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南寧]繡球


  編導:馬翔宇 攝像:郭平澤

  拋繡球、唱山歌在壯鄉南寧是青年男女錶達愛情最傳統的一種方式了。早在宋代,壯族婦女就用繡球求婚,用歌來傳遞情感,這一習俗,壯鄉人千百年來都沒有改變。一段山歌、一支繡球融進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在廣西,要講述做繡球的歷史就要從舊州説起,這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那時這裡的壯族婦女就開始做繡球了。當年,壯族姑娘用花布包上水稻和棉子,縫製成多瓣球,上面係一根飄帶,下面係一根穗子,在趕歌的時候送給自己的心上人。

  採訪: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潘其旭

  “繡球這樣一個由花瓣組成這樣一個形狀,它是從壯族本身,它是花圖騰崇拜演變而來,十二個花瓣,它是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應該有花開。在壯族的觀念當中,花就是在壯族的生育神,叫做花婆神,花園中的一朵花,花婆神賜予紅花,就是女孩,賜予白花就是男孩,所以壯族的崇拜花圖騰,主要是對生育神的崇拜,把花寓意著一個生命。”

  走在舊州的鄉間小路上,不時會聽到悠揚的山歌,這是年輕人在彼此相互表達愛慕之情,他們手中的信物就是繡球。

  傳説,繡球裏包的棉子、豆粟,是為遙贈劉三姐到仙境耕種。實際上它是姑娘們心中的愛情種子。一首山歌,一支繡球包含著姑娘的深厚情感。

  三月歌節拋繡球,橫空飛渡遂人願,穿過金環化彩虹,有情有意把心過,今天,壯族的姑娘小夥子仍然會在歌會上互唱山歌,在對歌中把繡球拋給自己的意中人。

  採訪:舊州村民 朱祖線

  “那時候送的時候,是偷偷地把手放下來,包得很緊很緊的,對歌的時候,對來對去,對來對去,真的愛上了,偷偷地靠近他,偷偷地拋給他,是這樣。實際上並不是大大方方的送出去。”

  壯族婦女縫製的繡球有兩種,一種是球心裏裝上砂粒、棉團,外面縫上彩綢,用絲線縫上各種吉祥物,這是用來在歌會上拋繡球用的,還有一種就是姑娘為了求愛送給自己心上人的繡球,這樣的一個繡球,姑娘一定會精心縫製,有時候一個繡球要縫一個月。在舊州,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繡球,從幾十歲的老人到幾歲的小孩都會做繡球,圖案和形狀沒有固定的模式,全憑千年來傳承下來的一種記憶,一種情感。

  採訪: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潘其旭

  “我認為是從氏族部落外婚制,部落與部落之間,外婚制,是從群婚時代到外婚制這樣階段産生的,所以用這個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愛情結緣。繡球是女子繡,女的先給男的拋過去,男的又拋過來,它是氏族部落時期的,外婚制的一種結緣、交結的一種方式。”

  斜陽門巷破蕭條,姐妹相從孰最嬌,好把飛球空裏擲,迎來送去賞花朝,這是清末龍州壯族文人黃敬椿寫的風土詩,從這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青年男女拋繡球,尋找愛情的風貌。

  舊州人今天做繡球早已不僅僅是傳遞愛情了,它是廣西人的一個吉祥物,朋友之間也會送繡球,做繡球是舊州人的主要生活來源。

  過去一個姑娘要用十天半月才會縫製一個繡球,古老的形式被舊州人傳承下來,內容沒變,形式上卻有了很大變化,今天,姑娘們只用一天就可以做一個繡球,繡球也從這小山村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採訪:廣西科學院研究員 潘其旭

  ”繡球已經由廣義來講,它含有吉祥如意,已經從特定的男女交情當中,現在演化成為一種吉祥物,送給貴客,做個紀念,所以現在你們到我們壯族地區來,很多都要贈送繡球給貴賓。”

  一支繡球記錄了壯鄉千百年曆史,引出了無數詩畫般美好的傳説,千百年後的今天,繡球仍然被壯鄉人完整的傳承下來,作為一種吉祥、一種祝福,送給每一位走進南寧的朋友。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