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焦點訪談》:科教興國 神州騰飛
——迎接十六大特別報道執政興國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5日 22:06)

  解説:1995年5月6號,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在1995年5月26號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做了《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報告》,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全面落實鄧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為加快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相繼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的成就。

  

“神舟三號”發射成功意義重大

  解説:2002年3月25號,我國研製生産的“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我們這個載人航天的意義,在於它表現了我們國家一種綜合國力。你看飛船發射上去以後,老百姓都非常高興,這個提氣,大家真是覺得我們中國真是了不起。

  解説:60年代初,前蘇聯的東方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之後,載人航天就成為令世人矚目的熱點。1992年,中央決定發展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力爭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提示:採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經理 許達哲)

  許達哲:我想,搞載人航天工程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有利於科學的發展,也有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做出的英明決策。

  解説: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實施,即從載人飛船到空間實驗室,再到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載人飛船工程的研製,是我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第一步,是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國家重點工程。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王永志:咱們的載人航天總共有7大系統,是缺一不可的。比如説航天員系統、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塔系統、測控通信系統和著陸場系統,要想成功地發射一次飛船,各大系統必須是配合共同完成,缺一不可。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主要參加的部門,大概有研究所、基地、研究院,大概有110多個。如果配套都加起來,大約有3千多個單位參加,所以是個大協作。

  解説:經過廣大航天科技人員幾年的努力,我國第一個實驗飛船“神舟一號”終於研製完成。

  1998年11月,江澤民同志親臨北京航天城視察,併為飛船題字。

  (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當時聽了彙報以後,我們就建議用“神舟”兩個字,江主席欣然命筆寫了“神舟”兩個字。大家就感覺到中央在我們載人航天轉折的時候,從初樣到正樣轉折的時候,是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畫面提示:航天飛船升空)


  解説:1999年11月20號,“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在九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

  王永志:“神舟一號”重點考驗火箭,火箭是一切正常,飛船,我們考驗的是重點的分系統,也一切正常。所以“神舟一號”的發射成功,大大地鼓舞了我們整個研製隊伍的士氣,增強了信心。

  

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

  (演播室 )

  主持人(敬一丹):那麼現在我們回想,1992年中央決策發展載人航天工程,到7年以後,成功地發射了“神舟一號”,正好是在這個歷程中,中央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這肯定對載人航天工程是很大的推進。那麼中央提出這個戰略,是在一個什麼背景下提出的呢?

  嘉賓(科技部秘書長 石定環):從國際的背景看,90年代是世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的新時期,應該説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而且這個科技成果轉化的週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決定性的作用體現得越來越明顯。那麼在這麼一個情況之下,我們要參與國際的競爭,要更好地保持我們在國際上大國的地位,我想就必須要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我們的立國之本。那麼從我們國內的情況來看,我們經濟的增長方式,也需要從過去的外延式的增長,轉變到效益性的增長,必須使我們的經濟更好地依靠科學技術,依靠科學進步,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樣的軌道上來。我想正是在這樣兩個方面的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確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解説:1997年,在黨的十五大上,黨中央進一步把科教興國確定為跨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科技和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0年,全國研究與開發投入為125.34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0.8%,而2001年,這項投入就增加為96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0%。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37.66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051.01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19%,是此項指標進行測算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通過實施國家“973計劃”、“863計劃”、“重大科技攻關計劃”,“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等一系列國家科學計劃,我國在許多重要領域取得了大量的創新成果。目前,從整體上看,中國科技實力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畫面提示:“神舟二號”飛船升空 )


  解説:2001年1月10號,“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

  王永志:“神舟二號”已經是正樣産品,所有的船上13個分系統全參加工作,都進行了全面的考驗,結果也是正常的。

  解説:2002年3月25號,“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

  王永志:“神舟三號”發射的時候,全面地考驗了各個系統,也就是它已經基本上是最終狀態,就是上人的時候,所有的系統都參與的,而且都進行了考驗。

  解説:神舟號飛船的實驗飛行,是為了將來載人進入太空時,確保安全,萬無一失。為此,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銳意創新,克服一道道技術難關,使“神舟號”飛船一步步地接近載人的狀態。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安全性的問題是載人航天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所有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奮鬥了十年。做飛行試驗,第一次飛行試驗,第二、第三次,還要做飛行試驗,也是提高可靠性和提高安全性。只有到我們覺得人上去確保沒有問題,確確實實安全了,我們才能上人。

