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人民日報:為了和平的紀念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紀念活動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3日 02:41)

  人民日報12月12日消息:今晨,南京,一個平和的冬日。

  對出租車司機説,去江東門———紀念館。司機想起了什麼似地説:“去參加活動吧。明天……13號?”司機默默地,再也沒有説話,將車開得飛快。

  明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65週年。一系列紀念活動,就以在這座城市西郊僻靜處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原點,向周圍慢慢地漾開。

  上午8:30,紀念館小悼念廣場上,“歷史證人腳印”銅版路落成揭幕儀式,拉開系列紀念活動序幕。

  這一條特殊的小路,由222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和重要證人的腳印銅版,以及178塊光銅版相間鋪成,40米長,1.6米寬。這或深或淺、或大或小的腳印,兩個一排,三個一行,一直通向30萬死難同胞紀念墻。小路上的兩座銅像,一位是9歲時被日軍子彈打穿右肩膀的倪翠萍老人,一位是20歲時被子彈打穿了右腿的彭玉珍老人。鋪這條路的30萬元資金是由江蘇省教育工會代表全省30萬名教師捐贈的,每人捐一元錢,為歷史留下永久證據。寒風中,人群在銅版路緩慢地前移,不時有人彎下身,仔細辨認著腳印上方的人名。

  大屠殺倖存老人倪翠萍,慢慢地走過來撫摩著銅像説:“只要我還活著,我就是這段歷史的活證人。我死了,我的銅像千年萬年也能證明。”當年,倪翠萍一家有四口被侵華日軍殺害。

  銅版路的收集製作工作耗時半年。這些腳印是從1000多名倖存者名單中尋找出來的,年紀最大的95歲,最小的也有65歲。“這就是65歲的周文彬老人的腳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指著只有兩個腳趾的腳印説,“當年周文彬只有一歲,還睡在搖籃裏,被日軍的子彈打掉了3個腳趾。”

  “這條銅版路至少可以保存400年。”朱成山説。

  在40米長的銅版路上,日本神戶華僑總會名譽會長林同春來來回回地走著。這位9歲就隨父母遷移日本的老華僑,至今仍懷揣著中國護照。“我的孩子們也沒有入日本籍。”林同春説。從1985年開始,每隔兩三年,林同春就會到南京來,看一看那些遇難同胞,幫助收集資料。

  穿過墓道似的史料陳列館,就是“歷史昭示未來———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65週年書畫攝影展”。

  整個書畫展分為人民的災難、永恒的悼念、嚮往和平3個部分,共118幅書畫作品。

  旅美畫家李自健創作的《1937南京大屠殺屠生佛》三聯畫,佔掉半個墻面。該畫在荷蘭蘇富比阿姆斯特丹總部藝術廳展出時,有人出資300多萬美元收購,被畫家斷然拒絕。2000年12月13日,畫家將此畫捐贈給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你不能忽視那個坐在人群中間的瘦弱的日本女子,松岡環,大阪府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她歷時4年,與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對65年前參與製造南京大屠殺的102個日本老兵逐一採訪,形成了《南京戰尋找被封閉的記憶》這本珍貴的口述實錄。

  “這本書是給不了解歷史事實的日本年輕一代閱讀的。”

  “當102名當時的加害者講述南京暴行時,我們相信黑暗中將有一道微光照亮歷史。”

  在該書中文版前言中,松岡環表達了她樸素的思想。

  這也是給人類的禮物,連同那條銅版路,那些附著了沉甸甸情感的書畫,連同《南京大屠殺史(系列繪畫本)東史郎謝罪》、《遠東國際大審判》,連同每一次紀念,都是獻給人類歷史的禮物。

  在銅版路旁,來自台灣的80歲老兵在記者的採訪本上寫下他的心願:“為和平而奮鬥!”

  同樣,你不能忘記那點點的燭光。明晚,由南京市各界代表及境外人士組成的一支1000余人隊伍,將在安魂曲的音樂聲中,從紀念館出發,秉燭巡遊,祭奠死難同胞。

  點點燭火,溫暖冬日的寒夜……

責編:任今航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歷史不容忘記:南京大屠殺65週年祭(組圖)(2002/12/12/ 23:35)
  • 揭密:南京大屠殺後國民政府曾派人赴日揭真相(2002/12/12/ 15:30)
  • 南京大屠殺65週年祭今起舉行 七項活動祈和平(2002/12/12/ 10:51)
  • 【中國經濟時報】南京大屠殺豈能戲説(2002/12/12/ 10:38)
  • 南京明晚"燭光祭" 悼念30萬同胞遇難65週年 (2002/12/12/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