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溫家寶:為推進農村小康建設而奮鬥(全文)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08日 10:25)

  人民日報消息:

  一、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形勢和任務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新階段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階段,是深化改革、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的階段,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階段。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求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農業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結構性矛盾和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判斷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決策,提出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擺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這是全黨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

  近幾年,各地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調整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做了大量工作,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鞏固了農村好的形勢。一是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優質專用農産品迅速發展,大宗農産品逐步向優勢産區集中,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提高。鄉鎮企業有新的發展,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不斷拓寬。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近幾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對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農村電網改造、儲備糧庫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國家用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相當於過去幾十年投入總和的兩倍多。去年以來,又重點支持了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沼氣、農村水電、鄉村道路和草場圍欄等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農村改革邁出新的步伐。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20個省、區、市,明顯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農村上層建築的改革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沿海主銷區率先實現了購銷市場化,主産區的保護價收購政策繼續完善。四是農村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農村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辦學條件改善。農村衛生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完成,實施新的扶貧開發綱要開局良好。五是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作風建設得到加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卓有成效,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提高,幹群關係明顯改善。去年,在自然災害較重、農産品價格低迷、國際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生産穩定,菜籃子産品持續增長,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提高,大宗農産品出口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增加。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平衡運行,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全社會的穩定,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好的基礎。實踐證明,中央關於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所採取的各項政策措施是符合實際的。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農村尤其不發達。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差距主要在農村。農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還有幾千萬人處於貧困狀態;農村生産力水平還不高,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産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勞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落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問題相當突出。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農村小康建設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過上小康生活;繼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保障農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使農村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群眾安居樂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改善教育、衛生條件,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實現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十六大的戰略部署,科學制定農村小康建設的發展規劃,明確主要任務和奮鬥目標。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突出的仍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既是農産品供大於求的反映,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的集中表現。從長遠看,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的改善,對農産品的需求還會有一個大的增長。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受城鎮低收入居民和廣大農民購買力低下的制約,農産品的國內需求在近期內不會增加很多,加上出口的阻力加大,供大於求的矛盾一時還難以有根本性改變,依靠增加産量和提高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餘地很有限。在我國人多地少、農村人口比重大的情況下,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有賴於農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還有賴於農業富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繁重,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資本、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加強,國有企業減員增效,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通過調整農村就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難度也很大。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支持和保護,但目前各方面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很重,要辦的事很多,國家的投入還難以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形勢要有清醒的認識,對困難要有足夠的估計,必須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

  二、關於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

  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是調動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有力武器。在新階段,必須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穩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應當看到,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産資料。只有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農民才有愛惜土地的積極性,才會增加對土地的投入。如果隨意調整農民的承包地,農民沒有經營土地的穩定感和安全感,就會影響農業生産,甚至影響農村穩定。還要看到,雖然現在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的很多,但他們的就業並不穩定,土地還是他們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如果沒有了土地,他們就沒有了退路,社會就很難安定。國外在這方面已經有不少教訓,我們在個別地方也出現了因農民失地失業而影響穩定的苗頭。因此,中央再三強調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是有深遠考慮的。各級領導幹部在這個問題上,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

  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當前的關鍵是正確看待和處理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問題。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黨的一貫政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離開農村。適時引導農戶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利於擴大留在農業上的農戶的經營規模,使土地資源繼續得到有效利用。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建立在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不能颳風,不能下指標,不能強制推行。只有這樣,離開土地的農民才能放心地轉出土地。為此,2001年底中央專門下發了《關於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對土地流轉作出了明確規定。最近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農村土地承包法》,把黨在農村改革後形成的關於農村土地的政策上升為法律,使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有了法律保障。廣大農村幹部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農村政策和有關法律,增強執行政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我要特別專門強調一下土地徵用問題。目前不少徵地項目不給農民合理的補償,不妥善解決農民的生計,造成農民失地失業,危及農村社會穩定。不少地方亂佔濫徵耕地,隨意圈地,有的地方徵地規模過大。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完善徵地制度是一項重要工作,直接關係農民生産、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加強徵地管理,嚴格控制徵地規模。要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管理,禁止隨意修改規劃,濫徵耕地。要改進土地徵用的補償方式,增加給失地農民的補償,妥善安排好失地農民的生計。抓緊研究政策,修訂法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維護廣大農民權益、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徵用制度。

  三、關於深化農村改革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給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村的改革還沒有完成。農村的經營體制、投資體制、金融體制、流通體制等還存在很多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農村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還有不適應甚至阻礙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地方。必須著眼于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推進體制創新。當前深化農村改革,要圍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來進行,我著重強調四個方面的改革。

