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系列述評:全面繁榮新農村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7日 09:37)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今後的發展將探求什麼樣的新思路、改革應當在哪些方面實現新突破、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將在哪些關鍵點上下功夫?黨的十六大報告為求解“三農”難題、全面繁榮新農村指明了方向。

  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差距是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

  十六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為我國今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確立了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出現停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在佔全國總戶數三分之二的農村,和生活有關的基礎設施仍十分落後,例如電網老舊、電價高昂,一半農戶沒有自來水。因此,把佔全國人口62.7%的農民全面帶入小康社會,還任重道遠。

  從農業生産來看,我國主要農産品供給已實現總量平衡、豐年有餘,但農業內部結構仍不盡合理,農産品質量不高,低水平過剩嚴重,農業生産佈局的專業化分工不強,區域比較優勢沒有發揮,鄉鎮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農村第三産業發展滯後,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解決這些問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面臨的艱巨而長期的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農業不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社會政治穩定的保障,而且是確保工業和服務業穩定健康增長的前提。國家計委産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馬曉河説,近年來國內市場內需不足,關鍵就在農村。我國經濟下一步增長要靠國內市場拉動,而目前國內千元級消費品市場在城市中基本飽和,但在農村有廣闊市場。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協調城鄉關係將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

  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我國農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民家庭的純收入仍然將主要來自農業,因此提高農業生産經營效益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努力方向。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現代農業,這應當是我國農業的主攻方向。

  根據十六大精神,農業部已確定了當前的重點工作:通過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把優勢農産品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進一步研究制定和落實農業産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增強對農民的帶動能力和對農村經濟的輻射能力,同時積極發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仲介組織;紮實開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

  從各國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要經歷經濟結構的兩大轉換:一是農業産值比重下降、工業和服務業比重上升,二是農業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比重下降、勞動力進入工業和服務業比重上升。目前我國低就業率和高增長的矛盾較大,癥結就在於農村富餘勞動力過多。因此,十六大報告指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由於農産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都很小,如果沒有農村人口就業結構和農業生産結構的不斷調整而僅僅是農業生産的迅速增長,必然會導致“谷賤傷農”,農民的收入不會隨著農業生産的增長而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增加在不同階段分別得益於農産品提價、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村産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進城務工等,總之得益於農業勞動力由效率較低的部門向效率較高的部門轉移。但從1997年起,農村産業、就業出現了逆向調整,1998年、1999年農村工業從業人員凈減少1000萬人左右,農業從業人員則不減反增,農民收入增長因此出現了滑坡、停滯現象。

  十六大報告提出,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並明確要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加快城鎮化進程,這為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據測算,未來15年如果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45%的世界平均水平,將有2.5億農村人口變成市民,這意味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將增長15%。如果考慮剩下的農村人口占有資源量的相對增加和由此有可能增加的規模效益,農民收入的增速還將加快。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日前表示,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道路,以農産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産業。鄉鎮企業要加快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不斷增強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能力。同時,創新小城鎮投資和建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雙層經營體制必須堅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對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再次明確,符合國情,也是保證農民群眾根本和長遠利益的基礎。

  農村改革的實踐證明,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實行家庭承包,使農戶獲得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是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的源泉,也是建設我國現代農業的微觀基礎,符合生産關係要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的規律。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不僅適合過去、現在,也適合將來的生産方式。目前我國農村仍是小農經濟,大部分農民沒有其它社會保障,土地仍是其重要的生産、生活資料,加上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土地家庭經營加集體經濟是一種很好的農業發展方式。即使農業現代化實現後,這種雙層經營體制也能適應生産力的發展。

  穩定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關鍵是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土地是農民基本的生産資料和生活保障,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才能保證農村社會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是雙層經營體制的一個層次,不能與集體統一經營割裂和對立起來。集體經濟組織要切實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生産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壯大經濟實力,增強服務功能,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困難。

  不久前農業部已作出部署,要求各地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精神,強調不能不顧經濟發展水平採取搞運動的方式強制推行土地流轉,不能用收回農戶承包地的辦法擴大土地規模經營和搞農業産業化,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和名義剝奪農民的承包經營自主權。

  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又不能一成不變。在家庭承包基礎上探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具體途徑,在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探索土地流轉機制,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加強對農業和農民的服務,這是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的重要內容,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大課題。(記者 董峻)

責編:千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曾慶紅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努力開創組織工作新局面 吳官正出席會議 (2002/12/16/ 20:03)
  • 吳邦國在與出席全國經貿工作會議部分代表座談時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把國企改革發展不斷引向深入 (2002/12/16/ 20:04)
  • 【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廣大團員青年爭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力軍 (2002/12/16/ 20:01)
  • 曾慶紅:認真落實十六大精神 努力開創新局面(2002/12/16/ 18:55)
  • 十六大精神中央宣講團開展宣講活動綜述(2002/12/15/ 21:48)
  • 胡錦濤與學習十六大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座談(2002/12/15/ 20:57)
  • 胡錦濤與學習十六大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座談(2002/12/15/ 20:57)
  • 全軍軍職以上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2002/12/1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