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共鑄中華“神舟” 記我國航天工程科研人員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06日 10:01)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通訊: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3年間,全國100多家科研院所的數萬名工程技術人員,積極投身這一規模宏大的載人航天工程,以赤誠之心和頑強拼搏精神共鑄中華“神舟”。

  飛天“大力神”與聰慧“大腦”

  “神舟”飛船是由火箭送上太空的。運載火箭的“心臟”——發動機,被稱為“大力神”,其性能和可靠性決定著航天發射的成敗。西安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接受長征二號F火箭發動機研製任務時,立下了“軍令狀”:確保火箭發動機在飛船發射中萬無一失。記者在研究院總裝車間看到,技術人員在總裝龐大的火箭發動機時,每一個裝配動作都嚴格執行操作規範,並保證發動機裏沒有一點點異物。航天發射的環境十分複雜,他們就將發動機置於遠比航天發射還要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進行了19次“試車”,以便充分暴露問題。就是憑藉這種精神,這個研究院研製的長征火箭發動機,至今沒有出過一次故障,保持著100%的成功記錄,被譽為“金牌發動機”。

  運載火箭的升空和飛行,除了“大力神”的推動,還離不開聰慧的“大腦”——箭載計算機的指揮和控制。西安七七一研究所是箭載計算機的主要研製單位。截至目前,他們研製的計算機參加大型航天發射試驗139次,沒有一次失誤。

  成功的背後凝聚著巨大的艱辛。由於航天計算機的工作環境相當惡劣——火箭升空時的劇烈震動、太空的真空環境、強烈的電磁輻射以及巨大的溫差等,所以對質量的要求格外嚴格,這給研製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有一件事七七一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至今還津津樂道。在一次會上,有些領導和專家對他們研製的航天計算機能否適應惡劣工作環境存有疑慮。所裏的技術人員將一台計算機高高拋起,砸向水泥地面,請領導和專家當場進行檢測。檢測的結果:一切正常。領導和專家們信服了。

  由於載人的特殊需要,計算機的可靠性指標高達0.9998,也就是説在火箭一萬次飛行中,計算機出現差錯不能超過兩次。為達到這個目標,科研人員竭盡心智,刻苦攻關,自主研究出先進的“冗余容錯技術”。這項技術的特點就是由幾台電腦同時進行工作,如果一台計算機出現故障,其他計算機就拒絕執行錯誤指令,並奪其“指揮權”。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的航天飛機和法國阿裏亞娜火箭採用了這一技術。

  飛船上的“大哥”與“小弟”

  能源對飛船運行須臾不可或缺。“神舟”飛船入軌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展開太陽能帆板,建立軌道姿態,完成對太陽的定向跟蹤。太陽能帆板是飛船上最大的部件,被稱作“太陽翼”,伸展開達幾十米。帆板上的太陽電池將太陽的光能轉換成電能,給飛船的運行和船上各種儀器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天津電源研究所研製的“太陽翼”,為“神舟”插上了飛天逐日的“翅膀”。飛船在軌運行時,由於飛船的天線等凸出物對“太陽翼”會産生一定的遮擋,造成局部過熱,以致損壞太陽電池。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全力攻關,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技術,研製出特殊的帶有二極管的太陽電池,從而保證了“神舟”飛船能源供應的萬無一失。

  與龐然大物的“太陽翼”相比,飛船上各種各樣的小器件就成了“小弟弟”,但它們的作用卻不容忽視。瀋陽航天新光集團研製的“連接鎖”,就是這樣一個“小弟弟”,小得可以一手把握,但作用卻關聯飛船試驗成敗。

  “神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3個艙段組成。處於飛船最上部的是軌道艙,航天員主要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位於飛船中部的是返回艙,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進艙處於飛船下部。“連接鎖”就承擔著飛船3個艙段之間連接和分離的重任。就是這個小小的“連接鎖”,在火箭上升時,要承受重達數噸的載荷,保證艙間緊密連結;而在飛船返回時,兩艙間12把“連接鎖”又必鬚根據指令同時“開鎖”,保證軌道艙和返回艙準確分離。這就要求“連接鎖”既要十分牢固,又要十分靈巧。新光集團把研製生産“連接鎖”命名為“共産黨員工程”。一批共産黨員成為攻堅的主體力量,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紛紛要求參加,保證了“連接鎖”研製成功。

  河南六九三廠研製的電連接器,被稱為飛船的“經脈”。一旦它接觸不良,所連接的電子器件就會“癱瘓”。一隻插針式電連接器,直徑不過0.8毫米,但需要經過機械加工、塑壓、熱處理等近20個技術工種才能完成。有外國專家斷言,中國至少需要七八年時間,才能研製出航天專用的“雙曲線”電連接器。面對外國的技術封鎖,科研人員們通宵達旦苦幹,僅用28天就研製成功了。

  航天員的“生命保護神”

  保證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可以逃逸,這是載人航天工程重要的課題之一。長征二號F火箭頂端有一個類似“避雷針”的逃逸塔。火箭起飛時,如果出現了嚴重威脅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情況,逃逸塔上的逃逸發動機會點火起飛,將逃逸塔與火箭相分離,攜帶飛船安全降落地面。而火箭起飛後正常飛行120秒,到達39公里的高空時,必須拋掉逃逸塔,保證飛船入軌。逃逸發動機的形狀非常不規則,結構相當複雜,航天第四研究院開始研製時面臨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

  由於航天發射時,故障的發生一般都十分突然,這就要求逃逸發動機必須在小于0.2秒的時間裏迅速啟動,將航天員帶出危險區。同時,發動機的推力必須恰到好處,推力太大,航天員因超重過強,會瞬時失去知覺;推力太小,則達不到逃逸要求的高度,降落傘就無法充分打開,也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第四研究院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在設計、絕熱技術、機械加工、複合材料工藝、裝藥技術等方面,進行了17項攻關,其中多項在國內是首創,終於研製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逃逸發動機,其綜合性能指標超過國外同類産品。

  飛船在軌運行,艙內的環境直接關係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七七一研究所研製的航天員計算機生命保障系統,猶如隨船的保駕“醫生”,能實時監測航天員所在艙內的溫度、濕度、氣壓及航天員各種生理狀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地面指控系統和航天員報警。在無人飛行試驗期間,這種系統可以對飛船上“形體假人”的呼吸、心電、血壓、體溫、聲音等生理信號進行精確模擬,為航天員上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採訪中,我們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所做的工作而激動。我們深信,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我國航天的豐碑上刻下了他們的名字和功勳。 ( 人民日報記者蔣建科 新華社記者奚啟新 中國軍工報記者程前)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現場目擊“神舟”四號著陸(組圖) (2003/01/06/ 06:40)
  • 江澤民、李鵬祝賀“神舟”四號飛船成功返回(2003/01/05/ 23:18)
  • 茫茫雪原迎“神舟” 目擊“神舟”四號返回(2003/01/05/ 23:40)
  • 我國首次全方位探測"神舟"飛船軌道環境(2003/01/05/ 21:10)
  • 神舟四號返回艙返回 科學實驗結果即將揭曉 (2003/01/05/ 21:04)
  • 快訊:“神舟”四號飛船成功返回(2003/01/05/ 20:11)
  • “神舟”四號今日回家(2003/01/05/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