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始實施全境禁牧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01日 16:55)
新華網銀川5月1日電 5月1日是我國十大牧區之一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始實施全境禁牧的日子,驅車行進在大草原上,看不到一隻吃草的羊,廣袤的草原恢復了寧靜。至此,寧夏成為繼河北、陜西之後全國第三個實施全境禁牧的省區。
寧夏中部乾旱帶長年乾旱少雨,風沙頻繁,植被稀疏,荒漠化十分嚴重。2002年8月,寧夏決定2003年5月1日全面禁牧,將全區10個縣市、106萬人口放牧的290萬隻羊轉為舍飼養殖,讓262萬平方公里的草原休養生息。
去年秋季以來,寧夏中部乾旱帶上各縣(市、區)立即制定了禁牧封育工作方案。一些縣、鄉、村層層簽訂責任狀,將禁牧封育列入鄉村幹部政績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各縣(市、區)切實從群眾角度出發,在禁牧的各個環節引導、幫扶群眾。鹽池縣新建標準化棚圈11000座,新建水窖24000眼,向農戶投放飼草粉碎機5900多臺,全縣每6戶農戶便擁有1臺加工機械。為了“羊下山,防反彈”,寧夏各縣紛紛立草為業,引草入田,陶樂縣本著“要禁牧,先種草”的原則,發展苜蓿3萬畝,解決了禁牧後飼草短缺的難題。寧夏全區已發展優質牧草苜蓿200多萬畝。
寧夏最早禁牧的地方已經顯現林草植被迅速恢復的喜人景象。鹽池縣馬兒莊鄉草原沙化嚴重,有的村子被風沙逼得整體搬遷,這個鄉禁牧一年多來,淺草不能沒馬蹄的草原又長出了沒膝的高草,新添了許多“草原防火”的警示牌。這個鄉過去用人工種草的辦法恢復草原,國家每畝草原投資50元,禁牧一年後,馬兒莊鄉靠自然生長恢復了50萬畝草原,相當於節約了2500萬元的投資。
牧羊人變成了養羊人,放下羊鞭的農牧民開始了新的生活。寧夏海原縣興隆鄉大套村農民田志雲從13歲就開始放羊,禁牧前家裏養著100多只山羊。去年11月政府發出封山禁牧的號召後,田志雲賣掉山羊,飼養了6只小尾寒羊。羊群小了,收入卻多了。田志雲算了一筆賬:過去100只山羊每年毛收入1萬元,刨掉草料錢,能落7000元左右。如今6只小尾寒羊一年最少産羔24只,一隻小尾寒羊的價格是山羊的4倍,今年預計賣羔的收入就有7000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趙廷傑認為,退牧封育和舍飼養羊將從根本上解決草地退化和沙化問題,從而破解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之間的難題。(記者申尊敬 黃會清)
責編: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