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動態評論     歷程思索     文獻人物         



美國對外關係概況


  對外關係:2000年,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美國全球戰略。在歐洲,美國努力維護其對歐洲事務的主導地位,但與盟國在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等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在亞洲,美國加強與日本、韓國的軍事合作,調整對朝鮮半島和南亞地區的政策。在中東,美國加大推動巴以和談的力度,對伊拉克和伊朗保持壓力。美國同時努力擴大對非洲、拉美的影響。美國推進全球戰略並不順利,美國在對外事務中表現出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繼續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抵制。

  2001年,布什政府對外奉行強硬政策,單邊主義突出,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和抵制。“911”事件後,美國將反恐作為對外政策重點,加強同盟關係,改善大國關係,尋求國際社會合作,在全球範圍推進反恐。

  截至1998年12月,美國與世界上184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1972年2月, 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美國在公報中聲明“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標誌著中美兩國20多年相互隔絕狀態的結束。1978年12月15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同年1月,鄧小平副總理訪美。在中美建交的同時,美國宣佈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之後又撤走駐臺美軍,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國會于1979年3月通過了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干涉中國內政的《與台灣關係法》,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于當年4月簽署。1982年8月17日,中美發表《八一七公報》,對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作出了分步驟直至最後解決的規定。這一公報連同《上海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一起,即通常所稱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構成中美關係的基礎。

  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後,兩國關係取得較大發展,高層互訪增多,主要有:1984年4月,裏根總統訪華。1985年7月,國家主席李先念訪美。1989年2月,喬治布什總統訪華;同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訪美。1989年6月北京政治風波後,美國宣佈對華進行“制裁”,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從1990年開始,兩國關係雖時有起伏,但逐步恢復正常。1992年,由於美國總統布什宣佈向台灣出售150架F-16戰鬥機,嚴重違反中美《八一七公報》,兩國關係一度惡化。從1993年開始,中美兩國元首每年都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會晤。1994年6月,美國政府宣佈將人權問題與予華最惠國待遇問題脫鉤。1995年5月,美國政府宣佈允許台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于當年6月訪美,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1996年3月,在中國進行軍事演習期間,美國向台灣海峽附近水域派遣軍艦,公然向中國炫耀武力。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中國政府同美方進行了嚴正交涉和堅決鬥爭。1997年10月底至11月初,應美國總統克林頓的邀請,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12年來首次訪美,訪問取得了重大成果。兩國元首就21世紀中美關係發展框架和發展方向達成重要共識,決定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基礎上處理中美關係,共同致力於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應江澤民主席的邀請,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美國國家元首9年來首次訪華。1999年4月6日至12日,朱鎔基總理應美國總統克林頓的邀請對美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15年來首次訪美。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伕聯盟共和國大使館,嚴重損害了中美關係。同年9月11日,江澤民主席和克林頓總統在奧克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會晤,取得了積極成果,兩國關係逐步走上恢復與改善的軌道。11月15日,中美達成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

  2000年,中美關係得到進一步改善和發展,兩國保持了高層接觸和交往的勢頭。2月17日至18日,外交部副部長楊潔篪與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舉行中美戰略安全磋商。雙方重點就全球和地區安全、中美關係,特別是台灣問題交換了意見。3月18日至22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霍爾布魯克應唐家璇外長邀請訪華。江澤民主席、錢其琛副總理、唐家璇外長和楊潔篪副外長分別予以會見,王光亞副外長與霍爾布魯克就聯合國事務等問題舉行了會談。3月28日至30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應中國政府邀請訪華。江澤民主席、朱鎔基總理、錢其琛副總理、中央外辦劉華秋主任分別會見了伯傑。唐家璇外長與伯傑舉行會談。伯傑在會談和會見中表示,美國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4月8日,美國副國務卿皮克林約見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通報美國中央情報局對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責任調查的結果。美方只承認使用了不合適的目標定位方法,而且每一級審查都未能發現其中錯誤。美方對中央情報局八名人員進行懲處,其中一名已被解雇。4月10日,王光亞副外長召見美國駐華大使,強烈要求美國政府對轟炸事件切實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兌現美方關於賠償中方財産損失的承諾,嚴懲肇事者,給中國政府和人民一個滿意的交代。同日,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美方的解釋是“令人難以置信的”。5月28日,江澤民主席和美國總統克林頓通電話,就中美關係等問題交換意見。6月22日至23日,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應唐家璇外長邀請訪華。江澤民主席、朱鎔基總理、錢其琛副總理分別予以會見,唐家璇外長與奧爾布賴特舉行了會談。奧爾布賴特在會談和會見中表示,美國政府理解台灣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7月7日至8日,美國副國務卿霍勒姆訪華,與王光亞副外長舉行了中美軍控與防擴散磋商。7月28日,唐家璇外長在曼谷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期間會見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9月8日,江澤民主席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期間與美國總統克林頓舉行正式會晤,就中美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日,江澤民主席在紐約出席了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等美國友好團體舉行的午餐會,並就中美關係發表了重要演講。同日,陪同江主席出訪的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霍爾布魯克。9月14日,唐家璇外長在出席聯大會議期間再次與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舉行會談。10月22日至29日,應美國副國務卿皮克林的邀請,外交部副部長楊潔篪赴美舉行中美副外長級政治磋商。11月15日,外交部長唐家璇在文萊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11月16日,江澤民主席和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出席文萊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正式會晤,就中美關係、台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問題交換了看法。同日,陪同江主席出訪的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文萊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12月14日,江澤民主席和胡錦濤副主席分別致電祝賀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喬治沃克布什正式當選為美國第43任總統,理查德切尼當選副總統。12月15日,美國國會通過“綜合撥款法”,對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財産損失賠償款項2800萬美元作出安排。12月17日,唐家璇外長致電祝賀鮑威爾被提名為美國新一屆政府國務卿。

