的源流和發展。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是商人的主要活動區域,也發現過大量夏時期遺存。工程經過的區域通過考古調查已發現大量夏商時代遺址,對工程經過的這些遺址進行分層次發掘與研究,有望在商民族的源流和發展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其三是戰國時期的燕、趙和中山文明。春秋戰國時期的燕、趙和中山國的文化都非常繁榮。各國的文化保持著自己的特點,到了戰國中晚期又逐漸顯示了趨於統一的形勢。工程沿線分佈有密集的戰國時期墓葬和遺址,通過考古發掘,對研究戰國時期的燕、趙和中山文明的形成、發展和交流等方面有望取得新收穫。

  其四是兩漢時期的諸侯國研究。兩漢時期河北境內北有中山、中部有常山等諸侯國,通過考古發掘將在研究漢代諸侯國的經濟、政治等方面力爭有所突破。

  其五是曹魏、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自曹魏建都鄴城以後的300餘年,鄴城所在的河北南部地區一直是北方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工程經過的地區過去曾發現和發掘過大量的北朝時期墓葬、遺址,通過考古發掘將極大地豐富北朝時期的考古學資料,進而為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民族融合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

  其六是河北瓷窯考古。河北是我國北方邢、定、磁州三大古窯的故鄉,這三大古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經過的區域正好是三大古窯址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通過考古發掘,在三大窯考古方面有望取得更大的進展。(記者 單純剛 王文化)

責編:陳卓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