  解説:“神舟三號”與已經發射的兩個飛船相比,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要全面考核運載火箭上的逃逸系統,這是經過航天科技人員近十年科技攻關的一個成果。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

  王永志:火箭上邊的,是逃逸發動機,裏面是飛船,萬一火箭中途出了故障,逃逸火箭快速帶著返回艙,也就是帶著航天員脫離危險區,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關鍵技術,長期在攻這個技術關,解決這個問題。

  解説:在“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前夕,江澤民同志親臨九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現場,視察第三次發射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觀看了“神舟三號”發射的全過程。兩次發表重要講話,勉勵航天戰線的同志們要認真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步伐。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整個載人工程這麼走過來,我們從1992年回想起來,在非常關鍵的時刻,在每一個重要的時刻,江主席和中央領導都時時刻刻關心著我們,這給大家非常大的鼓舞。


  解説:在神舟飛船實驗發射飛行過程中,從事空間與應用研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實驗,飛船應用科學實驗取得了重要成果。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恭城應用系統總指揮 顧逸東 )

  顧逸東:在載人航天工程開始之初,就專門設置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應用系統,專門從事空間科學的實驗和觀測,這樣的話,使得它的效益——應用方面的效益,科技方面的效益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家在載人航天發展過程當中,這樣的投入對帶動科技的發展,以及産生的效益,這是非常可觀的。

  解説:經過7天的飛行,2002年4月1號,裝載著科學技術實驗儀器和設備的“神舟三號”飛船返回艙成功地返回地面,獲得了地麵條件下無法取得的重要結果。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 顧逸東 )

  顧逸東: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我想它根本的歸宿,主要的目標是為了應用,為了全面地提高我們國家空間科技的水平,同時為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和推動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能夠産生重要的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國家載人航天確實為推動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以及推動應用,應該説具有重要的意義,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

  (演播室 )

  主持人(敬一丹):現在人們關注神舟號的成功發射,同時也關注著它在成功發射的過程中,做的那些空間科學實驗,我們知道有些成果已經在經濟社會中發揮了作用。從這兒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呢?

  嘉賓(科技部秘書長 石定環):科學技術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作用將越來越大,而且從世界的情況來看,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將帶給我們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對於我們整個國家來説,我們的經濟實力,我們的國防實力,我們整個産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將建立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基礎之上,更加能夠真正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我們在世界、在國際上競爭力的提高,使我們的國家真正立於不敗之地,能夠充分顯示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所應該有的這樣一個實力,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解説: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的工業産值從300億元增加到1萬8千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國民經濟佈局中,高新技術産業所佔比例,已由10年前的1%增長到15%。


  目前“神舟四號”飛船及其運載火箭已經研製完成,這個飛船與載人的狀態完全一致。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 )

  王永志:“神舟四號”和“神舟三號”從技術狀態上來説,基本上沒多大的區別,僅僅是在有關可靠性方面,又做了很多工作,要上船來考驗。如果它再通過了,上人的時候就用這套硬體和軟體。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第四次飛行試驗,我們想在今年年末,或者明年年初,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這次飛行實驗,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

  解説:在“神舟號”飛船進行實驗發射,為真正實現載人做準備的同時,航天員的選拔培訓工作也在一步步地推進。

  (提示: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謝名苞 )

  謝名苞:我們的航天員應該説已經進行了多年的訓練了,我們的航天員是從空軍飛行員裏頭選拔出來的,百里挑一。我們現在十多個航天員集中在航天城訓練,現在航天員情緒都很高,都爭當第一個上天的航天員。

  解説:“神舟一號、二號、三號”飛船相繼發射成功,以及“神舟四號”進入發射的準備工作,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技術手段日漸成熟,為把中國的宇航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載人航天工程的一步步推進,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2002年5月28號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強調指出:面對新世紀,我國科技界的使命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努力為我國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為維護和實現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

  十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科技的投入,自然科學基金總規模將達100億元,“863計劃”一項將投入經費220億元,是前15年的總和。隨著“863”、“973”、“科技攻關”、“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等一系列國家科學計劃的進一步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將得到更好的實施,中華民族必將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責編:白秀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