  2000年,美國政府繼續在台灣問題上違反承諾,干涉中國內政。美方與台灣當局進行變相官方往來和接觸。美國總統克林頓和美國國會對陳水扁上臺表示“祝賀”。美方允許陳水扁、呂秀蓮在美國“過境”,派內閣成員赴台灣出席所謂“美臺工商聯合會年會”。美國政府多次派軍事代表團訪台,同台灣當局舉行所謂軍售年會,並先後於3月和6月宣佈售臺“鷹式”防空導彈和雷達設備以及用於增強台灣F-16戰鬥機電子對抗和低空導航能力的裝備。9月,美方再次宣佈計劃售臺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魚叉”式反艦導彈和先進通訊系統等價值13億美元的四項軍售,使全年美國售臺武器總額高達18.67億美元。2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加強台灣安全法》法案。10月初,美國國會通過“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議案。中國政府針對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錯誤行徑進行了堅決鬥爭,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政策、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美方的有關承諾,妥善處理台灣問題,不與台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停止售臺武器,明確承諾不向台灣提供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及其相關技術、設備和配套系統,明確反對《加強台灣安全法》,不支持台灣加入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美國總統克林頓和美國政府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三不”承諾,反對美國國會通過《加強台灣安全法》。

  中美在人權領域的鬥爭仍然激烈。2000年2月2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1999年度關於各國人權狀況的所謂“人權報告”。“報告”涉華部分雖稱中國在人權領域有一些進展,但繼續對中國的人權狀況進行惡毒歪曲和攻擊,並對中國的宗教政策和依法處理“法輪功”問題説三道四。2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美方的這一行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要求美方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停止藉口所謂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4月18日,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56屆會議上,美國提出旨在干涉中國內政的所謂“中國人權狀況”決議案,中國提出對該提案不採取行動的動議。會議以22票贊成,18票反對,12票棄權通過了中國的動議。這是中國自1990年以來第九次挫敗西方反華提案。5月1日,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發表年度報告,該報告涉華部分對我國宗教政策進行惡毒攻擊。5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對此表示極大憤慨和堅決反對,要求美國政府從中美關係大局出發,停止利用宗教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反對上述報告,採取切實措施消除其惡劣影響,以免給中美關係製造新的麻煩和障礙。9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2000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其中涉華部分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無視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動的事實,以捏造、歪曲事實的方式,對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自由進行無端攻擊。9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要求美方立即停止和糾正這種極其錯誤的行為。

  2000年,中美雙邊貿易、投資以及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國同美國雙邊貿易總額為74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其中中方出口額521億美元,比上年出口增長24.2%,中方進口額223.6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中方順差297.4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4月7日,中美商貿聯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與美國商務部長戴利共同主持了會議。會議就美國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貿易投資、行業合作及商業法律等雙方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江澤民主席、朱鎔基總理分別會見了戴利一行。10月27日,中美經濟聯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財政部長項懷誠和美國財政部長薩默斯主持了會議。雙方就宏觀經濟與金融、國際法律實施、經濟結構改革和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磋商。5月24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37票贊成、197票反對表決通過了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議案。9月19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83票贊成、15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該案。10月10日,該案經克林頓總統簽署成法。這對於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和兩國關係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美方議案中乾涉我內政、損害我利益的內容,中方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表明堅決反對的立場。7月1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反對、147票贊成擊敗眾議員羅爾巴克爾提出的“取消對華正常貿易關係”議案,美國對華正常貿易關係延長一年。

  2000年1月11日至12日,中美第三次環境與發展討論會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科技部部長朱麗蘭與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兼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萊恩主持了會議。雙方就能源政策、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科學和商業合作四個領域進行了討論。1月14日,朱麗蘭部長和萊恩共同主持了中美科技聯委會第九次會議。雙方就基礎科學合作、環境保護、衛生與健康、科技減災、農業和工業領域裏的科技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與交流。

  2000年,中美兩軍關係得到逐步恢復和改善。1月24日至26日,熊光楷副總參謀長赴美進行中美第三次副國防部長級防務磋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10月25日至11月2日)、海軍司令員石雲生(4月14日至22日)、軍事科學院院長王祖訓(8月21日至29日)等分別訪問美國。美國國防部長科恩(7月11日至1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11月2日至5日)、海軍部長丹齊克(10月11日至13 日)、太平洋總部司令布萊爾(2月27日至3月2日)分別訪華。11月28日至12月2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斯洛科姆來華進行了中美兩國國防部第四次防務磋商。此外,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法戈上將率“錢斯洛斯衛爾”號導彈巡洋艦于7月31日至8月5日訪問中國青島,中國北海艦隊參謀長呂芳秋少將率海軍“青島號”導彈驅逐艦、補給艦“太倉號”于8月20日至10月12日回訪美國檀香山、西雅圖等港口,兩國軍艦實現了成功互訪。5月30日至6月3日,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2000年度會晤在美國夏威夷和聖迭哥舉行。

  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篪。美國駐中國大使:雷德。

  同日本的關係:2000年,美國進一步深化與日本的政治、軍事合作。2月,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訪日,美日就繼續合作研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達成協定。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與訪美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舉行會談,強調保留駐日美軍基地的重要性。5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訪美,與克林頓總統舉行會晤,商討沖繩普天間機場遷移、日本經濟結構改革和沖繩八國首腦會議等問題。6月,克林頓赴日出席日本前首相小淵惠三葬禮,與森喜朗再度會晤。7月,克林頓出席在沖繩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併發表講話,承諾美國將採取切實措施減少在沖繩駐軍給當地人民造成的負擔。9月11日,美日外長和國防部長在美國舉行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著重討論東亞安全形勢特別是朝鮮半島局勢的新發展。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美日同盟以及美日韓三方在半島問題上加強協調的重要性。雙方簽署了關於日本在2001年至2005年繼續分攤駐日美軍經費的新《特別措施協定》;宣佈建立新的磋商機制,以進一步落實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重申繼續合作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繼續合作解決與駐日美軍相關的普天間機場遷移和環保等問題。

