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000年前三峽庫區就已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武漢大學余西雲教授通過多年的考古發掘的研究日前得出這一結論,比此前考古學者在瞿塘峽發現的距今5000餘年的大溪文化還早2000年。
地處三峽巫峽深處的巴東縣官渡口鎮楠木園村山勢險峻,土地肥沃,以盛産優質柑橘而聞名於世。1932年一位美國考古專家在三峽地區考察時發現楠木園有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這一發現引起了海內外考古專家的注意。1994年武漢大學考古與博物館係的專家、學者開始對巴東楠木園村古人類遺跡進行拭掘。2000年9月,武漢大學余西雲教授帶領考古人員對楠木園古人類遺跡進行大面積發掘。
據余西雲教授介紹,巴東楠木園古人類遺跡的文化堆積厚,保存完好,面積逾10萬平方米,是三峽地區少見的大型A類遺跡,目前考古隊已完成田野發掘面積6500平方米。此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穫是一期遺存。這類遺存的地層以一個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紅燒土粒的土層和一個相對純凈的沙土層相疊壓,並有少量衝溝、獸洞和小坑。地層中出土的碎骨,以魚的腮蓋為主,獸骨也佔相當比重。人類遺物的主要有石器和陶瓷。
據了解,此次巴東縣楠木園古人類遺跡發掘中還發現了大量六朝時期的“倉”,這在三峽地區尚屬首次。據專家判斷,六朝時這些地穴式的“倉”可能是作為鹽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