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大賽介紹     大賽側記     大賽花絮     參賽選手     大賽評委         



尋找“滿漢全席”


  很多人認識“滿漢全席”大概都是從一部香港的電影《滿漢全席》開始的,影片中108道菜品和廚師出神入化的絕技,擴大了滿漢全席的知名度,也使人們“滿漢全席”産生了奢華、繁複和神秘的感覺。

  這次中央電視臺舉辦首屆電視烹飪大賽,總決賽的比賽項目涉及到“滿漢全席”,就是希望用電視的手段,把一個真實的“滿漢全席”介紹給廣大的電視觀眾。

  在節目的籌備階段,當編導蒐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後,發現對“滿漢全席”的解釋基本上是來自兩個聲音:一個是來自烹飪界,一個是來自歷史學界。但,關鍵是兩個聲音對“滿漢全席”的描述還不盡相同。一個聲音説滿汗全席集中國飲食烹飪之大成,而另一個聲音卻是“全席”之説入不了正史,屬於民間酒樓、飯館的“促銷手段”。那麼“滿漢全席”究竟是何等模樣?我們決定一路追蹤下去,揭開滿漢全席神秘的面紗。

  編導首先在中國烹飪學會的協助下,結識幾位對“滿漢全席”有深入研究、甚至製作過“滿漢全席”菜品的烹飪名家,對“滿漢全席”的菜品特點、席式規模有了初步的認識。據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家製作“滿漢全席”的飯莊是北京的“倣膳”,在那裏,編導們第一次對“滿漢全席”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了解到“京派”滿漢全席的面貌。

  除了北京之外,承德、瀋陽、廣州、重慶、揚州、香港等地都曾推出過“滿漢全席”,編導為此又趕到河北承德和浙江杭州等地,實地蒐集“滿漢全席”菜單,採訪廚師名家,發現各地的“滿漢全席”不僅菜品數量不同,菜品特點也都各有各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廣東、香港的“滿漢全席”“滿漢全席”,發展創新的比較多,菜名起的都十分講究,只是單從菜名上看,很難知道要點的是什麼菜。相比之下,北方的“滿漢全席”菜品就比較傳統。

  為了尋找對“滿漢全席”的文獻資料,編導們多次到故宮博物院、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幾經週折,終於採訪到年過九旬的故宮博物院專家朱家溍先生和對“滿漢全席”進行長達幾十年研究的、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趙容光先生,使我們對“滿漢全席”的歷史原貌有了真實的了解。

  據歷史專家考證,“滿漢全席”是起源於清代的一種大型宴席,最早是“滿席”和“漢席”並列出現,之後是“滿漢”合為一席,最後才發展到“滿漢全席”。在民國後期“滿漢全席”已經漸漸銷聲匿跡;直至現代,“滿漢全席”才又在全國各地復出。

  而有關“滿漢全席”最早的歷史記載要追溯到1684年的(康熙23年)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在北京紫禁城的乾清宮裏照例了舉辦大型的春節慶宴,與往年不同的是,由於在此之前康熙皇帝下的一道聖旨“自後元旦賜宴,應該滿席為漢席”,因此漢族菜肴的宴席和滿族菜肴的宴席,第一次並列出現在者一年的春節慶宴上。在當年的《大清會典》中,“漢席”和“滿席”被一起列入了朝廷的禮食制度。

  紫禁城裏的光祿寺是當時皇宮裏專門負責膳食的機構。按照當時的規定,光祿寺所承辦的滿席分為六等,漢席分為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類。“滿席”的主菜就是烤整豬,漢席的主菜必須有燕窩,就叫燕菜。這兩個是主要特點。

  從康熙時代開始,清朝政府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滿”族和“漢”族官員的交往日益頻繁,為了互相表示友好,一些漢族官員開始用“滿席”宴請滿族官員,而滿族官員則用“漢席”招待漢族客人。《隨園食單》被稱為中國古代的飲食聖經,它是乾隆年間的詩人及美食家袁枚先生近50年對飲食研究的總結,上面記錄了乾隆年間官場上的一些宴席名稱,之中就有“滿”、“漢”席。

  十八世紀中葉,乾隆多次巡視江南,揚州的地方官員為了招待隨皇上而來的王公大臣,曾在一條街上擺設了100多道菜品的“滿”、“漢”宴席。江蘇的一位李鬥先生,把對揚州風俗文化的了解都記錄在了一本《揚州畫舫錄》中,其中詳細地記下了當時的“滿”、“漢”席單。

  由於古書裏的文字是沒有標點的,有一些人便把這份席單標誌為“滿漢席”最早的席單,而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趙容光先生,在對滿族飲食習俗和“滿漢全席”進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並查證同時期的文獻之後,認為《揚州畫舫錄》裏這記錄的所謂“滿漢席”,在滿和漢之間應當有個點,這段文字的記錄,它實際上是反映的滿漢分席的這個階段的情況。 成書時間在《隨園食單》和《揚州畫舫錄》之後的《調鼎集》,是一本對乾隆到道光時期一些雜亂食品名目和烹制方法的匯抄,在書裏,我們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到,“滿”席和“漢”席是分別開列出來的。

  為了顯示滿族的統治地位,清代皇宮裏“滿”席和“漢”席並列分立的制度始終沒有改變。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初,在南方的一些城市裏, 滿漢席已經逐漸合二為一。“……賓客過境,則送滿漢席。合雞豚魚蝦計之,一席計百餘命”,這段文字是出自陳退庵對嘉慶和道光兩朝江南地區風俗的記述筆記《蓮花筏》。很明顯,這時的“滿漢席”已經是合“滿”席和“漢”席的精華為一席了。

  到十九世紀末,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繁華的城市。1892年出版的小説《海上花列傳》在描寫上海的都市生活的同時, 也記錄了當時上海上海有這樣一場壽宴:“中午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這是目前已知的關於“滿漢全席”最早的描述。

  逐漸流傳開來的“滿漢全席”也被稱為:“滿漢酒席”或“滿漢大席”。它的宴式恢弘隆重,菜品精緻考究,特點是除了一定要有烤豬、烤排、烤鴨等“燒烤大菜”外,還必須備有燕窩、魚翅、海參等海鮮珍品。滿漢全席不僅融合了滿族菜肴和漢族菜肴的精華,而且在不同地域,它還體現出不同地域的飲食特色。

  在上個世紀的前30年,台灣人結社、民間祭祀的組織非常活躍,這些祭祀組織每一年都要舉行一次大的慶典,慶典的時候都要吃宴席,宴席就是“滿漢大席”。

  在清代的一本非官方史料《清稗類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錄:“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筵席中無上上品也”。可見“滿漢全席”在當時的宴席中有著至高的地位。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同光緒在逃難途中經過北京郊縣懷柔,知縣吳永被命令準備一桌“滿漢全席”,迎接“兩宮聖駕”。因為戰亂,最後迎接“兩宮聖駕”的只是三鍋小米綠豆粥。這一段歷史被記錄在《庚子西狩縱談》中。

  1912年,清朝政府以隆玉太后名義發佈詔書,宣佈宣統皇帝退位,“滿漢全席”也隨之黯然失色。加上時局動蕩,民國中期以後,講究規模與排場的“滿漢全席” 漸漸消失。

  到了二十世紀60年代末,在日漸繁榮的香港,一些酒樓開始推出“滿漢全席”,並且把它包裝成為了“豪華巨宴”。

  70年代末開始,“滿漢全席” 在北京的飯莊出現,不久承德、瀋陽、廣州、重慶、揚州等地出現也陸續推出了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飲食特色的“滿漢全席”。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