  美日經濟矛盾明顯緩解,但在捕鯨等問題上分歧依然存在。

  美國繼續強化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提升日本的作用。1月,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與訪美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討論了駐日美軍調整部署、日本參與維和、朝鮮半島等問題。3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訪美與布什總統會晤,雙方就加強美日同盟關係和經濟問題交換看法。5月,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作為總統特使赴日就導彈防禦計劃問題與日方磋商。6月,布什及鮑威爾等與到訪的日本外相田中會見和會談。6月30日,布什和到訪的日本首相小泉討論了雙邊關係、美國導彈防禦計劃以及對華、對朝政策等問題,發表了題為《致力於安全與繁榮的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確定了建立美日安全、經濟戰略對話等機制。布什明確支持小泉的經濟改革計劃,表示美國願向日本提供全面合作。7月24日,鮑威爾訪日,重點與日方討論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存在問題。“911”事件後,小泉與布什通話,並於9月24日訪美,表示日本將全力為美國的反恐行動提供援助與合作。布什對日本提供後勤、情報支持表示感謝,希望日本在切斷恐怖分子財源、救助難民等方面發揮作用。日本首次派艦艇為美國航母護航,還出臺了向美國及有關國家提供緊急援助的七項措施。11月後,日本決定派遣6艘軍艦及1000多名海軍人員分批前往印度洋,為美國對阿富汗軍事行動提供“後方支援”。

  同朝鮮、韓國的關係:美國對朝鮮實行強硬政策,雙方關係陷入僵冷狀態。 2001年6月6日,布什宣佈,美國已完成對朝政策審議,將恢復與朝鮮討論朝核、導彈及常規軍力等問題。6月13日,美朝在紐約舉行工作級預備性會談,重新啟動了美朝對話進程,但因雙方在談判議題上存在嚴重分歧,未取得具體成果。“911”事件後,布什及美國高層官員屢次指責朝鮮發展和擴散包括生物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1月,朝鮮宣佈加入兩項國際反恐公約,美國對此表示歡迎,並稱願與朝鮮“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無條件對話。朝方未對美國關於恢復對話的建議作出回應。

  美國繼續加強與韓國的關係。2001年1月,美韓正式簽署《駐韓美軍地位協定》修改協議。3月6日至10日,韓國總統金大中訪美,與布什就加強美韓同盟、對朝政策、美國導彈防禦計劃以及地區形勢等交換意見,雙方重申了美韓安全同盟的重要性,美方表示支持韓國“陽光政策”。6月中、下旬,韓國外長韓升洙和國防部長金東信先後訪美,爭取美國支持韓國對朝鮮的“陽光政策”。“911”事件後,布什與金大中通話商討打擊恐怖主義問題。金大中表示,韓國將在兩國相關防衛條約基礎上向美國提供全面合作與支持。韓國決定採取開放領空和軍事設施,提供醫療、運輸支援以及派遣軍事聯絡團等10項措施。11月15日,美韓國防部長在華盛頓舉行“美韓安保協議會”第33次年會,雙方就駐韓美軍用地管理等問題達成妥協。

  2001年3月,美國接待韓國外長李廷彬訪美。5月,朝韓首腦會晤後,奧爾布賴特訪韓,會見金大中總統,強調考慮削減或撤走駐韓美軍“為時尚早”。9月7日,克林頓總統和金大中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期間舉行會晤,討論了朝鮮導彈計劃等問題。9月22日,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韓,與韓國國防部長舉行年度安全會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稱朝鮮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繼續對韓國、美國的安全造成威脅。10月,美韓不顧朝鮮反對,舉行代號“禿鷲2000”的年度聯合軍事演習。經過近6年的10輪磋商,美韓于12月28日就修改《駐韓美軍地位協定》達成協定。

  同阿富汗的關係: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911”事件發生後,布什總統宣佈美國處於“戰爭狀態”,將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和為其提供庇護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定為頭號打擊目標,發誓要將其剷除。10月7日,美國開始對阿富汗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在百日內以極小傷亡打垮塔利班政權。同時,美國推動聯合國于11月27日至12月4日召集阿富汗各派政治力量,在德國波恩舉行會議,對阿富汗戰後政權和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入阿維和作出安排。12月22日,以卡爾扎伊為首的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美國立即予以承認。

  同越南的關係:美越關係有所改善。2000年3月13日,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越,這是自1975年越戰結束以來美國國防部長首次訪越。科恩會見了越南國家主席和總理,並與越南國防部長舉行會談。美越雙方在尋找失蹤美軍人員及定期舉行軍事交流方面達成共識。7月13日,美越雙方在華盛頓簽署《美越貿易協定》。11月16日至18日,克林頓總統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後應邀對越南進行正式訪問,這是美國總統自越戰結束以來首次訪越。期間,克林頓會見了越南主要黨政領導人,參觀了越戰失蹤人員遺骸發掘現場,出席了美軍士兵遺骸交接儀式,並在大學發表演講。美方表示將向越南提供2億美元的商業信貸,今後三年每年向越南提供200萬美元技術援助,同時願儘早給予越南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支持越南加入世貿組織。雙方簽署科技合作協議和勞務合作備忘錄,並同意在尋找雙方越戰失蹤人員等領域開展人道主義合作。

  同東盟國家的關係:美國繼續關注東南亞形勢發展,加強與有關國家的磋商與合作。2001年1月,美國對阿羅約就任菲律賓總統表示歡迎。6月中旬,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訪美,布什及美國高層與其就美國亞洲政策、中美關係及美國與東盟關係等交換看法。7月24日至27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出席在河內舉行的第八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並訪問越南,會見越共總書記黎可漂、總理潘文凱等,雙方就發展新型雙邊關係、《美越貿易協定》等進行了討論。10月17日,布什總統簽署批准《美越貿易協定》。美國高度關注印尼政局穩定,支持印尼新政府實施經濟改革,並向印尼提供1.3億美元援助,用於印尼司法改革。5月和6月,美國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分別舉行聯合軍事演習。“911”事件後,美國重點加強與東盟國家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9月19日,印尼總統梅加瓦蒂訪美,布什與之會談,雙方就恐怖主義問題發表聯合聲明,印尼對美國建立國際反恐聯合陣線表示支持。10月初,美國將東南亞地區6個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11月20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訪美,布什在會見阿羅約時表示,美國願為菲律賓打擊國內恐怖主義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將加大對菲律賓的軍事和經濟援助。12月14日,布什與到訪的泰國總理他信舉行會晤,雙方就加強貿易關係和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發表聯合聲明。

