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值得銘記的歷史:小湯山白衣戰士抗非典實錄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3日 09:34)

  解放軍報消息:5月的北京,花團錦簇,但人們卻紛紛戴上口罩。 S A R S病毒正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個多月來,在全國最大的非典醫院———小湯山定點醫院,這個阻擊非典的最大戰場,三軍白衣戰士牢記重托,不辱使命,演繹出一幕幕為人民生命安全赴湯蹈火的壯舉,用生命和汗水實踐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國的改革發展穩定做出了新的貢獻。   

  打響決戰非典的關鍵之役

  “五一”之夜,北京八達嶺高速公路上,一輛輛救護車頂燈急速地旋轉著、閃爍著,直奔小湯山定點醫院。

  此時,在醫院監控中心,北京市、總後勤部衛生部領導和院長張雁靈、政委徐達穗坐鎮指揮。4月29日下午17時,正在國防大學進修的張雁靈、徐達穗臨危受命。兩人吃了包方便麵,兩個半小時後便趕赴小湯山就任,立刻展開工作。

  23時43分,第一輛救護車駛進定點醫院西門。來自304醫院30名負責接診的醫護人員,立即迎上去,或用輪椅,或用擔架,或攙扶,把第一批17名病人護送進病房。一位40多歲的患者,下了車靠著墻就哭,護士毛穎扶著他説:“別擔心,我們是解放軍,你看看,病房還有鮮花呢。”一聽是解放軍,這位病人情緒穩定下來,朝病房慢慢走去。

  在接診室門口,迎接患者的還有來自海軍的副院長徐武夷、來自總後的副院長周先志、來自空軍的醫務部主任王海濤、來自北京軍區的護理部主任趙書元。這一幕多麼具有象徵意義:三軍官兵肩並肩迎接危難中的人民群眾,攜手迎戰非典。

  雖然小湯山定點醫院僅用7天建成,但擁有大批國內外先進醫療設備,有接診室、化驗室、特診室、 C T和 X光室。22個病區都有負壓供氧氣系統、新風換氣系統、病人呼叫系統、計算機信息系統和中央空調,1000間病房都有衛生間、空調、彩電、電話。

  5月1日至28日,680名由北大醫院、地壇醫院和佑安醫院等首都幾十家醫院轉來的患者,分14批轉到小湯山救治。每位患者自走下救護車的那一刻起,從解放軍醫護人員訓練有素、有條不紊的操作中,都能感受到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1200名醫務人員是分3批進駐小湯山的。他們是從全軍42家醫院抽調的精兵強將。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醫大學醫療隊最為耀眼,軍醫中博士碩士佔90%。南京軍區醫療隊的76名醫務人員,年年都在演習場上摸爬滾打;蘭州軍區和成都軍區的152名白衣戰士,多次到雪山高原、戈壁叢林實施衛勤保障,練就了敢打硬仗的頑強作風。

  醫院臨時黨委自4月29日一成立,就高速運轉。4月29日和5月1日,連續召開兩次黨委會,指定各支部書記、副書記,明確依靠科學戰勝非典的工作思路,並從各病區主任中抽調5位教授,成立專家救治組,副院長周先志擔任組長。這個專家組是“強將中選強將”。來自一醫大的教授郭亞兵,曾參與救治過100多位非典患者。

  小湯山的病人處於恢復期的居多,經常在陽臺一起聊天,在病區柏油路上散步。但有不少患者病情也很棘手。20病區有位患者合併肺結核,肺上既有陰影也有空洞。治療 S A R S必須大量用激素,而治療結核絕對不能用激素。面對兩難選擇,面對 S A R S和結核雙重感染的危險,來自一醫大的楊震峰教授和三醫大的胡建林教授進行深入細緻地檢查和分析,制訂出一個比較科學的治療方案。目前,這位病人病情已趨穩定。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醫院臨時黨委緊緊扭住的一個中心。5月10日,他們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兩位專家進駐小湯山,利用中華傳統醫藥“助攻”非典。5月25日,院黨委又成立由21位教授組成的基礎疾病救治專家指導組,涉及消化道、心內、腎、泌尿、耳鼻喉等專業,指導全院基礎病治療。由於眾多專家的參與,很多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恢復進程加快。

