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廣大群眾:非典預防藥方不能濫用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6日 09:31)
北京青年報消息:最近,到藥店走走就會發現,配中藥的櫃臺前來抓藥的市民比以前要多出不少。藥店更是加班加點,從各地採買藥材來滿足大家的需要。預防“非典”的藥方從1個增加到7個,每個都有不少市民追捧。不過專家提醒:預防也要對症,根據自己的狀況選擇藥方才能真正起效,否則會成為一種浪費。
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李維賢教授和張兆雲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在藥房裏經常可以看到以訛傳訛的事情。有的老太太拿著方子來抓藥,上面寫著麝香10克。先不説吃這麼多麝香會不會管用,光買10克麝香得花多少錢百姓都不了解就要抓。藥方上是黃芪10克,學校讓孩子記藥方,有的學生卻寫成了黃金10克。所以專家認為即使是抓預防藥方,最好也要請醫生幫著看看寫得對不對、適不適合自己,免得好事變壞事,預防“非典”還沒起效先因為吃藥引起不適。
預防和治病都不能“一方打天下”
中醫是非常個體化的一種治療方法,在中醫看來男女有別,老人小孩的虛處不同,就是每個人的體質也不一樣。所以預防首先要看是哪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要有針對性,否則本身不虛的也給補虛了。試圖漫無目的地進補不能達到效果。就像吃飯解餓,可是本來不餓,吃多了反而會積食。
在中醫的理論中沒有萬能的鑰匙,最基本的觀點是辨證施治,不同體質做不同分析。因人、因地、甚至因工作性質而定,不應該千人一面。就像天熱也不能每人發幾根冰棍兒解暑,都吃了肯定有人鬧肚子,更不能治病卻不見人。
像中醫治感冒都要分四季,打個比方:冬天感冒可以給病人穿棉襖,可是三伏天就不好。冬天有冬天的藥,夏天吃夏天的藥,連春分和清明時吃的方子都不太一樣。老人偏虛,而孩子通常都是純陽之體,男性屬於氣分體質,女性則是血分體質,不能完全進行規範化的治療。中醫裏熱性病很多,在西醫看來是感冒的,中醫就有20多種熱病與之對應。有的孩子經常感
冒,醫院就會老當外感治,其實他可能是因為吃得太好,食火積在體內招致外感,如果不泄食火,感冒的病因就一直不能消除,所以預防和治病都要辨症,不能“一方打天下”。
舌苔白膩的人吃預防方比較對症
拿現在比較流行的幾個預防方來看,舌苔白膩的人吃比較對症。不過黃芪是中醫中最常用的治瘡藥,但是沒有瘡的人連吃5天以上可能就有人會出現不適。白術比較燥,用的時候要慎重。蒼術、白術和藿香三味藥對於有三叉神經痛的人不太適合,老人原來大便就困難的吃了含這些藥的方子可能也會有反應。中醫講究的是個體論治,預防也應該是針對個體的,最好請中醫做個必要的簡單診斷,問問每天吃飯、排泄、睡覺的情況後再用藥。
亞健康更易生病
中醫講究“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所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再哪兒虛補哪兒才不會生病。現代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比例很高,據調查顯示,給自己當老闆的人幾乎都存在著慢性疲勞綜合徵。在外資企業工作的白領有90%處於亞健康狀態。而上海中外合資企業中70%有亞健康症狀。白領中多數是用腦過度,有的則是體力勞動過度。人的身體就像一盞燈,腦力和體力是兩根芯,越燒油就用得越快,油盡燈枯。所以平時要注意保養自己,做到“飲食合適,起居有常”。再天然的飲料也不如水對人有好處。夏天開空調睡覺、大量吃冷飲,減肥,冬天穿裙子,經常喝醉等都是非常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習慣。
從中醫的節令看今年屬於“鬼魅年”,意思就是天時到了可氣溫不夠。人和天地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天時變了,人不能適應就會有不適症狀産生,所以時令病很多,城市裏已經處於亞健康的人得病的不少。要多從食物裏找藥材,濕氣大的可以吃一些冬瓜、薏仁米,口乾舌燥的要多吃養陰的食物,像馬蹄、藕等等。火旺的則要吃清火的苦瓜、黃瓜、木瓜。
食補預防效果也不錯
病不能忽視,但也完全不用恐慌。相信遊醫亂説,或相信有所謂的“萬能方”就是把中醫降低到了庸俗的水平。以前流行過的打雞血、喝涼水、甩手療法事實證明都沒什麼療效。中醫在不同的時期都有治傳染病的成功經驗,所以這次的疫情我們也肯定可以度過。不過自己胡亂抓藥,多買囤積實際上是浪費了有限的中藥資源,以後萬一別的方子也要用到這些藥,耽誤了別人救命。
在食品裏打主意,男女都管用,臨時吃或長吃都不會出問題。如蔥白加上藥店裏賣的淡豆豉煮湯,喝到出汗的程度就行了。都是可以做菜的東西,不會有什麼大問題,而且吃一兩次就行了,不必多服。能夠發散,增加抵抗力。還可以按香附4、紫蘇葉4、陳皮2、炙甘草1的比例,吃兩服,發汗就防病。另外還有的醫生建議市民多吃蔥蒜、菌類和洋蔥等有殺菌功能的食物,暢通血氣。
非典型肺炎專題
責編: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