  同南亞國家關係:美國繼續調整對南亞政策,加強與印度的關係,並改善與巴基斯坦的關係。2001年4月上旬,布什總統會見訪美的印度外交兼國防部長辛格。美印雙方簽署了《國防合作協議》,決定建立兩國國防部長定期對話機制,儘早實現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印度三軍參謀長互訪。“911”事件後,布什與印度總理瓦傑帕伊通話,印度表示將向美國開放領空和提供軍事基地等方面的合作。9月22日,布什宣佈解除美國因印度核試驗對印度實施的制裁。10月16日至18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印,與瓦傑帕伊討論美國對阿富汗軍事行動以及克什米爾問題。11月5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印,印度提出美印建立“共同防禦夥伴關係”的設想。11月7日至9日,瓦傑帕伊訪美,與布什總統會晤,集中討論了反恐問題,雙方同意恢復和加強在防務和安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6月15日至22日,巴基斯坦外長薩塔爾訪美,敦促美國儘早全面停止對巴基斯坦的制裁。“911”事件後,美國調整對巴基斯坦政策,將巴基斯坦定為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前線國家。9月22日,布什總統解除了美國因巴基斯坦核試驗對巴實行的制裁,但保留1999年10月穆沙拉伕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後對巴實施的制裁。10月16日,鮑威爾訪巴,感謝巴基斯坦對美國反恐行動的支持,並承諾支持巴基斯坦經濟建設。雙方就阿富汗未來政治安排進行了討論。11月4日,拉姆斯菲爾德訪巴。11月11日,布什和穆沙拉伕在紐約參加聯大期間舉行首次雙邊會晤。布什宣佈美國將通過雙邊、多邊、債務減免以及貿易等渠道向巴基斯坦提供10億美元援助,穆沙拉伕表示巴基斯坦將繼續支持美國反恐戰爭,但希望美國儘早結束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

  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關係:2000年,美國與俄羅斯保持高層往來,但雙方在戰略安全、不擴散等領域分歧嚴重,兩國矛盾日益尖銳。1月31日至2月2日,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俄,敦促俄羅斯通過政治途徑解決車臣危機,要求俄羅斯同意修改美蘇1972年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但遭到俄方拒絕。2月底,美國國務院發表的人權報告指責俄羅斯在車臣濫殺平民,俄羅斯對此予以駁斥。3月27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打電話給普京,對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表示祝賀。4月26日至27日,俄羅斯外交部長伊萬諾夫訪美,向克林頓轉交普京的親筆信,並與奧爾布賴特討論了兩國關係及全球戰略平衡等問題。6月3日至5日,克林頓訪俄,與普京舉行首次會晤,雙方簽署《關於戰略穩定原則聯合聲明》等文件。俄方重申反對修改反導條約,反對美國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並提議與美國共同研製導彈防禦系統。美國對俄方建議反應消極。6月13日,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俄並會見普京,雙方討論了反導問題。7月21日,克林頓與普京在日本沖繩八國首腦會議開幕前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在防擴散方面尋求新的合作途徑,並準備恢復兩國在戰區導彈研製領域的合作。9月1日,克林頓迫於國內與國際社會的壓力,宣佈推遲決定是否部署NMD,普京發表聲明對此表示歡迎。9月6日,克林頓與普京借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之機舉行會晤。克林頓表示,其推遲部署NMD是為了讓美俄有更多時間解決雙方在NMD問題上的分歧,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反導條約仍是戰略穩定的基石,並稱雙方將就修改反導條約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11月13日,普京就美俄核裁軍和反導條約問題發表聲明,呼籲美俄早日就“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I)舉行談判,並倡議俄美將各自的核彈頭削減至1500枚以下。11月中旬,克林頓與普京在文萊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舉行會晤,討論了武器控制和戰略穩定問題。普京再次提出大幅削減美俄戰略核武器的建議,美方反應冷淡。12月7日,美俄兩國聯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一項決議案,要求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實施武器禁運和其他制裁,迫使其關閉恐怖分子營地,並交出恐怖分子本拉登。布什當選美國新總統後,普京對布什表示祝賀,並表示希望俄美關係得到保持和發展。美國候任國務卿鮑威爾發表講話稱,美國將與俄羅斯“共同工作”,不會將俄羅斯當作美國的“潛在敵人”,也不會當作“對手”,但尚不會將俄羅斯當作“戰略夥伴”,而是將其看作“正在尋找自己道路的國家”。

  美國繼續力圖擴大在獨立國家聯合體及其他前蘇聯國家的影響。2000年1月,克林頓總統會見應邀訪美的烏克蘭總統庫奇馬。此後美國國務卿特別顧問和能源部長相繼訪烏,與烏方討論擴大雙邊合作問題。同月,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訪問愛沙尼亞,就愛沙尼亞將來加入北約的問題與愛方進行討論。美國軍事學院代表團訪問烏茲別克斯坦,向烏軍方提供16架價值265萬美元的多用途飛機。2月初,美國國務院派團訪問摩爾多瓦,就摩爾多瓦加入東南歐穩定公約等問題進行對話。同月,美國與阿塞拜疆簽署擴大經貿合作備忘錄,宣佈將大幅提高對阿塞拜疆的援助。4月15日至19日,奧爾布賴特訪問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三國,同三國領導人重點討論了地區安全、經濟合作和援助、政治民主化、人權等問題,並分別向三國提供300萬到1000萬美元的安全援助。6月5日,克林頓總統訪問烏克蘭,向烏克蘭提供8000萬美元資助,並允諾啟動一項3000萬美元的能源計劃,幫助烏克蘭實現核燃料進口多元化。8月15日至22日,美國國務院代表團訪問哈薩克斯坦,以落實對哈薩克斯坦的援助事宜。9月13日,北約在哈薩克斯坦舉行2000年度“中亞維和營”軍事演習,美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10個國家參加。

