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和病毒賽跑:香港科研人員夜以繼日抗非典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1日 17:21)

  新華網消息:“‘非典’病毒變種很快,絕不可以放鬆和輕視。我們是在和病毒賽跑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言辭懇切。

  儘管香港短時間內在“非典”研究方面有了多項突破,但是研究發現,引發非典型肺炎的冠狀病毒可以在不到2周內因基因突變而産生新變種,為此香港科研人員始終堅持不懈,爭分奪秒探求救治良策,以科學的力量頑強阻擋著病毒的進攻。

  3月初,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沙田威爾斯醫院發現了首例“非典”病人,之後又出現醫護人員在救治過程中集體感染的事件。為尋找“非典”病毒源頭,中大迅速成立跨學科研究小組,由30多名生物化學、化學病理、病毒學、免疫學等方面專家組成。

  據盧煜明介紹,研究小組成立後24小時運轉,在首例“非典”死亡個案出現不到一個月,就發現病毒源頭與“副黏液病毒”有關,並利用猴子細胞反復試驗,最終確定部分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科的一種;4月中旬,研究小組成功破解了冠狀病毒基因密碼部分排序,並提交世界衛生組織,香港與加拿大、美國一起,在全球最早取得了這項科研成果;5月7日,中大宣佈,試驗表明血清治療“非典”成功率高;5月8日,中大研究小組成功破譯“非典”病毒變種規律,這將有利於“追緝”變種病毒,找出有效治療方法。

  與此同時,長期進行“突現病學”研究的香港大學也取得巨大進展。在“非典”出現後不久,港大就成功培養出“非典”病原體,並確定這是一種全新病毒;3月23日,幾乎與美國同時提出報告: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可能是真正的元兇;4月底,在研製出簡單而準確地分辨“非典”病毒的方法——血清快速測試法後的第五天,港大醫學院又很快研製出被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使用的基因測試法;4月16日,港大宣佈完成該病毒的基因排列,併發現病毒來自動物,這為日後研發疫苗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在中大研究小組中擔當重任的盧煜明1997年從英國回到香港,在中大醫學院創立了基因研究實驗室。“非典”爆發後,他和同事們齊心協力,只用了13天就完成了冠狀病毒的基因排列,為下一步研發疫苗贏得了時間。

  “研究速度要快,這個病毒一定要控制,越快越好,”他説,“現在大家每時每刻都在想辦法,爭取時間。”

  中大目前只有一套半基因排序儀器,而加拿大卻有50套。由於儀器所限,中大只能允許3個人做活病毒研究。雖然研究條件不如國外,工作強度也很大,但盧煜明坦言“無怨無悔”。

  盧煜明承認,現在工作壓力很大,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動力。“‘非典’疫情出現以來,研究小組每個人都超負荷工作,研究速度比平時的課題研究速度快了10倍。大家自覺自願,不講條件。”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談兆麟教授回憶起當初發現“非典”是副黏液病毒的情況時説,大家一直是以基因研究病毒,往往忘記採用傳統的方法。“一天早上,我突然靈機一動,想起原來忘記了用古老的方法,就是用電子顯微鏡去看。”當時,他飛奔到醫院,從清晨一直工作到夜裏11時,終於獲得了重要發現。

  從3月以來就投入“非典”研究工作的談兆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4小時。他説,研究工作多不勝數,每天都有新發現,但“我希望反復論證,使所作出的結論對研究有幫助”。

  在探詢“非典”“真兇”取得突破的同時,香港的醫學專家也通過多種途徑尋求最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手段。

  最初,香港一直採用利巴韋林和類固醇治療“非典”。不久,香港大學研究發現,包括干擾素和抑制艾滋病的蛋白酶抑製劑,對一些“非典”病人也非常有效,基於這一發現的新藥眼下正在試驗階段。主持研究工作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未透露新藥名稱,但他表示,新藥對重症病人和年老病人有正面作用。

  與此同時,中大醫學院和威爾斯醫院採用血清療法也取得效果,先後有70多人接受血清療法,其中包括長期病患者和年長者,效果明顯。

  曾在工作中感染“非典”並已痊癒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鄭彥銘,至今已捐出1000毫升血清救助患者。3月初,鄭彥銘在威爾斯醫院工作時受到感染,他自願成為中大血清治療法的試驗者。3月底,鄭彥銘康復出院後很快返回工作崗位,積極參與研究血清療法。

  他表示,如果病人需要,他願意再次捐出血清,他的同事也樂意這樣做。問他勇氣來自何方,他説:“來自市民的認同和支持,這份鼓勵,價值不可量度。我們決不會因為‘非典’而卻步。”(王燕萍 白冰)

責編:高楠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