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空軍航空兵某團勇立軍事變革潮頭提高戰鬥力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4日 17:24)

  新華社瀋陽12月14日電 這是一支人民空軍中戰功顯赫的英雄部隊。他們曾先後擊落、擊傷敵機92架,取得空軍作戰史上“五個首創”的佳績;他們曾四次參加國慶閱兵,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 題詞嘉勉。

  他們勇立軍事變革潮頭,突破常規,努力挖掘第二代戰機的最大作戰效能,連續6年保持甲類戰鬥團標準、10多次參與執行重大任務、7次創下空軍航空兵部隊訓練的新紀錄,部隊戰鬥力水平不斷提高。

  寶劍鋒從磨礪出

  兩年前的一個冬日,大隊長李鋒駕駛飛機從停機坪上緩緩滑到跑道上,他要進行的是一種新戰法的空中演練。

  飛機即將衝出跑道時,一聲巨響突然傳入他的耳膜,隨即座艙內一盞紅燈“嘀嘀”閃爍起來。油箱漏油了!李鋒立即收起油門,迅速剎車。

  剎車無效!緊急剎車也無效!減速傘放開,卻被飛機尾部躥出的火焰吞噬!當各種緊急措施都用了一遍後,飛機在滑行出跑道400米後終於停了下來,李鋒和飛機均無恙。

  飛戰術訓練風險太大了!一些同志産生了保安全的思想,主張簡化訓練內容,降低訓練難度。團黨委卻意識到,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的基礎來自過硬的技術,消極保安全,過得去今天,卻過不去明天;騙得了自己,騙不了敵人。最後,黨委“一班人”形成共識:在裝備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必須在深化戰術訓練上下功夫。

  就這樣,他們著眼複雜戰場環境和惡劣氣象條件,加大課目訓練難度,組織多機種、多機型的對抗訓練;他們成立“紅”“藍”小分隊,與地空導彈、雷達等協作部隊進行對抗訓練,借此強化戰術意識,錘煉過硬技能。

  寶劍鋒從磨礪出。1998年底,這個團首次執行成團建制跨區拉動任務,在氣象條件複雜、能見度很差的情況下,橫跨9省區,行程4000多公里,創造團的歷史上雲中飛行時間最長、飛行跨度最大、執行任務飛機數量最多和完成任務最好的4項紀錄;1999年,他們又赴東南沿海執行輪戰任務,又創下歷年輪戰部隊綜合得分最高的新紀錄……通過一次次近似實戰的檢驗,他們將戰機的航跡從塞外高原延伸到了遠海。

  劍不如人,劍法就要高於人

  去年8月。上級組織二代戰機與三代戰機在未知條件下進行實兵對抗演練。這一天,他們已經摩拳擦掌期待了多日。在他們看來,這正是一次對新戰法訓練成果進行實際檢驗的絕佳機會。

  “有兩架‘敵機’來襲,立即進行攔擊。”命令一下,團長姚玉久便帶領4架戰機直衝藍天。

  “目標,正前方100公里。”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姚玉久逐漸向“敵機”靠近。這時,警告器突然響了起來,這是被“敵機”雷達鎖定的反應。

  “目標,正前方40公里,機動。”接到指令後,姚玉久和其他3位飛行員突然各呈90度垂直急轉,沿著“敵機”雷達波的切線方向朝四個方向機動,同時釋放干擾彈來誤導“敵機”發射的導彈。這既是擺脫“敵機”雷達的最佳方式,也是他們早已練就的一種新戰法。

  雷達波呈扇形搜索目標,被鎖定目標只有走與扇形切線相一致的方向,才能徹底擺脫雷達的跟蹤。如果“敵機”雷達重新鎖定目標,必須重新進行雷達搜索,雖説這個過程在瞬間完成,但對於空中格鬥來講,無疑可獲得寶貴的攻擊時間。

  坦率地講,如果是一對一,二代戰機對三代戰機的獲勝幾率不大。然而,劍不如人,劍法就要高於人。這次,姚玉久憑著嫻熟戰法和高超技術,充分發揮戰機機動性能好的優勢,硬是死死纏住“敵機”,為戰友創造出絕佳的進攻良機。最終,他們以擊落“敵機”兩架的成績贏得了演練的勝利。

  然而,當初新戰法的演練他們卻是頂著壓力展開的。因為先後發生的兩起事故,有的飛行員對現有戰機質量和性能産生了懷疑;有的認為,現有裝備硬體先天不足,再練也很難戰勝先進戰機。姚玉久上任後,很快與團領導統一了認識:為了履行好打贏使命,寧可今天訓練場上付出代價,也決不能在明天戰場上愧對祖國。

  他們專門建立了一個資料庫,收集國外先進戰機的性能數據,分析對手的戰術特點,推出小速度編隊格鬥、開加力快速接敵、回轉支援等19套行動預案和20種新戰法,並培養出一批具有豐富戰術經驗的組訓、指揮、飛行、研究人才,為人機最佳結合,提升部隊整體攻防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平臺保障。

  一手係著戰友的生命,一手托著國家的財産

  訓練中,機務人員是最辛苦的。他們天不亮就要進場,太陽落山仍在為飛機保養忙碌。可這些辛苦都比不過“心苦”的壓力,因為他們一手係著戰友的生命安危,一手托著國家的鉅額財産。

  前面提到的那起飛行事故,就曾深深觸動了機務保障人員。雖説事故的原因是由於飛機壓縮器葉片斷脫後,擊穿油箱導致戰機著火,不是機械故障,但機務人員還是為沒能檢測出故障隱患而懊悔不已:時代變了,機種變了,傳統的保障手段已跟不上打贏的需要,搶佔未來打贏先機,必須從過去的經驗維修向科學維修轉變。

  為此,他們大膽創新出了“新夏北浩檢查法”,並在全區航空兵部隊推廣;成立科技保障攻關小組,與科研院所聯合設計多套檢測設備,使新裝備的保障效益提高近10倍……短短幾年間,一批適應新裝備需求的新型保障人才隊伍迅速崛起。與此相適應,保障方式也從被動排除故障向主動預防轉變,從而使飛行安全率大大提高。

  2000年4月,機務中隊長趙志民在一次試車檢查時,發現滑油箱有成滴滑油異常漏出,檢查時發現滑油箱上有條3厘米長的裂紋。按規定,必須更換燃滑油附件,這可難壞了趙志民。傳統的更換方法必須是先把飛機尾部拖開,再把發動機從機身裏拖出來,這可是個“大工程”,至少得兩天時間,嚴重影響戰備值班。他運用“新夏北浩檢查法”對故障進行分析,又找到資料和圖紙,對照著飛機上的部位反復研究,最後果斷做出原位拆裝的決定。這可是從沒人幹過的活,也沒有一本機務維護書上記載過。他連續奮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僅用4個小時,就將整個燃滑油附件成功取出。後來,到部隊進行鑒定的廠方專家對這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責編:慕泉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