  2001年,美俄相互調整政策,加強對話與合作,關係明顯改善。1月18日,鮑威爾在美國國會參院作證時強調,將把安全問題作為處理對俄關係的重點,推進北約東擴。2月24日,鮑威爾與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在開羅舉行首次會晤,討論了戰略穩定、中東局勢和雙邊關係問題。3月12日至14日,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謝伊萬諾夫訪美,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和鮑威爾舉行會談,討論雙邊關係、戰略安全和地區政策問題。4月12日,美俄外長在巴黎出席前南斯拉伕問題聯絡小組會議期間舉行會晤,宣佈恢復兩國在阿富汗、武器擴散及戰略和軍事問題上的對話。5月17日至18日,布什、鮑威爾等分別會見訪美的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雙方表示願為促進全球安全加強合作,但在反導、伊朗、伊拉克等問題上存在分歧。6月16日,布什在訪歐期間與普京在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娜首次會晤,雙方強調彼此不是敵人,而是“夥伴和朋友”,兩國可在經貿、能源、地區和安全等問題上密切合作。7月22日,布什和普京在熱那亞八國首腦會議結束後舉行會晤,發表了《關於即將舉行的戰略問題磋商的聯合聲明》和加強兩國經貿合作的聲明,宣佈將就美俄戰略武器系統進行磋商,建立“美俄商業對話”機制。7月26日,賴斯訪俄,商定兩國反導問題磋商時間表。美國商務部長埃文斯和財政部長奧尼爾隨訪,與俄方討論了雙邊經貿合作問題。8月11日至13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俄國國防部長謝伊萬諾夫在莫斯科舉行會談,討論戰略穩定等問題。“911”事件後,布什多次與普京通話,尋求俄羅斯的支持。普京9月24日宣佈願同美國分享情報,協助搜救行動,為人道主義運輸提供“空中走廊”,且不反對中亞國家向美國提供支持。美國則承諾無意在阿富汗和中亞地區謀求長期軍事存在,並首次承認車臣存在恐怖分子,要求車臣“必須立即無條件地割斷同國際恐怖組織的聯絡”。9月18日至19日,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訪美,會見了布什、賴斯,並與鮑威爾會談,重點討論反恐合作問題。10月19日,美俄元首在上海APEC會議期間舉行會晤,雙方宣稱在反導等戰略問題上取得一定進展。11月1日,美俄外長在華盛頓會談,討論反恐、戰略穩定等問題,併為普京訪美作準備。11月3日,拉姆斯菲爾德訪俄,與俄方討論反恐、反導等問題。11月13日至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美,與布什在華盛頓和布什在得克薩斯州的牧場舉行兩輪會談,就美俄新型關係、新型經濟關係、反恐合作、中東問題、阿富汗問題、打擊毒品走私等問題發表6項聲明。布什宣佈在10年內將美國的核彈頭減少到1700-2200枚,承諾給予俄羅斯永久最惠國待遇,支持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俄羅斯表示將削減三分之二的核彈頭。12月8日,布什打電話給普京,通知美國決定退出《反導條約》。12月10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俄,通報美國決定將退出《反導條約》,並同意與俄羅斯簽署削減戰略武器的書面協議。12月13日,布什正式宣佈美國將在六個月後退出《反導條約》,並重申美國將削減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強調美俄已建立起“新的、更有希望和更具建設性的”關係,美國退約不會影響美俄關係。

  2001年,美國繼續加強與中亞各國的安全合作。年初,美國向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分別提供價值3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2月,美國同吉爾吉斯斯坦聯合舉行了春季反恐怖軍事演習。“911”事件後,美國為展開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加大了對中亞地區的投入,大力爭取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的配合與支持。美國總統布什先後與塔、烏等國領導人通話。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外高加索三國均對美國打擊恐怖主義表示支持,同意與美國分享情報,向美國開放領空。美國分別與烏、塔、吉、土、哈等國簽定軍事合作協定。拉姆斯菲爾德11月4日訪問中亞。鮑威爾于12月8日至9日訪問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12月18日至22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應邀正式訪美,與布什總統會談,雙方宣佈將建立“新型關係”,並簽署了《關於能源合作夥伴關係的備忘錄》。

  同歐洲國家的關係:2000年,美國極力強化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但美歐在NMD、歐洲獨立防務、貿易等問題上分歧和摩擦增多。2月,美國公開反對歐盟提名的德國副財長韋澤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總裁,雙方為此發生爭執。5月30日至6月5日,克林頓赴葡萄牙出席美國與歐盟年度首腦會議並訪問德國。訪問期間,克林頓遊説歐洲盟國支持NMD,為此提出美國願與歐洲盟國分享導彈防禦技術。但德、法等國認為NMD計劃將破壞全球戰略穩定,影響大西洋聯盟的團結,對美國部署NMD持較強的保留態度。雙方在解決激素牛肉等貿易爭端方面也未能取得進展。7月21日至23日,克林頓赴沖繩出席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與英、法、德、意等國首腦就全球信息化、減免窮國債務、地區衝突等問題進行了討論。9月,美歐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以支撐疲軟的歐元。同時,美國在七國財長會議上與歐洲盟國就降低國際石油價格問題進行了協調。9月1日,克林頓宣佈推遲就是否部署NMD作決定,德、英、意等國對此表示歡迎。9月底,南斯拉伕聯盟舉行總統選舉,美國聯合歐洲盟國對南斯拉伕選舉施加影響,支持南斯拉伕反對派,促成了米洛舍維奇的下臺。10月8日,克林頓給南聯盟新總統科什圖尼察打電話祝賀其當選,並宣佈撤消美國對南斯拉伕的經濟制裁,但維持針對米洛舍維奇及其政權人員的限制。11月17日,美國與南聯盟恢復外交關係。同日,歐盟正式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授權對美國政府的出口補貼行為予以制裁。美國就此發表聲明,表示將繼續與歐盟一起努力解決爭端,避免貿易衝突升級。11月20日,歐盟宣佈啟動在2003年前組建一支10萬人快速反應部隊的工作,並就該部隊的兵源和構成作出安排。奧爾布賴特對此表示歡迎,但強調歐盟的獨立防務計劃“不是分割歐洲或大西洋聯盟的藍圖”。科恩也警告歐盟必須“正確處理”與北約的關係,稱如存在一支在軍事上與北約形成競爭的部隊,北約的地位就會受到削弱。

