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記者見證新三峽—關注文物、生態保護 


  兩岸記者三峽聯合採訪團,在整個三峽庫區進行了為期8天的聯合採訪活動,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們不但見證了三峽大壩的氣勢宏偉,也將目光關注到了三峽建設中的文物和生態保護問題,那麼,三峽建設過程中是如何保護文物和生態環境的呢?兩岸的記者又有什麼樣的擔心和問題呢?

  “奇峰峻嶺、雄姿猶在,高峽平湖,喜添勝景”,隨著三峽大壩蓄水到135米,湖北宜昌三門坪至重慶豐都近400公里的水面上形成了一座巨大的三峽水庫,”高峽出平湖”已經初步的顯現。7月8日到7月13日,海峽兩岸記者三峽聯合採訪團領略了新三峽的壯美景觀,三峽庫區的文物和生態是如何得到保護的?是了兩岸記者共同關心的話題,三峽,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個峽谷組成。這裡兩岸高峰夾峙,水面灘礁棋佈,水流洶湧湍急。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旅遊的勝地,三峽兩岸擁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整個三峽庫區有1087處文物點列入了保護規劃,其中地下文物點723處,地面文物點共364處,國家為保護這些文物資源撥款10億元人民幣,立保在2009年三峽大壩建成以前完成全部的保護和搶救工作。

  國務院三峽辦的專家鄧一章給兩岸記者介紹了整個三峽庫區建設中的文物保護情況。

  鄧一章:這些我們都採取三種保護方式這三種方法一種是留取資料第二種是原地保護再就是搬遷保護。

  原地保護,就是將三峽地區那些不易搬遷的和不合適搬遷的文物在原地採用建設護岸大堤等方法進行保護,整個三峽地區有41項這樣一來的文物單位。資料保護,就是將長江地區已有的文物資源和尚未發掘的文物資源採集起來,建立博物館等基地,實施保護。搬遷保護則是將已有的文物資源所有的組成部分都編號,在其他地方將其組裝起來,恢復其原貌。

  石寶寨是三峽庫區文物原地保護的典範,7月10日傍晚,兩岸記者來到了這一旅遊勝地。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長江北岸。12層高的寨樓建在懸崖上,是長江沿岸最高的建築。在三峽工程沒有蓄水以前,石寶寨下還有石寶鎮老街等建築,三峽二期蓄水到135米時,老街已經被淹沒,石寶寨變成了一個孤島。等到蓄水水位達到175米時,樓門將被淹沒,當台灣的記者登上石寶寨的時候,他們看到了175米的標誌已經畫在山門口,他們關切的嚮導遊詢問起了石寶寨被淹沒以後的保護措施。

  石寶寨的保護措施是在離寨門三米遠的地方建一個護岸大堤,把石寶寨包圍起來,使它在漲水後不會受到江水和20年一遇的洪水破壞。石寶寨的保護只是整個三峽庫區文物保護的一個部分,順江而下,7月11日,兩岸記者又來到了奉節白帝城,在這裡記者們不但參觀了白帝城托孤堂,還從高處觀賞了夔門的壯美景觀。在白帝城的山頭遙望,夔門就展現在了兩岸記者面前,當導遊説到新版的人民幣10元背後就是夔門峽谷的時候,台灣的記者馬上從拿出了10元人民幣比對起來。

  隨記者團順江而下的三峽工程專家陶景良,向台灣記者講起了他每每經過夔門時的激動之情。

  國務院三峽辦專家 陶景良:我到三峽已經無數次了,但每一次經過夔門,不管每一天輪船在哪的時間,我都要看一看夔門,對夔門這個天下雄的氣勢,確實能夠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和凈化,我有這種感覺。有一次是半夜,漆黑漆黑,伸手不見不五指,我也要出來站在船頭上,雖然説我看不見夔門,但是我感覺到船進了夔門。

  夔門,也被稱為瞿塘關,位於瞿塘峽的西端入口處,是長江三峽的西起點,夔門岩壁上有歷代著名書法家留下的摩崖石刻,為了保護好這些石刻,文物工作者對其使用了切割平移的方法,就是將被淹沒的石刻從懸崖上切割下來,在距離原址500米左右的地方選擇了一處與原址環境風貌相似的岩壁上複製,所以當兩岸記者乘坐的船經過夔門的時候,我們仍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石刻。

  過了夔門,兩岸記者乘坐的船就進入了長江三峽,在觀賞三峽的秀美景色的同時,兩岸的記者還遊覽了位於長江三峽第一大支流大寧河下游的巫山小三峽。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著有“朝辭白帝彩雲間”,這一千古詩句使白帝城聞名遐邇。我現在所在就是白帝城,我身後是有著天下雄之稱的夔門。那麼目前長江的水位已經上升了四、五十米,夔門依然保有它雄、奇、險、美的景觀。那麼等到三峽水庫建成之後水位繼續上升40米那麼那個時候。夔門是否會保有這樣的景觀成了兩岸記者關注的話題。