  一是推進農村稅費改革。今年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要在總結經驗、完善政策的基礎上全面推開。各地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執行中央的政策,切實做到“三個確保”。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糧食主産區和從事種植業的農民負擔重。進一步減輕糧食主産區和種田農民的負擔,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的一個基本政策取向。農業特産稅已經不適應新階段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要求,要逐步縮小範圍,降低稅率,創造條件,最終取消。從根本上説,農村稅費改革能不能成功,歸根到底取決於縣鄉機構改革。只有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才能從根本上鞏固稅費改革成果。減輕農民負擔的其它各項工作決不能放鬆。要全面執行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做好農業稅收的災歉減免工作,強化減負工作責任制。

  二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近年來,我們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好的經驗。要根據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農業面臨的新形勢,抓緊調查研究,制定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整體方案。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著眼于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是我們始終應該重視的一個重大問題。已經實行購銷市場化的地區,要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加快糧食企業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主産區要繼續堅持按保護價收購制度,合理確定保護價水平和收購範圍,同時也要積極培育糧食市場,探索市場化改革的路子。要完善糧食儲備調節制度,加強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國家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要向糧食主産區傾斜。

  三是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辦法,加大國家對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産區的扶持力度。這幾年我們在退耕還林、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振興大豆産業等方面探索了一些補貼農民的具體做法,有的地方還進行了把用於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轉為對農民生産直接補貼的試點。對這些好的做法,要及時總結,繼續完善,逐步推廣,擴大農民的受益面。這項工作,要與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統籌考慮,配套進行。

  四是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信貸支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農村金融問題,充分發揮金融支持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步伐,著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農力度。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總體要求是,明晰産權關係,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扶持,地方政府負責。要堅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宗旨,加大農業信貸投放,增加農戶貸款,為農民生産生活和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及時、有效地提供資金服務。要整頓農村信用秩序,引導規範民間信貸。

  四、關於農業結構調整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必須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優質、高産、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作為核心,把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基本目標,堅持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一是要面向市場。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使農業生産始終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二是要發揮優勢。利用我國自然條件、生物資源豐富多樣的特點,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發展最具競爭優勢的農産品。三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加速先進適用技術的轉化與應用,切實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提高農業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四是要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農業生産再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要節約、保護、合理利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脆弱地區再造秀美山川。

  從這幾年的實踐看,搞好農業結構調整,關鍵是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這是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農産品國際競爭力的重大問題。要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産品生産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要引導和幫助農民按標準組織生産,科學用肥,安全用藥,從源頭上保證農産品質量安全。要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農産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市場監管制度和監測制度,保證農産品的質量安全。二是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要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優勢農産品和特色農産品向優勢産區集中,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産業帶。三是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發展農産品深加工特別是食品工業,不僅可以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而且可以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應當作為農業結構調整中帶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來抓。要堅持市場導向,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努力把農産品加工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食品工業發展成一個大産業。

  農業産業化經營有利於實現優化農産品品質、優化區域佈局和發展精深加工的有機統一,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對農村經營體制的豐富、發展和創新。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要落實好國家扶持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産品行業協會,是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重要組織形式,要給予必要的支持,發揮他們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市場的變化對國內農業的影響將不斷加深。去年國外農産品進口的衝擊沒有預想的大,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應對和調控措施得當,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外農業減産、農産品價格上漲。但是國外農業減産的情況不會經常發生,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更大的壓力和挑戰還在後面。要繼續跟蹤研究,做好各項應對工作。既要運用世貿組織的規則,加強農産品進口管理,更要著力提高我國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農民最多的國家,應當在世界農産品貿易中佔有相應的位置。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五、關於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推進農村小康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這些年來,在國家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支持和加強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一是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尤其是加強與農民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退耕還林,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這兩年,國債項目中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佔很大比重,財政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退耕還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力的增強,我們還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的結構,增加對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支持,增加對農民生産的直接補貼。二是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為支持這項改革,中央財政安排了專項轉移支付。根據建立現代稅制和公共財政的要求,我們還要逐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各種稅費項目。雖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採取綜合措施。要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拓寬農民的增收門路;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活躍和繁榮農村經濟。

  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從我國國情出發,轉移農村勞動力要廣開門路,多渠道並舉。一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和多种經營,拓展農村的就業領域。現在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各地要支持鄉鎮企業搞好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加快體制創新,提高發展水平,特別要支持鄉鎮企業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二要以現有的縣城和少數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發展步伐。發展小城鎮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突出重點,搞好試點示範,不能鄉鄉建鎮,遍地開花。要把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發展農村服務業、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完善小城鎮功能,壯大縣域經濟。三要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去年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取消對農民工的亂收費,改善了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對農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這項工作要繼續加強。當前要著重解決好拖欠工資、勞動環境差、職業病和工傷事故頻發等突出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黨的十六大提出,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這必將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轉移農村勞動力取決於全社會就業機會的增加。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增加就業機會主要是靠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在我國擴大就業也要走這條路子。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要堅持所有制的多樣性和生産力的多層次性,放手發展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無論什麼所有制形式,只要依法經營、照章納稅、保障職工權益、符合安全標準,都要鼓勵發展。