  2001年,美國著重在推進導防計劃、打恐及阿富汗重建等方面尋求歐洲盟國支持,但雙方在擴大打恐範圍、環境等問題上存在分歧。2月2日至4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重點就導防問題遊説歐洲盟國,強調美國將建立覆蓋美國盟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同時要求歐洲聯合防務不能影響北約職能和大西洋兩岸關係。2月27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出席布魯塞爾北約外長會議,強調美國重視與歐洲關係,支持歐盟一體化進程,重申美國不會從歐洲撤軍,並有條件支持歐洲聯合防務。2月23日至24日,英國首相布萊爾訪美,雙方強調了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一致同意加強對伊拉克的制裁。布萊爾保證歐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不會損害北約,布什則承諾維持在巴爾幹地區駐軍。4月11日至14日,鮑威爾赴巴黎參加前南問題聯絡小組外長會議,並訪問馬其頓、科索沃和波黑。5月29日至30日,鮑威爾出席在匈牙利舉行的北約外長會議。6月7日,拉姆斯菲爾德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國防部長會議,重點就美國導防計劃爭取歐洲盟國支持。6月11日至16日,布什總統訪問西班牙、比利時、瑞典、波蘭和斯洛文尼亞等五國,出席在比利時舉行的北約首腦特別會議和在瑞典舉行的美歐首腦會議,強調美國願加強與歐盟的對話,歡迎歐盟在與北約保持協調的前提下,增強處理軍事衝突的能力。訪問期間,美歐就北約繼續東擴達成初步共識,布什提出下一步北約東擴應包括“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國家,美國將在2002年布拉格北約首腦會議上就此與盟國共同做出決定。美國主要歐洲盟國未對美國導防計劃表示明確支持,並對美國拒絕履行《京都議定書》表示了不滿。7月19日至24日,布什總統訪問英國,出席在意大利熱那亞舉行的八國首腦會議,並在會後順訪意大利。布什重點就美國導彈防禦計劃加強對歐洲盟國的遊説,並承諾在氣候變化、貿易等全球問題上與歐洲加強協調與合作,但美歐在反導、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分歧依舊。“911”事件後,布什多次與英、德、法等國領導人通話,法國總統希拉克、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外長菲舍爾、北約和歐盟領導人等接踵訪美,對美國表示支持。美歐在金融、情報、執法方面的協調與合作也迅速展開。9月13日,北約宣佈啟動《華盛頓條約》共同防禦條款,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行動與美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但歐洲各國普遍強調在反恐方面應發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反恐軍事行動應有確鑿證據,避免傷及無辜等。12月3日至11日,鮑威爾出訪羅馬尼亞、土耳其、比利時、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德、法、英等歐亞9國,出席了在羅馬尼亞舉行的歐安組織部長理事會和在比利時舉行的北約-歐盟部長會議,繼續就打恐、阿富汗戰後重建尋求各方支持,同時向主要歐洲盟國通報美國將宣佈退出《反導條約》。在美國推動下,歐盟及英、法、德等成為阿富汗重建的主要捐助方。

  同中東國家關係:2000年,美國加大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力度,但收效不大。1月,美國促成敘利亞和以色列在美國舉行談判,但由於雙方在戈蘭高地等關鍵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敘以下一輪和談無限期推遲。3月,克林頓總統在日內瓦會晤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勸説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問題上讓步,繼續同以色列談判,被阿薩德拒絕。6月,阿薩德病逝,其子巴沙爾繼任總統後,繼續持強硬立場,敘以和談迄今未能恢復。1月至5月,美國分別邀請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約旦領導人訪美,力圖縮小巴以分歧,但未能取得成果。6月,克林頓分別會晤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主席阿拉法特,試圖撮合以巴舉行和談。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兩次赴中東穿梭斡旋,力促以巴在談判中採取靈活務實態度,並勸説以巴領導人赴美同克林頓舉行會晤。7月11日至25日,克林頓與巴拉克、阿拉法特在戴維營舉行三方首腦會晤,推動以巴雙方討論了耶路撒冷歸屬、邊界劃分、難民回歸等關鍵問題,但巴以在耶城地位問題上互不相讓,克林頓未能促使雙方達成最終地位協議。7月28日,克林頓警告阿拉法特不要採取單方面建國行動。為向巴勒斯坦施壓,克林頓揚言將在年內決定是否把美國駐以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8月底,克林頓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舉行會談,討論如何幫助巴以克服和談障礙。9月25日,克林頓分別打電話給正在舉行會晤的阿拉法特和巴拉克,敦促雙方加快和談速度。26日至28日,美、以、巴三方在美國舉行部長級談判,達成“戴維營談判紀要”和“未來談判框架文本”。9月底,巴以間爆發衝突並迅速升級,克林頓多次與巴以領導人通話,敦促雙方停止衝突,恢復和談。10月初,奧爾布賴特先後出席在巴黎舉行的“美以巴三方會晤”和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美巴埃三方會晤”,就結束巴以衝突進行斡旋,但未能收效。10月中旬,克林頓赴沙姆沙伊赫出席關於結束巴以衝突的多邊首腦會議,呼籲巴以保持克制,防止暴力惡性循環,並促使巴以就結束衝突達成口頭協議。11月,克林頓先後與阿拉法特、巴拉克在美國舉行會談,強調巴以雙方應儘快落實在沙姆沙伊赫達成的共識,為恢復和談創造條件。12月19日至23日,在美國的推動下,巴以雙方代表在華盛頓進行談判,但未能取得進展。

