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我國是怎樣進入“小康社會”的?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2日 16:12)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小康社會”發端于鄧小平對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雄心壯志的現實思考,脫胎于“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一新目標。“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産黨到20世紀末的奮鬥目標。鄧小平明確地説過:“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個小康社會。”

  縱觀新中國50多年特別是近20多年的歷史,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的推進,到1999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人民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

  首先是從貧困到溫飽的跨越。建國以後的—個時期裏,由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認識不清,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以及受“左”傾思想的干擾,國民經濟徘徊不前。雖然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提高,但是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産力。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了迅速提高。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和質量發生了明顯變化,用於吃飯穿衣的支出所佔比重大幅度縮小,用於住、用的支出以及文化服務方面的支出所佔比重相應擴大,標誌著城鎮居民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開始走向小康;在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全國農民也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

  其次是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經過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進—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又上了—個大臺階。從恩格爾系數(居民食品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來看,聯合國糧農組織用這個主要指標制定生活發展階段的一般標準為:60%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40%以下為富裕。1998年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為44.5%,農村居民為53.4%,分別達到和接近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小康標準。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即將進入小康社會,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目標大步邁進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一次偉大的歷史性跨越。

  我國人民生活兩次歷史性跨躍,充分證明,社會主義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