  5月15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7病區26床68歲的老太太對著呼叫器喊胃疼,剛走出病房的主任楊令國迅速穿上防護衣衝進病房。經仔細檢查確診是心絞痛,有可能發展為心肌梗塞。他立即通知護士傳進速效救心丸。30分鐘後,老太太轉危為安。

  危重病人的救治,不僅考驗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更是在考驗他們的敬業精神和道德良知。郭亞兵教授説:“比如氣管插管,不插,病人會憋死;要插,就有非常大的危險。”全院報病危的病人先後有20多例,搶救70余次。

  醫院領導時刻牽掛著危重病人。每天一早,臨時黨委書記、院長張雁靈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查閱各病區危重病人的情況。天天在一線指揮的副院長周先志,堅持進病房面對面了解危重病人病情,有的病人他看過四五次。

  最激烈的戰鬥在重症監護室,四醫大的8名軍醫和武警部隊2名軍醫是名副其實的“敢死隊”。每天上班4小時,軍醫們就一直守著危重病人,隨時進行搶救。有位47歲的女病人,兩個小時內心臟數次停跳,軍醫柳英和孫緒德反復實施心臟按壓。監護室主任熊利澤教授對記者説:“一到搶救的時候,我們就很少考慮自己的安危。”   

  用無私的愛築起新的長城

  也許,再多的文字也寫不完護士們的故事。

  4月29日晚18時,施工隊一撤離小湯山,所有護士和軍醫迅速進入病區,清理垃圾,搬運藥品……還未喘息,她們又穿上憋悶的防護服,迎接病人,測量體溫、打針輸液、送藥送水……

  來自新疆軍區的6病區護士長耿秀萍,曾連續5天每天只吃兩頓飯,每天在病房工作9個多小時。5月初,北京氣溫升高,加之不能飲水,連續作戰,兩天之內有9名護士暈倒。

  非典病人護理任務重,患者每人每天平均要輸七八瓶液體,加上發藥、抽血、打針、測體溫、量血氧飽和度、接受諮詢、整理病歷、做患者思想工作。上班 6個小時,呼叫器不停地響,她們不停地跑,汗水濕透了3層防護衣。

  全院528名護士中,年齡最大的47歲,最小的只有19歲。以職業論,她們是護士;面對危險,她們是戰士;對待一個個患者,她們是天使。她們的勇敢、堅韌和無微不至,常使許多患者熱淚盈眶。13病區11床一位64歲的老大爺,患有腦癱,生活不能自理,吃飯、飲水、洗臉、擦背、大小便後的擦洗,全由護士輪流照料。老人雖然説不出話,但眼角時常流淌的淚水,表達了他心中的感激。

  重症監護室( I C U)是搶救危重病人的特殊病房,醫護人員要一天24小時進行“零距離”搶救和護理。這間只有8張病床的病房,把救治護理 S A R S病人的整個過程和全部危險,都高度濃縮。

  重症監護室的26名護士全部來自四醫大。5月10日淩晨2時許,急促的電話鈴聲把她們一一喚醒。“有病人,馬上出發!”護士長楊秀珍和大家迅速穿好防護服,直奔 I C U。

  經過緊張準備,3時40分,一位73歲的老太太轉入 I C U。這是首例需要在 I C U救治的 S A R S患者。護士婁皓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救治護理的全過程:

  病人進來就神志不清,因缺氧躁動不安。“上呼吸機!”熊主任一聲令下,我們迅速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連接脈搏氧、血壓、心電監護。煩躁的病人不斷將面罩拽下,將輸液針頭蹬掉……平時簡單的操作,變得困難重重。防護服太厚,稍微一動,就呼吸困難。護目鏡卡得額頭生疼,裏面全是汗水,只能通過鏡片邊上的縫隙看東西……5時30分,患者安靜下來,血氧飽和度由71%升到95%。此時,頭上像卡了個緊箍咒,眼睛往外突,噁心、胸悶、心慌……我對自己説:堅持,再堅持一會兒……