  伴著導遊演唱的優美的三峽民歌,記者們進入了小三峽,巫山小三峽是由龍門峽、巴霧峽和滴翠峽組成的,全長50公里,峽中碧水奔流、猿聲陣陣、雲霧繚繞,是一條美妙動人的自然山水畫廊。這裡還保存著秘存千年的巴人懸棺、令人費解的確古棧道,古風猶存的大昌古鎮。構成了一副令人難忘的人文景觀。兩岸的記者在觀賞這美景的同時,仍十分關注三峽工程建設會給小三峽的景觀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隨船的導遊給兩岸的記者介紹起了小三峽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

  導遊:以前遊覽小三峽,那種激流淺灘的地方,客人都必須離船上岸,因為船逆水行舟過淺灘激流的地方,過不去。而現在三峽水位上漲之後,把激流淺灘,落差高的淺灘都給填平了。因此現在遊覽三峽,會更加地安全、更加地順暢、更加地節省時間。

  縴夫拉縴,是三峽蓄水以前,遊覽小三峽的一道景觀,三峽蓄水以後,以往的急流險灘現在都被淹沒,大量的新遊輪成為遊覽小三峽的交通工具,在新搬遷的秭歸縣城內,兩岸的記者看到了一塊從三峽地區搬來的縴夫石,縴夫石上那一道道被繩鎖磨出的深深的印痕,記錄了三峽地區那段險灘密布的歷史,也使人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三峽工程的建設給三峽旅遊帶來的新的生機。在遊覽完新小三峽以後,兩岸的記者又來到了三峽庫區一個新的旅遊景點—鳳凰山,鳳皇山原來是一坐普通的小山,但是三峽工程的建設賦予了它不尋常的生命。

  :導遊介紹搬遷過來的廟。

  江讀廟,是中國現存的惟一一座祭祀江神的廟宇,它原來坐落在秭歸縣城內,隨著三峽移民工程的推進,秭歸搬遷到了鳳凰山腳下,這座江讀廟和秭歸地區保存古代民居也被搬遷到了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遙遙相望。搬遷文物,是三峽庫區文物保護的又一種形式,那麼這個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呢?秭歸博物館的館長給兩岸記者介紹起了搬遷的情況。

  館長:我們鳳凰山集中搬遷秭歸的文物一共24處,其中有……這個在長江三峽工作量最大,歷史搬遷最多。這個搬遷包括在全國可能還是其他地方沒有,還是其中在我們折可能更多一次。

  記者:總投資達到多少?

  館長:總投資現在已經達到500多萬,已經500多萬。在全部搬遷結束大概6千多萬。

  看到這些文物被完好無損的搬遷和保存,兩岸的記者都非常的感嘆,但是更吸引兩岸記者目光的是保存在廟內的三個從三峽峭壁上取下的千古懸棺,這三個懸棺取自三峽中的兵書寶劍峽,兵書寶劍峽的名字也是由這三座懸棺而來的,因為古人在遊覽三峽的時候,從江面上仰望峭壁中的懸棺時,覺得很像是嵌在峭壁中的一本兵書,峽谷也因此得名“兵書”。直到近代,考古工作者才發現了這些“兵書”原來就是千古懸棺。

  館長介紹懸棺:是在我們祖國的境內,長江三峽一帶著名的,一個懸棺展,這個懸棺是是戰國時期,這個在6月1號,6月2號,因為135水位太高了,我們進行調查和觀察,進行把它發覺下來。這個價值用專家的話它的研究價值大於用的價值,因為在棺裏面出土的東西目前是我們國家沒有的東西。比如弓,戰國時期保留現在的弓、劍,能夠保留到現在,非常完好地保留下來,這個可能還是沒有,專家鑒定是非常有價值。

  文物工作者還在對這三個懸棺進行研究,雖然現在他們還不能回答兩岸記者關心的棺內人的性別和它到底有多大的文物價值等問題,但是看到這些在懸崖絕壁上安眠了前年的古人時,記者們都感受到了三峽那悠久的歷史和神秘的文化。

  在感嘆三峽文物保護工作的艱難和取得的進展的同時,兩岸的記者又關注到了長江中一個特殊的生物,中華鱘的保護。在湖北省宜昌市,兩岸的記者參觀了建設在這裡的中華鱘研究所。

  所長:介紹研究所在什麼時候成立的,目前保護了多少的中華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主要生活在長江裏,它是一種典型的海河迴遊性魚類,每年秋夏在大海裏邊長大的中華鱘逆長江而上3000多公里,開始其浪漫艱苦的戀愛和婚配過程,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它回遊到金沙江一帶産卵繁育後代。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設,阻隔了中華鱘的迴遊路線,為了更好的保護好中華鱘這一古老的生物,中華鱘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當台灣的記者參觀了中華鱘保護基地以後,他們跟記者講起了他們對長江生態保護的理解。

  中華鱘其實跟三峽是一樣的,是我們中國珍貴的資産.所以這次中華鱘,它在大壩建完以後,可以在壩前形成産卵區.目前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的確是一個讓人欣慰的事情。

  三峽工程舉世矚目,關注點可能有很多的不同但對於長江三峽歷史、長江文化的關注是共同的。台灣記者對我們説,所有的人都應該記住。保護三峽文物的人們,是他們伸出了雙手,一手連接過去,一手傳達未來(記者:李峰 陳曦 攝像:張宇)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