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科學求實 迎難而上—我國科技工作者克非紀實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01日 19:16)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自從“非典”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就在醫院的病床前、研究所的實驗室裏擺開了不見硝煙的戰場。

  “非典”來自何方、病毒通過什麼傳播、怎樣切斷傳染源、對症的藥是什麼……為了破解這一連串的問號,科技工作者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忘我地工作,用默默的行動和對人民滿腔的真情,弘揚著科學求實、戰勝困難的偉大民族精神。

  與病魔賽跑

  今天是“五一”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往常一樣忙碌著。自從4月7日緊急啟動非典型肺炎診斷、預防和治療研究聯合攻關項目以來,這裡20多個夜晚燈火通明。為了完成項目的目標:獲取“非典”病毒的全基因組精確序列;發現“非典”病毒的各種基因組序列變異特性,研製預防“非典”的疫苗……,他們連續奮戰,直到今天一直沒有休息日。

  “速度就是一切”,汪建博士筆記本上的這句話,表達了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聲。記者在這裡見到了放在墻角的一張張床墊,為了節省時間,很多人就吃、睡在辦公室。

  這個課題組4月15日淩晨2時45分,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無償提供的、從“非典”患者組織標本提出的冠狀病毒;4月16日10時48分到16時05分,破譯4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4月18日7時32分,鑒定出患者血液中的SARS病毒蛋白質;4月19日2時12分,臨床檢驗試劑盒問世……

  “五一”節,當記者踏進設在上海的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時,親眼目睹科研人員有的對“非典”患者血清作檢測試驗,有的分析不同“非典”患者感染的原因,大家正在緊張地忙碌著。

  “儘快研製出SARS疫苗,控制‘非典’疫情的傳播和蔓延,是我們的最大心願。”上海病原學研究協作小組組長、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袁正宏深情地説,贏得時間,就能贏得先機,實現快速降魔的願望;贏得時間,就能多一分挽救患者生命的機會。當上海出現首例“非典”病人後,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聯合成立病原學研究協作小組,袁正宏研究員擔任開展“非典”快速鑒定和分離病原的研究,帶領年輕科研人員在20多天內做了近千個實驗。年近70歲的聞玉梅院士不顧個人安危,2次深入廣東、香港等疫區商談引進病毒標本和實驗設備等合作事宜。

  冒著生命危險尋找病因

  在首個出現疫情、最早與“非典”較量的廣東,科研人員率先拉開全面圍剿“非典”的序幕。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員,勇敢地挑起了查找病原、控制疫情的重擔。

  從1月初接到河源市的疫情報告那一刻起,他們就牢牢盯住了“非典”這個窮兇極惡的“瘟神”。前往醫院對病人進行病原學及流行病學調查,形成相關報告、向上級彙報,促使各地、各界提高警惕。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書記田利香告訴記者:在抗擊“非典”的日子裏,廣東省疾控中心大樓的辦公室和實驗室幾乎每晚燈光徹夜通明。不少人每天工作在16個小時以上,他們沒有雙休日,沒有節假日,專業人員為了等待實驗結果,或監測疫情報告系統,常常和衣而眠,枕戈待旦。有的不顧身體有病還未康復就回到崗位,有的在狹小的太平間做屍解一幹就是3個小時……

  為進行艱巨的流行病學調查,科技人員的足跡踏遍了所有發生疫情的城市,到過所有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醫院。為了核實一個可疑情況或信息,他們不厭其煩,反復深入現場。

  為了在數目巨大的微生物中找出導致非典型肺炎的“元兇”,他們加班加點地從各個方面入手開展病原檢測,細菌培養、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測、免疫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驗等等,用上了一切能用上的技術手段。

  要檢測出致病的病原體,首先要採集到合格的檢測樣品。非典型肺炎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在採集病人痰液時,科技人員必須與病人近距離、面對面,要將棉簽伸進病人的咽喉擦拭,並引導病人咳嗽等候他將痰液吐出並裝進器皿,稍微不慎,就會被傳染。但是,幾個月來,沒有一個人膽怯過,更沒有人退縮過,不論哪有新發病例,不論白天黑夜,只要接到報告,科技人員總是及時採樣。

  1月31日是除夕,廣東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所副所長柯昌文得知順德市一病人死亡,顧不得中國幾千年來的忌諱,顧不上親人的埋怨,和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梁文佳一起趕到太平間,進行了樣品採集。他們在這具遺體上採集的樣品,為後來檢測病原體提供了難得的實驗材料。微生物檢驗所科技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全省發病地區採集近2000份標本,平均每個人採集近50次。

  截至4月中旬,省疾控中心共收集了122份病變細胞培養物,並從13份病變細胞培養物及其原始標本中,分別檢出了冠狀病毒基因片段。對這些樣本數據的研究結果在最短的時間裏印證了這次“非典”的病原是冠狀病毒這個世界公認的結論。

  為了人民的需要我們無怨無悔

  “研究疫情,我們責無旁貸”,這是天津醫科大學科研人員説得最多的話。天津醫科大學的天津市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室,在歸國博士湯華主任的帶領下,研究出了SARS病毒早期檢測的基因診斷方法。這個只有9個人的科研群體為了搶時間,每天工作到淩晨兩三點。

  “當我聽丈夫説要搞SARS病毒研究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希望他做這個,因為我們還有孩子。湯華的妻子心存擔憂。“我們有這個條件和責任,我們不做誰來做?”在美國哈佛大學做了8年有關病毒研究的湯華對妻子説。

  科研攻關中,實驗的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錯,最危險和最細緻的工作要特別小心,但大家都搶著幹活,互相鼓勵,沒有一絲怨言。“我們就像是一個在與疾病賽跑的集體,我們希望做一些對社會對學術有價值的事情。”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58歲的宋詩鐸,不僅在防治“非典”的臨床一線診斷,還承擔科研、統一診斷標準、會診等任務。她在臨床中全面觀察、準確診斷,收集第一手資料;在科研中,她結合國內外信息,研究疫情,&&探索攻關新課題。一個月來,她吃、住在醫院。“我的同事工作起來都非常忘我,義無返顧。我常被他們感動得掉淚。醫生本來就是保衛人民健康的戰士,人們需要你,那你就有成就感。”

  今年41歲的廣東非典型肺炎醫學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黃文傑博士,已經在“非典”一線奮戰了5個多月。一向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的他, 2月11日,第一個以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南方網直播現場,否定了“當前的流行病與肺鼠疫、肺炭疽有關”的説法,提出“非典”並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 第二天下午,他又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一起,再次出現在廣東省衛生廳召開的“非典”情況通報會上,提醒民眾不必恐慌。他説,“在人命關天的危難時刻,作為一個醫務科技人員,我要站出來説話,民眾的需要高於一切,不能太多考慮個人的得失。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我無怨無悔。”

  疾病固然可怕,但人類從來沒有放棄過與疾病的抗爭,在攻克一個個病魔中,人類征服、控制瘟疫的時間正在縮短。科學的力量終會戰勝肆虐的“非典”,疫情將過去,平安會到來。(新華社記者 張景勇 楊霞 劉軍 孟華 )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