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小湯山醫院隔離區手記)信心,來自科學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0日 19:21)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題:信心,來自科學

  新華社記者孫彥新 袁理 人民日報記者翟啟運

  今天的早晨似乎來得特別遲。早早地我們就醒了,因為我們就要從所住的隔離區進入隔離程度更高的區域——病房區採訪,興奮中不免有些緊張。

  8點鐘準時下樓,見到了帶領我們進出病房區的護士時媛媛。幾天前,這位25歲的姑娘成為小湯山“非典”收治定點醫院剛剛成立的“預防院內感染督導辦公室”的一名督導員,負責檢查和督促工作人員執行消毒、隔離等規章制度。

  通過一道4名武警戰士把守的門崗,進入了一條長長的醫護人員清潔通道:墻壁上不斷有“清潔通道、勿摘口罩”的警示標語,每隔幾米就有一條通道通向不同病區。我們要去的是12病區。

  病區的門開了,進去以後是更衣室,隔離衣、手套、口罩、鞋套、護目鏡,“全副武裝”後進入下一站——供出病區人員清潔用的洗浴室,接下來是處理一次性防護用品的房間,裏面整齊地擺放著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透過窗戶還可以看到幾排病房,幾個病人在門口的椅子上坐著,姿勢很是慵懶、愜意。

  層層關卡之後,我們來到了病房區內的醫護人員辦公地帶。在護士站,在醫生辦公室,在治療室,醫護人員早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房間裏卻靜極了。護士袁琪正在準備今天的藥品,剛剛查房歸來的兩位醫生正在把病人的情況輸入電子病歷。“這是我們的信息化管理終端。”指著桌上的電腦,醫生楊曉明告訴記者,病人的電子病歷和影像信息都被輸入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不同區域醫護人員的資源共享,這樣既縮短了病情會診時間,也降低了病患之間、醫護人員之間交叉感染的機率。

  “病人情況怎麼樣?”記者問。

  “病情很穩定,”楊曉明護目鏡後的眼睛帶著笑意,“2床的心情很好,還跟我侃昨天晚上的電視劇呢。”

  “病人剛來的時候有這麼輕鬆嗎?”

  “剛開始總會有些煩躁,擔心自己病情會加重,所有的病人都有這個過程。”楊曉明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不僅是還給病人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以先進的治療、規範的操作和心理交流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比起剛來那會兒,我接治的那幾名病人心態好多了,有的已經在規劃出院後要幹什麼了。”

  “那你對保護好自己有信心嗎?”記者問。

  “有信心!”楊曉明説,“不過,因為以前沒接觸過‘非典’,剛來的時候心裏也沒底。但真正了解‘非典’後,擔心就少多了。你們也看到了,防護措施這麼嚴密,沒問題。”楊曉明的自信讓我們輕鬆了許多,仿佛身上厚厚的防護衣也不那麼憋悶了。

  “抽調來小湯山醫院的醫護人員,大都是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業務骨幹,僅博士、博士後就有21人,碩士78人,大家的業務水平在自己單位都是響噹噹的。”楊曉明説:“全軍的醫療機構都通過種種途徑對我們進行技術支持,再説全世界十幾個實驗室也都在聯手攻關,肯定會找到攻克‘非典’的有效方法的。”

  醫護人員工作地帶和病房之間,還隔著一道門和一條醫護人員專用通道。又是一番繁瑣的消毒,我們通過這道最後的關卡,終於來到了病房。這是一個白色的世界,透過雙層的玻璃窗,記者看到,有的患者在輸液,有的在看電視,有的在打電話,還有人揮手向我們打招呼……到了這裡我們才知道,病房裏的氣氛並不像外面想象的那樣緊張。記者被告知,小湯山醫院目前已經收治了551名患者,這個病區裏有12名。

  一路消毒後走出病區,副院長鄧傳福早已在外面焦急地等候著我們,畢竟,我們是首批獲准進入這所醫院病區的記者。來自解放軍309醫院的鄧傳福負責小湯山醫院院內防感染工作,第一次見面,他就送給我們一本《預防SARS院內感染工作規則》。從進入工作區、進入病房到離開的工作流程,從病房消毒到污物回收……在這本院方印發的小冊子裏,一條條規定已細得不能再細。這一系列嚴格科學的規定,為的是這樣一個目標——零感染。

  “您覺得‘零感染’能實現嗎?”記者問。

  “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鄧傳福的語氣似乎不容置疑。“醫院這麼短時間組建起來,人員都來自不同單位,病人的數量一天天增多,這些都增加了‘零感染’的難度,所以絕對不能有絲毫的大意和疏忽,人人、事事、處處都要嚴格按科學精神辦事。”

  科學的力量是巨大的。戰勝“非典”這樣一個人類從未遇到的敵人,靠勇氣,更靠科學。小湯山醫院病區的所見所聞,增強了我們的信心。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