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重新審視侵華日軍在中國進行的化學戰爭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13日 20:29)

  中國網消息:最近,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發生了一起侵華日軍遺棄在華的化學武器(毒劑)泄漏導致多人受傷事故。事故發生在工地施工時從地下挖出5個金屬桶,其中一個不慎被當場挖破,桶內的化學毒劑芥子氣濺出並滲入土中,造成化學毒劑污染。我國要求日本對這次事故造成的損失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一、何謂化學武器,何謂芥子氣

  人類利用有毒的化學物質由來已久。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曾使用煙火將野獸從深穴岩洞中熏出,以獵取為食。在戰爭中用來殺傷人員、牲畜、毀壞植物等的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都稱為毒劑。裝有毒劑(或稱化學戰劑)的炮彈、航彈、火箭彈、導彈彈頭、手榴彈、地雷、飛機布灑器及其他容器等,統稱為化學武器。在歷史的長河中,化學武器被多次使用。

  芥子氣是化學毒劑的一種。化學毒劑按毒害作用分類可分為(1)神經性毒劑,主要有沙林、梭曼、VX等;(2)糜爛性毒劑,主要有芥子氣、路易氏氣;(3)全身中毒性毒劑,主要有氫氰酸、氯化氰;(4)失能性毒劑,主要有BZ;(5)窒息性毒劑,主要有光氣等;(6)刺激性毒劑,主要有CS、苯氯乙酮、亞當氏氣、CR等。由於芥子氣能導致潰爛,故芥子氣屬於糜爛性毒劑。

  芥子氣的學名為“二氯二乙硫醚”。純芥子氣為無色有微弱大蒜氣味的油狀液體,工業品為黃色、棕色至深褐色,含雜質越多顏色越深。芥子氣的純度越高氣味越小。芥子氣難溶于水,但易溶于四氯化碳、乙醚、氯倣、汽油、煤油、乙醇等物質中。芥子氣對皮膚有較強的滲透性,其液滴3~5分鐘就滲入皮膚,15~20分鐘可被皮膚完全吸收。芥子氣還能溶解橡膠,因此,用橡膠布製作的防毒衣對於芥子氣來説使用時間十分有限。芥子氣主要以液滴經皮膚吸收殺傷人員,也能以氣、霧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殺傷人員。芥子氣對人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引起皮膚、眼睛、呼吸道及消化道損傷,並能通過上述途徑引起全身中毒。芥子氣對人造成傷害的實質是破壞組織細胞使之壞死、潰爛。

  二、侵華日軍在中國廣泛使用了化學武器,並遺留了大量化學彈藥和化學毒劑

  1937年日本製造“7.7”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曾長期地和大量地使用了化學武器。

  日軍入侵初期就使用了化學武器,主要為催淚性毒劑。1938年是日軍向中國進攻最瘋狂的一年,有名的臺兒莊會戰就發生在這一年。這一年日軍廣泛使用化學武器,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共使用了255次。日軍施放毒劑通常用炮彈射擊,順風時,可吹3~4公里。中毒者眼睛流淚,打噴嚏、臉紅腫、頭昏、呼吸不暢以及全身無力。由於日軍使用化學武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便進入無所顧忌的廣泛使用化學武器的新階段。1940年,在歷史上有名的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中,據戰報中記載,日軍用毒量較大的計20多次。僅我軍129師統計,中毒者達488人。此役我軍繳獲日軍的毒劑炮彈57發、毒劑筒2059個,防毒面具1051具。1941年日軍使用芥子氣等多種毒氣彈對付我抗日軍民。例如,1941年10月8日到12日,日軍使用山炮、野炮、迫擊炮等向我抗日軍隊發射刺激性毒劑彈1500發,芥子氣和路易氏氣糜爛性毒劑彈1000多發,還有飛機36架次投擲毒劑彈300多發。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年抗戰期間,日軍共用毒1312次,我中毒軍民人數達3.3萬人次,使我國遭受生命財産的巨大損失。

  在日本侵華期間,侵華日軍在中國遺留了大量化學彈藥和化學戰劑。截至1996年底,已在中國11個省的36個市、縣發現了化學彈和化學毒劑。還有一些是未被發現的,這次挖出的5桶芥子氣毒劑就是這類情況。中國政府自1990年開始向日本政府就此問題提出交涉。1991年,日本報紙首次承認日軍在中國的東北和華北留下了化學武器,日本政府還派遣了由專家組成的實地考察團,在吉林省敦化市近郊和河北省石家莊市近郊等地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證實這些毒氣炮彈都是日軍撤退時留已腐爛,不少毒液外泄,污染了土壤和水質。石家莊市郊蒿城發現的毒氣炮彈是光氣彈。經中、日政府間多次談判、專家磋商和現場調查,日方不否認此類化學毒劑係前日軍遺留,對由此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痛苦和傷害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並承諾根據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原則和精神解決日本遺留在華的化學武器問題,並按《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規定認真履行遺留國〔日本〕負責銷毀遺留化學武器的義務。

  三、芥子氣毒劑的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化學戰,也是世界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地使用化學武器作戰。

  1917年,德軍開始在戰場使用芥子氣炮彈(代號“黃十字”)。芥子氣毒劑的出現使化學武器達到一個新水平。這年的7月12日,德軍用火炮首次向英軍發射大量“黃十字”炮彈。英軍多數士兵沒有感到明顯的嗅味,也沒有看出顏色,所以未引起注意,也未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但兩小時後,遭襲擊的人開始出現眼結膜炎、皮膚紅腫、咳嗽等症狀。接著皮膚上出現水泡。這次化學戰導致英軍2143人中毒,其中86人死亡。8月初英軍又連遭德軍發射的100萬發“黃十字”彈的攻擊,英軍損失慘重——中毒14726人,死亡500人。當時人們將這種毒劑稱之為“毒氣之王”。

  四、中國要求日本對此次毒氣泄漏事故負責是合情合法的

  1948年聯合國常規軍備委員會將化學武器定義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種。化學武器在近代戰爭中曾一再被大量使用,為此國際社會不斷尋求全面禁止化學武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CD)經過約17年的艱苦談判,終於在1992年達成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並於1997年4月29日生效。公約由序言、24條正文和3個附件組成。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建立了“遺留化學武器制度”,日軍遺華的化學武器就屬於這一范疇。這一公約規定,在他國遺留過化學武器的締約國應承擔銷毀其遺留化學武器的義務;遺留國和領土國應分別對其遺留和發現的此類化學武器的情況(包括地點、類型、數量、目前狀況等)作出宣佈;公約組織可根據宣佈情況進行必要的核查;在領土國不能辨明其來源的情況下,公約組織可協助其辨明;對於來源不明的遺留化學武器和遺留國不是締約國,領土國可請求公約組織協助銷毀。公約還規定,在公約生效後10年內發現的遺留化學武器應在此10年內銷毀,此後發現的應儘快予以銷毀。這次發現的日本遺留在華的化學毒劑理應由日本全面負責,包括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鄒雲華)

責編:張娜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