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十六大解讀)"十六大離我們很近" 從十六大報告看百姓生活前景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2日 10:39)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老百姓為什麼關心十六大——“因為講的都是老百姓關心的事兒。”

  不論採訪代表,還是詢問親友,亦或上網交流,記者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十六大報告是一個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報告。它離老百姓生活很近,順應民意,貼近民心,必將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並在實踐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從單純過日子到享受新生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六大報告的標題簡潔明了、具體實在、引人注目,這在黨代會報告中頗為少見。代表們認為,這表明我們黨真正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把發展作為了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按照十六大報告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3000美元,相當於那時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給老百姓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認為,是居民消費向更多層次、更高水平的方向變化。過去我們的消費比較偏重於基本消費和生存消費,近幾年開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發展,但還沒有大眾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是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在人們的消費中佔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大眾化。從老百姓的感受來説,就是從過去單純的過日子,變為享受新生活。

  來自河北秦皇島市的王建中代表説,二十年後的秦皇島,不但是一個人民生活比較富足的地方,而且還應該是一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海濱城市”。

  來自一汽的竺延風代表説,提到“全面小康”,我腦海裏首先浮現的是“全面小車”。二十年後的汽車,肯定就像今天的彩電,奢侈品變成必需品。

  還記得嗎,二十多年前普通家庭買一台彩電,全家人要過緊巴的日子、辛苦地攢錢,轉悠好幾個商場,才下決心搬回家。那是受全家人保護的“大件”。今天,一台彩電,對於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而言,已經算不了什麼。

  專家指出,全面建成後的小康,不僅是一個人均收入的概念,還包括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文指數,如人均壽命、醫療條件、成人識字率等等。按照十六大報告的藍圖,再過20年,大多數人的收入將比較寬裕,在享受更高品位的物質産品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會更加豐富,文化、娛樂、旅遊、健身和教育,不再是生活的點綴,而融為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都要富起來”

  十六大報告對西部地區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給了這些地區一個大的發展機遇。20年後,西部經濟必將騰飛,農村面貌必將煥然一新。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吳博達代表説,雖然我國總體上進入小康,但發展並不平衡,東部與西部地區、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還比較大,生活水平不盡相同。發展的不平衡,要求我們必須做出新的戰略部署,實現共同富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這句話還要接著説,要讓全國每一個角落都富起來。”

  西部經濟騰飛可期。十六大報告提出,西部大開發“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給這項宏偉工程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而且還指出“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為這項工程的順利進行、及早見效打下了堅定的“政策基礎”。

  西部代表歡欣鼓舞。來自青海的馬元良代表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內容是縮小東西部差距。讓我們那裏趕上北京,我想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經過努力,起碼可以發展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們把北京作為我們的榜樣。”

  對廣為關注的“三農”問題,十六大報告也從戰略的高度給出了解決措施。那就是著眼于整個國民經濟全局,統籌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城鄉互動中逐步解決,為此提出了“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戰略任務。

  來自河北農村的范振喜代表説,加快城鎮化進程,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符合農民的意願,這在農村是發展方向。現在很多農民到城裏打工,有的一家人都搬到城裏,特別需要相關服務和支持。中央重視小城鎮建設、開展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民進城,説到了我們農民的心坎上。

  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代表在解讀小康指標時説,到2020年,城鎮人口比重將超過50%。這意味著,20年後,延續數千年的中國農村人多於城裏人的現狀,將根本改觀。

  

“創業的天地無比廣闊”

  採訪中,大部分人都認為,十六大報告關於社會財富的論述,打消了人們致富的後顧之憂,為人們投資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今後創業的天地更廣闊了。

  改革開放後,國家實行鼓勵致富的好政策,但一些人怕“大富”、怕“露富”。他們擔心國家的政策有一天會變。十六大報告告訴人們,不但政策不會變,而且還有制度化的保證。

  “發展就要承認結果。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受到保護、完善保護私人財産的法律制度等,給創業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只要合法,就可以放膽地富。”郎國清代表説。

  不僅如此,十六大報告還提出,“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事業的社會氛圍……”

  為此,國家將採取一系列的硬措施:壟斷堅冰的進一步打破,將擴大投資者的投資空間;行政審批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將降低投資者的準入門檻;市場經濟秩序的整頓,將減輕投資者的負擔……有能力的人、想幹事業的人,都可以自由揮灑。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大潮催生了一大批“個體戶”。在未來二十年,有可能冒出新的更大的富裕戶:那就是掌握資本、科技、管理等稀缺要素的人。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讓越來越多的人放心地致富,小富之後還要大富;讓越來越多的人來中國發展,投資之後還要紮根。這是人們的共同心願。

  

“民生之本”成為國家“長期戰略”

  就業,普通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下崗職工再就業難、大學生分配難、農民進城找工作難,就業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大難題。

  安居樂業,這是普通百姓的心願,更是黨的心願。

  “就業是民生之本”。這是十六大報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話。

  韓生雨代表説,把促進就業上升為國家的長期戰略和政策,把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八大任務之一,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就業問題給予戰略決策前所未有的重視。

  從十六大報告中,可以看到破解就業難題的新希望:

  ——高速行進的經濟列車將搭載更多就業人員。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設想,在未來20年內,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要保持在7%以上。經濟發展將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估計僅“十五”期間,中國經濟列車就能搭載4000萬人就業。

  ——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為就業開闢新天地。山西晉中市委書記劉俊謙代表説:“在非公有制企業工作的人員近10年凈增了1億多人。在我們晉中,民營經濟的從業人員達到35.5萬人。十六大後,非公有制經濟將迎來一個大發展,這要為我們的就業幫大忙。”

  ——第三産業將成為就業的大蓄水池。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就有85萬個。從歷史經驗來看,第三産業的大發展,必然帶來大就業。

  “對於那些困難的群體,我們黨不但沒有忘記,而且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福建省三明市列東街道圳尾社區居委會主任謝麗芳説,報告中指出“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並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這是廣大老百姓最願意聽到的話。

  

參政渠道更為暢通

  “更多的發表意見的權利,更暢通的發表意見的渠道。”這是代表們對十六大報告的一個突出感受。

  今年年初舉行的鐵路價格聽證會,讓消費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普通百姓而言,是一件新鮮事。而將來,聽證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平常事。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各級決策機關都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諮詢制度,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防止決策的隨意性。”

  多年來,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某一天的某一時刻,“有關部門”宣佈出臺某項政策。而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公眾參與機會並不多,即便有人徵求意見,也多是開個座談會,對群眾的意見可以採納,也可以不理睬。這種關起門來制定政策的做法,將被時代所淘汰。聽證,作為一項制度被固定下來。

  決策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只是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小部分。來自陜西的張光強代表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健全,依法治國的方略得到全面落實。按照這個目標,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將得到切實的保障和尊重。

  像春風,似雨露,十六大提出的目標滋潤著億萬人的心田。站在新的起點上,展望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在向我們走來。(新華社記者 趙承 唐虹 韓振軍)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