  六、關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態環境惡化,是我國農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從根本上説,就是要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農村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一項長期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

  要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和排澇能力。乾旱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威脅。要合理開發和調配水資源,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加強農業綜合開發,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要進一步加強有利於直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是關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這項重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要在講求實效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規模,完善政策,鞏固成果。目前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非常突出,加快治理已刻不容緩。要加強牧區水利建設,加大已墾草原的退耕還草力度,採取草場圍欄、輪牧、休牧、禁牧、舍飼圈養等措施,加強天然草場的保護和建設。實行退耕還林還草,要與當地經濟發展和調整農業結構結合起來,解決好農民的長期生計問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與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結合起來,積極穩妥地發展沼氣等再生能源,確保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要增加投入。各級政府都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要加強資金管理,保證工程質量。要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個人、集體和各种經濟主體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潛力很大,關鍵是要有好的政策。發動農民群眾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我國的一個好傳統。農村稅費改革以後逐步取消“兩工”,並不是要丟掉這個傳統,而是採取一事一議,讓基層幹部學會用民主的方法來搞這些建設。只要堅持農民自願,不搞強迫命令,堅持注重實效,不勞民傷財,農民是願意投工投勞不斷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的。我們要調動和保護好農民在這方面的積極性。

  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搞好扶貧開發工作,是農村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開髮式扶貧的方針,堅持扶貧到村到戶,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生産,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繼續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加快脫貧創造基礎條件。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工作和東西部地區之間的扶貧協作已開展多年,要總結經驗,明確任務,加強指導,講求實效。要進一步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獻愛心和社會救助活動。加強扶貧資金的管理和審計,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七、關於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不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民文明程度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村發展落後,農村的社會事業尤為落後。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大,社會事業發展的差距更大。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兒童輟學現象不少,尤其是女童輟學比例更高;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在一些地方相當突出;農村文化事業落後,農民文化生活貧乏。我們在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必須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決定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差距。這是一項重大的戰略舉措,相信經過若干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農村的社會面貌一定會有大的改變。

  要高度重視農村教育事業。這幾年,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管理體制。國家還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各級政府要繼續增加投入,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師資素質,實施遠程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要全面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減輕農民子女上學的負擔,開展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教育援助,切實降低農村適齡學童的輟學率。

  要大力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把改善農村衛生環境,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作為農村衛生工作的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好預防保健、特別是重大疾病的預防工作,提高處理農村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和衛生技術隊伍建設,保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互助合作醫療,對農村貧困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繼續搞好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實行優生優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工作。各地要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

  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和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業節目進村入戶工程。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繼續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思想,普及科學知識,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幹部要更加重視農村的社會管理,加強村鎮規劃,搞好村容村貌治理,切實改變一些地方環境臟亂的狀況,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八、關於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從根本上説,就是要正確處理黨同農民群眾的關係,把廣大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鬥。為此,必須牢固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攬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保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措施真正符合農村實際,符合農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村幹部的思想作風建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全心全意為農民群眾謀利益的農村幹部隊伍。

  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加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十六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內容非常深刻。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鄉差距擴大,這個問題不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最終將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必須看到,農村和城市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城市的發展不可能離開農村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不會自然地帶動農村的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樹立全面和正確的發展觀,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經濟政策的時候,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要加強農村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密切黨同農民群眾的聯絡。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農村基層幹部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組織廣大農村幹部深入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農村幹部的頭腦。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要通過學習,進一步增強農村幹部的宗旨觀念和群眾觀點。農村幹部要切實加深對農民群眾的感情,想問題、辦事情、處理各種利益關係,都要自覺遵循黨的農村工作的基本準則,維護和實現好農民的利益。要深入實際,把握國情,了解農村,掌握農民的思想脈搏,使我們的各項工作部署真正符合農村的實際,反映農民的意願。要尊重農民,平等對待農民,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要關心群眾生活,為群眾多辦實事,使農民群眾在經濟發展、生活改善、社會進步中真正得到實惠,從而不斷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

  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應該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小康建設來進行。要繼續深入開展以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六個好”鄉鎮黨委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為內容的“三級聯創”活動,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要進一步理順村黨組織與村委會的工作關係,加強團結協作,帶領農民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

  要加強農村的民主法制建設。這是農村小康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些年來,我國農村廣泛開展了村民自治和村委會選舉,這是在黨的領導下農民群眾的偉大創造。要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要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辦事的能力。繼續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為農民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

  春節快到了,各地各部門都要組織幹部深入災區和貧困地區,切實安排好受災群眾和貧困農戶的生産生活,落實好各種救濟扶貧資金和物資,保證他們吃飽穿暖,安全過冬,讓農民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振奮精神,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宏偉目標,推進農村小康建設而奮鬥!

  注:這是溫家寶同志在2003年1月7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發表時作者進行了修改。

責編:趙瑋寧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