  美國對伊拉克和伊朗實行“區別遏制”政策,側重遏制伊拉克,同時試探同伊朗改善關係的可能性。4月,美國國會民主黨議員托尼霍爾赴伊拉克考察人道主義狀況,承認伊拉克人民遭受的苦難與經濟制裁有關。此後,美國放寬對伊拉克進口人道主義物資的限制,但仍強調要推翻薩達姆政權。9月,美國對俄羅斯、法國、約旦等國飛機“闖飛”巴格達十分惱火,極力阻遏伊拉克打破國際孤立的努力。美國“指責”俄、法等國違反聯合國決議,並宣佈將成立國際刑庭,以反人類、戰爭和種族滅絕等八項罪名起訴薩達姆及其親信。2月,美國對伊朗改革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表示歡迎。克林頓總統表示,美國願與伊朗建立“建設性關係”。3月,奧爾布賴特公開承認美國過去對伊朗政策有過“錯誤”,並宣佈解除伊朗地毯、乾果等四種特産對美國出口的禁令,表示美國願與伊朗加強民間交流和進行官方對話。但美國仍以伊朗支持恐怖主義活動、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對中東和平進程為由,保留對伊朗的主要制裁。

  美國繼續維持在中東的軍事存在。美國在加強與以色列特殊戰略關係的同時,向中東、海灣國家兜售其“聯合防禦計劃”。美國國防部長科恩于4月和11月兩次訪問中東,渲染兩伊威脅,向中東各國推銷武器裝備。美國在中東的所作所為使該地區反美情緒上升,美國“庫勒”號驅逐艦10月12日在也門亞丁港被炸,多名美軍士兵傷亡。

  2001年,美國對巴以衝突由“超脫”轉為介入,但未能推動雙方重啟和談進程。2月7日,美國對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當選以色列總理表示祝賀和歡迎,強調美以關係堅如磐石,敦促沙龍繼續推進中東和談。3月18日至21日,沙龍應邀訪美。美國強調結束暴力、創造合作氣氛是重開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談判的重要條件,美國將繼續努力幫助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奠定和平基礎,但不會過多介入。3月27日,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關於向巴勒斯坦派遣聯合國觀察員部隊的提案。5月21日,美國前參議員米切爾主持的巴以衝突國際調查委員會發表有關中東局勢的調查報告(簡稱“米切爾報告”),提出以色列應立即凍結猶太人定居點建設,停止使用過度武力對付巴勒斯坦示威者,並解除對巴勒斯坦經濟封鎖;巴方應制止對以襲擊,加強打擊恐怖活動等。報告建議巴以雙方立即停止暴力,採取步驟重建互信,在停火考驗期後恢復和談。6月13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赴中東斡旋,促使巴以達成停火協議。6月26日,沙龍再次應邀訪美,布什讚賞沙龍在巴以衝突中的“克制行動”,敦促巴以雙方繼續落實“米切爾報告”和“特內特計劃”。6月26日至29日,鮑威爾國務卿訪問埃及、以、巴和約旦,推動巴以雙方同意接受七天“考驗期”和六周“冷卻期”的停火時間表,執行“米切爾報告”和“特內特計劃”。10月3日,布什總統首次公開表示巴勒斯坦有建國的權利。11月19日,鮑威爾專門就美國的中東政策發表講話,呼籲巴以雙方儘快停火,執行“米切爾報告”和“特內特計劃”,為恢復和談創造條件;敦促雙方在聯合國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的基礎上,通過談判達成最後協議,實現巴勒斯坦建國,並保證以色列安全;宣佈美國將加大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力度。12月1日至2日,沙龍應邀訪美。美國呼籲阿拉法特“迅速、果斷”地打擊恐怖組織。對以方大規模動用武力進攻巴人,美國稱以“有權自衛”。12月15日,美國在安理會再次否決向巴勒斯坦派遣國際觀察員的提案。

  美國多次轟炸伊拉克,威脅對伊動武,未能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實施“精明制裁”。2月16日,美英出動24架戰機對巴格達近郊的五處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及導彈陣地進行大規模轟炸,造成平民傷亡。這是自1998年12月“沙漠之狐”行動以來規模最大的對伊空襲,也是布什執政後第一次對外動武。3月30日,美國戰機轟炸了伊拉克南部地區的高射炮陣地。5月下旬,美英在安理會提出“精明制裁”方案,提出適當放寬伊拉克進口民用物資,制止伊拉克走私石油和加強對伊進口軍用物資控制,受到伊拉克和許多國家反對。6月,鮑威爾出訪中東時尋求地區國家對“精明制裁”方案的支持。7月3日,安理會通過1360號決議,將伊拉克“石油換食品”計劃延長五個月,“精明制裁”方案未能通過。8月7日,美英戰機轟炸了伊拉克北部防空基地。“911”事件後,伊拉克稱美國遭襲是“自食惡果”。美國稱薩達姆為“邪惡之人”,企圖找出伊拉克與“911”事件有染的證據,多次向伊拉克發出動武威脅。11月26日,布什要求伊拉克允許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返伊,以確定伊拉克是否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否則伊拉克將面臨嚴重後果。伊拉克拒絕了布什的上述要求。

  美國繼續維持對伊朗的遏制政策。8月5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對伊朗和利比亞實行制裁的《達馬托法》有效期延長5年。“911”事件後,伊朗反對美國單方面對阿富汗動武。10月12日,伊朗全國爆發反美遊行,抨擊美國推行“國家恐怖主義”政策。

  “911”事件後,美國尋求中東地區國家支持其反恐。美國促使沙特和阿聯酋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斷交。10月3日至5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問沙特、阿曼、埃及、烏茲別克和土耳其,尋求五國支持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10月5日,美國將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和“伊斯蘭聖戰組織”等15個組織列為“外國恐怖組織”,要求有關國家凍結這些組織的資産,引起多國不滿。美國多次敦促也門加大打恐努力。

