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動態評論     歷程思索     文獻人物         



美國黃金之都——舊金山


  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是太平洋沿岸僅次於洛杉磯的第二大港市。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北部,美國西海岸中點。市區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72.4萬(1990年),為美國西部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大市區包括附近4個縣和奧克蘭、伯克利等城鎮,面積7475平方公里。

  城市座落在寬不足10公里的半島北端,介於太平洋和聖弗朗西斯科灣之間,北臨金門海峽。市域內丘陵起伏,有雙峰山、戴維森山,最著名者為諾布山;沿海地帶較為平坦。南流的薩克拉門托河和北流的聖華金河在城市附近匯合後,向西注入聖弗朗西斯科灣。因地處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多地震。氣候宜人,冬季溫和,1月平均氣溫9℃;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17.8℃。年平均降水量約500毫米,以冬雨為主,夏日多霧。1776年為西班牙移民拓居地。1806年俄國在此設哨所,作為當時俄屬阿拉斯加的物資供應站。1821年屬墨西哥。1846年歸美國時,為居民不到千人的小鎮。1848年附近地區發現金礦,大批淘金者涌入,包括第一批中國“契約勞工”。1850年設市時,人口已增至2.5萬人,成為貿易和為礦業服務的中心,附近地區的農業也有所發展。18年後隨著橫貫大陸鐵路的通達和港區設施的逐步完善,城市迅速發展。1880年後開始向海灣以東地區擴展,形成若干衛星城鎮,19世紀末,人口已達34萬。1906年大地震時全城80%建築被毀,後迅速重建。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港口日益繁榮,貿易量激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軍需物資的重要供應站。戰後,工、商、金融、旅遊服務業和市政建設均有較大發展,大市區由單一中心擴展為由舊金山、海灣東區(奧克蘭)和聖何塞三大中心組成的城鎮群。

  舊金山是美國與太平洋地區貿易的主要海港,素有“西海岸門戶”之稱。港口自然條件優越。內側的聖弗朗西斯科灣長104公里,寬6.4—16公里,面積1160平方公里,港區平均水深30—35米;通向太平洋的出口金門海峽最窄處僅610米,主航道水深16.7米;灣內潮差小。港口設施優良,碼頭、泊位和倉庫等主要分佈在海灣以東的裏士滿和奧克蘭附近。有3條橫貫大陸鐵路通達,港區有鐵路專用線107公里,水陸聯運方便。公路網稠密。建有橫跨海灣的金門大橋(長2734米)和聖弗朗西斯科—奧克蘭灣大橋(長2.74公里)等,並有海底隧道。高速電氣鐵路運輸系統貫通整個海灣地區。位於市南11公里處的大型國際機場,為美國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

  舊金山的城市經濟以服務業、商業和金融業為主,約佔市區就業人口的1/2以上,工業僅佔15%。批發、零售商達2.6萬餘家。舊金山為美國西部金融中心,有40家銀行及其147家分行。工業以傳統的食品、服裝、印刷等為主。新興的宇航、電子、煉油、造船、汽車裝配、化學等工業部門在聖何塞和奧克蘭等地有較大發展。城郊農業發達,盛産蔬菜和亞熱帶水果,也是重要花卉産區。旅遊業興盛。

  舊金山居民民族構成複雜,其中非白種人約佔總人口的2/5以上,以黑人、華人、日本人、菲律賓人居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分區而居,形成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禮儀迥異的社區。如市中心黑人聚居的菲爾莫爾區,華人集中的“中國城”,以及小大膠區(日本人)、卡尼區(菲律賓人)、北灘拉丁區(意大利人)、俄羅斯山區(墨西哥人)、薩特裏—菲爾莫爾區(俄羅斯人)等。

  舊金山市中心街道呈格子狀向東西、南北伸展。住宅區房屋密集程度很高。馬基特大街為最繁華的商業街,從市中心伸向城東北隅山腰;金門路一帶高層建築林立;蒙哥馬利街及其附近地區為金融區,有“西部華爾街”之稱,高52層的美洲銀行大廈就聳立在這裡。城東北部為主要住宅區,房屋盤山而建,街道迂迴曲折,坡度較大,使用獨特的交通工具纜車。伯克利為大學城,有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各種科研機構。公共圖書館系統規模很大,並有很多教堂和劇院。濱海山城的優美景色,豐富多采的風情,以及金門公園、水上世界公園、海灘、電報山等旅遊景點,每年都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