  “你好,這裡是小湯山醫院心理諮詢中心,我是王擇青,需要我給你做點什麼?”這親切的聲音,很多患者都熟悉。心理諮詢中心共有3位心理專家,均來自 301醫院。中心主任王擇青教授是全國知名臨床心理學專家、全軍心理諮詢與治療組組長。自5月16日開展心理諮詢以來,兩部熱線電話的鈴聲此起彼伏。截至6月 10日,共提供心理諮詢500多人次。

  處在孤獨中的 S A R S患者,非常需要科學的心理干預,樹立戰勝非典的信心。有很多急躁、鬱悶甚至有自殺傾向的患者,通過電話交談,情緒顯著好轉,有的患者能和心理專家聊1個多小時。他們還在患者中設立“心連心電話互動小組 ”,通過患者之間相互交流,釋解不良情緒。5月17日,第三批42名康復者出院。他們在康復者中設立兩個“互動小組”,以更好地應對回歸社會的問題。

  小湯山還有一個病情諮詢熱線,來自四醫大的付恩清副教授獨自一人負責。他為患者解答了大量諸如“痊癒後何時能懷小孩”、“肺纖維化會不會有後遺症 ”等問題。有的患者對治療提出一些建議,付恩清也及時反饋到病區。   

  嚴防死守確保決戰全勝

  力爭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率,確保決戰非典全勝,是醫院臨時黨委反復強調的一項重大任務。

  5月1日,醫院成立院內預防感染組,抽調25名醫護人員任專職督導員,副院長鄧傳福任組長,住在隔離區專職負責,實施24小時督導。5月2日,院長張雁靈與各病區主任簽訂預防感染“軍令狀”。各級主官對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負總責。

  25名督導員分成臨床組、後勤組和輔診組,時時監控所有人員,包括清潔工。督導員焦衛紅經常5點起床,抽查有關科室和病區;50歲的副主任醫師米潤昭,每天在現場檢查醫護人員穿脫防護衣、戴口罩,發現問題當即糾正。13病區有位軍醫出污染區時忘脫鞋套,督導員劉雲當面指出,給予嚴厲批評。

  經常需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的副院長鄧傳福,每週召集督導員開3次會,每人必須彙報一件好事、兩件以上的“壞事”,且要指名道姓。一個月來,督導員彙報的“壞事”數百件,每件都立即反饋給各病區,立即糾正。其實,這些“壞事 ”很小,如每次洗手沒達到3分鐘、行走路線錯誤、沒有卷著脫防護衣等。

  簽“軍令狀”的各病區主任,寢食不安,高度負責。一病區主任郭曉鐘曾連續3天在深夜2點打電話提醒醫生護士開窗通風;14病區主任馮華松發現病房垃圾放置不規範、醫生淋浴室下水道不暢,現場盯著解決。

  小湯山 A區樓前有片草坪,這就是他們的“大會堂”。醫院召開的病區主任、護士長會,都在這裡舉行。為減少感染的可能,院臨時黨委實行全新的工作樣式。

  面對特殊戰爭,杜絕形式主義。每天8時,醫務部、政治部、院務部和護理部交班,10分鐘;8時30分,醫院開交班會,10分鐘,且都是站著開。院臨時黨委開會,最長的只有40分鐘。各臨時黨支部也是站在戶外開短會。院領導查房,病區彙報不超過10分鐘。他們從不向基層要彙報材料。談心活動大多通過“小靈通” 進行,個別的面對面談心。有兩位軍醫親人病逝,院領導親筆給其家人寫慰問信。思想政治工作不拘形式,務求實效。

  院機關緊緊圍繞預防感染開展工作。政治部及時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戶外活動,通過文體活動,緩解壓力、恢復體力。對與防護密切相關的維修問題,院務部特別規定:工程搶險隊24小時待命,3分鐘內,維修人員必須趕到。

