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頻道 > 法國電影回顧展 > 正文

《拾荒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8日 09:56)

  82分鐘35毫米彩色紀錄片

  法國西內塔瑪裏斯影片公司2000年出品

  編導:阿涅斯瓦爾達

  攝影:斯特法內克魯茲,迪迪埃魯日,迪迪埃杜蒙,巴斯卡爾蘇特萊,阿涅斯瓦爾達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過七旬的阿涅斯瓦爾達帶著數碼攝像機在法國的城市和鄉村“閒逛”的過程中,拍攝了一些關於當今時代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流浪漢和生活貧困的人為維持生計揀拾各種生活必需品,藝術家們從廢銅爛鐵堆裏尋找創造藝術作品的原料,喜歡拾荒的人的動機是出於反對浪費的品德。除了拾荒,影片還有一條游離于主線之外的副線,表現了一些表面看來與拾荒毫不相干、其實關係密切的人和事,比如採訪一位兼做心理醫生的葡萄園主,與發明電影的先驅者之一馬萊的後代談論電影問題。此外,本片還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畫像,瓦爾達不時從鏡頭後面走到鏡頭前面,即使當她在鏡頭後面時也有意地適度表現自己,而且有些鏡頭是她親自拍攝的。

  這部受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者》啟發而拍攝的紀錄片,描繪了法國當今時代的拾荒者形象。在瓦爾達看來,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為三類:“有些人拾荒是因為他們被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是因為他們是藝術家,有些人拾荒是因為他們喜歡拾荒。”本片的完整片名是“拾荒者們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爾達本人。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爾達本人也是拾荒,她在揀拾被人遺忘的記憶。本片的藝術成就不僅表現在瓦爾達創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實驗性數碼紀錄片,而且表現在影片作者巧妙地把握了“唯我”與“主觀”以及電影作者的“自我”與被拍攝的社會現實中的“別人”之間的細微界限。這部影片是用DV拍攝的,然後擴轉成35毫米電影膠片發行,曾經在30個月的時間裏獲得過30個獎。

責編:趙蕾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