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在哭訴
——北大學者擔憂伊文物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08日 14:17)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 穿越“一千零一”個黑夜,美麗的山魯佐德為國王講述著沒有結局的故事,祈禱仁愛重回愛人的心中,福祉降臨她的人民。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穿心而過的底格裏斯河畔,“山魯佐德與國王”的巨大石雕孤獨地守望著這座殘垣斷壁的“天賜之城”。如果不是刻意尋覓,人們無法將幾經戰火肆虐的大地與《一千零一夜》中的人間天堂相聯絡。

  “10萬工匠耗時4年興建的巴格達‘金宮’早在700多年就被戰火付之一炬,只留下後人無盡的惋惜與遐想。我祈禱戰爭不要將歷史的最後一點痕跡也無情地抹去!”隨著美伊戰爭已圍繞巴格達展開,北京大學阿拉伯語系副教授顧巧巧對所剩無幾的文化遺跡懷有深深的憂慮:“當戰火顛覆了光明與黑暗,人們仿佛聽到《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在哭訴。”

  發源於亞美尼亞高原、注入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中下游,是古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希臘人把這裡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其中心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版圖。

  早在4000多年前,蘇美爾人在這裡發明了最早的文字,建立了城邦國家。伊拉克擁有世界第一部藥典、最早的農曆等眾多“世界之最”,據估計,該國的文化遺址有數十萬之眾,其中尤以古巴比倫“空中花園”著稱於世。

  “美索不達米亞”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難以形諸筆端:從這裡,古希臘人學到了數學和哲學,猶太人學到了神學,阿拉伯人學到了建築學,就連稍後的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也深受其影響。

  “而今,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誰還能聯想起楔形文字、空中花園或世界最老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誰又能想見承前啟後、融貫東西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顧巧巧輕聲嘆息。

  自公元7世紀始,以伊拉克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不斷擴張為世界強國,發展了璀璨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年),首都巴格達更是唯一可與中國盛唐長安媲美的繁華都市。

  當時,世界各地學者紛紛涌向巴格達“朝聖”。在這裡,持續百年的翻譯運動將世界先進文化以典籍形式遠播四方;以十進位為代表的“阿拉伯數字”沿用至今;觀相儀、星盤等直到16世紀還為歐洲人所採用;伊本西那的《醫典》成為全歐洲的醫學教科書,一直延續到17世紀;在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談》、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人們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的痕跡。

  2001年7月,顧巧巧來到她魂牽夢縈的巴格達,眼前的景象卻令她“唏噓不已”:被古代戰爭焚燬的“空中花園”只剩沙土一堆;而被現代戰爭炸毀的一些清真寺則“屍骨全無”。她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盛世之都已經蕩然無存,殘跡如果再被毀掉,人類將遺忘自己的歷史與榮耀,更會喪失對文明的尊重與追求!”

  現代戰爭始終夢魘般纏繞著伊拉克。海灣戰爭中,在以“金字型神塔”著稱的烏爾地區,一座具有4500年曆史的王室陵墓遭美軍飛機轟炸,地上至今留有4個巨大的彈坑,墻上有400多個彈孔。伊方統計,共有2264件文物和考古發現品及2萬份珍貴手稿被搶。

  建於1200年前的巴格達曾被稱為“和平城”。然而就在與眾多遺址比肩而立的被美國精確制導導彈炸毀的防空洞內,顧巧巧曾親眼目睹墻壁上被燒焦後的人形。而在因戰爭而大門緊閉的巴格達博物館門前,這位傾心研究阿拉伯文化近30年的學者因與“夢想”失之交臂而痛心疾首。

  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已向伊拉克發射了750枚巡航導彈和1.4萬枚精確制導導彈。據報道,“導彈落地處地動山搖。”美國多次承認,精確制導炸彈有時也會偏離,戰爭會傷害無辜平民。

  對此,顧巧巧憂心忡忡。她説:“這就意味著毀滅古跡同樣無法避免。一旦古代遺址遭到破壞,就斬斷了我們與歷史的血脈聯絡,對於後世將是無法估量的損失。而遊擊戰也會引來更大規模的轟炸。位於無人居住的沙漠地帶的遺址尚可倖存,但是混雜在平民區和公共設施中間的則恐怕難逃厄運。”

  她説,“如果師出無名的戰爭毀滅了伊拉克文明遺存,這只會撒下復仇的種子,而且會給人類文明遺産造成無法修彌的創傷。”

  曾經吞下數千顆導彈的底格裏斯河仍在靜靜地流淌,向人們默默地訴説著伊拉克昔日的輝煌和今天的劫難。

  顧巧巧説:“潘多拉盒子已打開,鮮血就要浸染人類文明的搖籃,無法安睡的千年文明就要遭受滅頂之災。人類不應該侵掠和抹去屬於自身的記憶。”

責編:任今航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