  美國繼續加強與以色列和土耳其的軍事合作。2001年初,美以舉行“杜松眼鏡蛇”軍事演習,協調美國“愛國者”和以色列“箭”式兩個反導系統。1月17日,美國、以色列和土耳其三國海軍在以色列西部海域舉行“自強的美人魚III”的海上軍事演習。

  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2000年,美國繼續在貿易、反毒品等領域加強與拉美地區國家的合作,並積極在該地區推進“民主”,但其干涉拉美國家內部事務的做法受到抵制。1月14日至15日,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哥倫比亞,就美國擬向哥倫比亞提供近16億美元軍事和經濟援助一事與哥倫比亞政府磋商。5月18日,克林頓總統簽署“加勒比盆地計劃”加強法案,向加勒比及中美洲2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較為優惠的貿易待遇。8月15日至20日,奧爾布賴特對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等南美五國進行訪問,在促進拉美地區民主、發展貿易合作等問題上要求各國支持。8月30日,克林頓對哥倫比亞進行訪問,宣佈向哥倫比亞政府的“哥倫比亞計劃”提供13億美元的援助,用於支持哥倫比亞打擊販毒和恢複國內和平進程。美國對古巴的制裁有所鬆動。3月,美國國會眾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通過減輕對古巴封鎖的議案,批准向古巴出售藥品和食品。6月28日,美國最高法院駁回古巴男童埃利安在美遠親為埃利安尋求政治避難的上訴,埃利安和家人離開美國返回古巴。與此同時,古美兩國奧林匹克委員會41年來第一次在哈瓦那簽署促進兩國體育運動交流與合作協議。美國3名參議員訪古,調查美國對古巴的封鎖情況。10月28日,克林頓簽署一項放寬對古巴禁運的法案,允許美國向古巴輸出食物與醫藥用品,但禁止美國政府機構或民營銀行對古巴提供融資,規定古巴必須向第三國尋求財務支持以購買美國産品。古方認為該法案對古巴嚴重歧視,數千群眾在首都哈瓦那舉行示威,以示抗議。

  2001年,美國繼續加強與拉美各國的關係,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加強與拉美國家的反恐合作。2月16日,布什總統對墨西哥進行工作訪問。3月,巴西總統卡多佐應邀訪美。4月19日,布什會晤阿根廷總統德拉魯阿。4月20日至22日,布什出席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第3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推動會議通過《魁北克聲明》和《行動計劃》,決定在2005年1月前結束有關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的談判。“911”事件後,在巴西倡議下,美洲國家組織于9月21日在華盛頓召開外長會議,決定啟動《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美國對阿富汗軍事行動開始後,拉美國家均表示支持。美國要求加共體國家採取措施切斷恐怖分子金融網絡。美國與古巴關係有所改善。12月,古巴向美國購買食品和藥品,兩國自1962年以來首次進行直接貿易。美國密切關注阿根廷經濟形勢,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月向阿根廷提供80億美元補充應急貸款。12月,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就阿根廷經濟惡化和政局動蕩發表聯合公報,並宣佈美國將向阿根廷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2000年,美國在艾滋病、地區和平、減免債務等問題上增加對非洲的關注。1月,美國利用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之機在安理會舉行“非洲月”,召開會議討論艾滋病問題和剛果(金)、安哥拉、塞拉利昂等國和平進程問題。2月,克林頓總統多次敦促非洲有關國家領導人採取措施儘早制止非洲的戰亂。3月4日至7日,美國派總統特使約翰斯頓對蘇丹進行訪問,實地了解蘇丹國內形勢和政局發展情況,並就此向美國總統提出報告。5月10日至11日,第二屆“南部非洲共同體-美國論壇會議”在莫桑比克召開,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率團參加,與南共體14國就加強美國與南共體之間的合作進行商討。5月18日,克林頓簽署《非洲增長與機遇法》。5月中旬,南非總統姆貝基訪美並會晤克林頓,美國承諾通過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今後五年中向南非提供2.5億美元的援助。7月25日至27日,美國與肯尼亞等非洲11國在肯尼亞召開“2000年金矛研討會”,討論了非洲地區衝突與人道主義干預等問題。8月26日至29日,克林頓訪問尼日利亞、赴坦桑尼亞出席布隆迪和平協議簽字儀式,並對埃及進行短暫訪問。訪問期間,美國宣佈向尼日利亞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用於防治艾滋病,並承諾將説服其他債權國減免尼日利亞外債。12月8日至12日,奧爾布賴特訪問南非、毛裏求斯和博茨瓦納三國,並赴阿爾及利亞出席埃塞俄比亞與厄裏特立亞的和平協議簽字儀式。

  2001年,美國繼續關注非洲地區衝突及“民主化”等問題,加強與非洲經貿合作,維持對有關國家的制裁。剛果(金)新總統約瑟夫卡比拉于2月初訪美,布什總統敦促卡比拉政府及剛果衝突其他派別遵守有關和平協議。5月22日至28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問馬裏、南非、肯尼亞和烏干達,與四國總統及外長就雙邊關係、民主、艾滋病及非洲地區安全問題進行了討論。5、6月份,布什先後會見到訪的尼日利亞總統和南非總統,就防治艾滋病、制止非洲地區衝突及美非貿易等問題進行會談。“911”事件後,非洲各國領導人均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對美國的恐怖襲擊。9月28日,聯合國安理會取消對蘇丹的外交制裁後,美國仍維護單方面對蘇丹的全面經濟制裁。10月29日至30日,首屆美非經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召開,美國敦促非洲國家繼續推進民主和市場經濟,並推出多項援非經貿措施。12月初,美國9人軍事小組和駐肯尼亞使館主管索馬裏事務官員訪問索馬裏,對索馬裏可能存在恐怖主義問題進行調查。12月21日,布什簽署國會兩院通過的含制裁條款的《津巴布韋民主和經濟恢復法案》。

  引自外交部網站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