  臨時黨委一班人從善如流。有3位教授提出,要加強病區通風。臨時黨委及時採納他們的意見,為每個病區添置4台電風扇,所有門窗全部打開,查房由走內走廊改走陽臺,規定醫護人員在清潔區也必須戴口罩。

  對出院病人,他們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標準,防止可能出現的一絲一毫險情。 5月15日,原準備首批出院的9位康復者中,有一人突患感冒,他們果斷決定,推遲這位康復者的出院時間。   

  特殊戰場的特殊關懷

  1200名醫務人員千里機動,抗擊非典,和大型演習一樣緊張激烈。在小湯山,卻不見帳篷林立、炊煙裊裊的“野戰”景象。

  這次保障和歷次軍事行動均有不同。軍地實施雙線保障模式,相互彌補,更可靠,更及時,而且節省了大量的保障分隊,是軍隊社會化保障改革成果的一次有力展示。

  醫藥器材是戰勝非典的“彈藥”,需求量特別大。總後有關部門開通戰時衛勤保障系統,小湯山所需器械和藥品,均由總後藥品器材供應站和某藥材倉庫保障。他們分別設立“小湯山供應指揮組”,每天按計劃送到小湯山。一個月來,共向病區成功保障了979萬元的藥品,其中針劑4萬多支,液體12000多瓶。

  在北京市有關部門統一指揮協調下,一些公司紛紛成立應急保障小組,參與小湯山定點醫院的“戰地”保障。由於眾多專業化隊伍參與,小湯山定點醫院後勤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來自星級賓館的廚師,為全院醫護人員和患者精心烹飪一日三餐;每天44名保潔工人進入隔離區工作,清掃焚燒的垃圾多達兩噸,保證了病區的整潔衛生。一次下雨,病區院內積水,建築公司工人身穿防護服,迅速進入隔離區,連夜搶修下水道。

  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來了,中央軍委和總部的領導來了,北京市的領導也來了。自小湯山決戰非典的戰鬥打響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全國人民時刻關心著奮勇參戰的白衣戰士。全軍各大單位的領導紛紛給醫療隊寫信或打電話,鼓舞士氣。

  5月2日,小湯山接收患者的第二天,中直機關就給白衣戰士送上誠摯的問候。隨後,來自高等學府、基層連隊、邊疆村寨和沿海城市等地的慰問電話、信件和捐贈的圖書、飲料、水果,源源不斷涌向小湯山,僅捐贈的藥品,價值就達60 0多萬元。

  文藝工作者送來鼓舞人心的演出,畫家送來一幅幅飽含深情的作品,科研機構送來最新研製的防護用品,企業送來自己的最新産品。來自總參某幹休所送來一條長長的橫幅,上面寫著:500名老紅軍、老八路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戰友致敬!

  全軍各級領導和機關積極為白衣戰士排憂解難。總政治部幹部部根據軍委、總部首長的指示精神,連續推出相關的激勵政策。參戰醫務人員所在的部隊領導和機關,解決了大量的子女就學、老人生病等問題。11病區護士長李艷春,兒子臨近中考,丈夫經常出差,廣州軍區總醫院領導趕到她丈夫所在單位協調解決。

  親人的鼓勵,通過電話、短信和電子郵件,也源源不斷涌向小湯山。每晚,這裡有一大景觀:幾乎是人人在拿著手機或小靈通,捂在耳旁,邊散步邊聊。特別在收到電話和短信的一刻,每張疲憊的臉上無不洋溢出難以掩飾的幸福。

  5月18日晚,8病區護士張偉紅收到丈夫方玉華一條短信:“雖然我們相距很遠,但我們的心相距很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在抗擊非典的日子裏能依然快樂!”

  在小湯山,到底匯聚有多少暖流?能産生多大的力量?無法計算。惟一能算清的是康復出院人數:截至6月10日,有488人康復出院。剩下的一切,都蘊藏在這個簡單的數字後面,都凝聚成8個大字:萬眾一心,戰勝非典! (杜獻洲 趙風雲)

  →→進入專題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