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地方知名人士在四川考察 


  大熊貓、九寨溝、都江堰、樂山大佛,這些名詞組合在一起,您一定會想到四川。對了,這些都是“天府之國”四川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它們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也是很多台灣同胞心馳神往的。在SARS疫情剛剛過去、兩岸之間一度中斷的交流交往開始逐步恢復的時候,6月29日到7月7日,來自台灣的地方知名人士參訪團在四川進行了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動。

  初夏的成都,氣候已經十分炎熱,而位於北郊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卻是綠樹成蔭、涼爽宜人。一大早,一陣陣夾雜著普通話和閩南話的歡聲笑語便打破了這裡的寧靜,50多位來自台灣台中縣和台南縣的地方知名人士及家屬,以及北京和上海的臺商代表們來到這裡,開始了他們在四川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動。

  看到台灣客人的興致很高,導遊小姐跟大家開起了玩笑。

  導遊:你們能不能猜到熊貓有兩個願望。

  台灣參訪團成員:一個吃。

  台灣參訪團成員:不知道。

  導遊:它第一個願望是希望照一張彩照。沒有睡好覺的人總是會有“熊貓眼”,所以它一心希望能夠睡一個好覺。

  台灣參訪團成員:它不睡好覺才好看,沒有這兩個東西才不好看。

  大熊貓被譽為中國的“國寶”,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目前僅分佈于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野外總數不足1000隻,而且其種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瀕危物種,1987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開始興建,目前已完成的兩期工程佔地37公頃,包括大熊貓繁育飼養區、科研大樓、實驗室、獸醫院等,基地的綠化面積達到了96%,集自然山野風光和優美人工景觀為一體,營造了一個適合大熊貓和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生態環境。

  基地在建立之初只有6隻野生大熊貓,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截止到2003年3月,這裡的科研人員利用人工繁殖技術,共繁育大熊貓50胎、77隻,成活的大熊貓有49隻,現在這裡有38隻,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人工繁殖種群。

  1994年和1999年,基地的6隻大熊貓作為友好使者,分赴日本和美國進行為期10年的展出,在當地受到了熱烈歡迎。但是迄今為止,台灣島內的大部分民眾還無緣見到這種可愛的動物,參訪團的成員對此也感到非常遺憾。

  台灣參訪團成員 張典宏:台北沒有,台灣目前還沒有,還沒有引進。

  台灣參訪團成員 陳歷健:實際上,據我所知,養一隻熊貓的成本比養一頭大象要便宜多了。我相信,如果熊貓今天在台北動物園或者是高雄壽山動物園展出的話,絕對深受一般民眾的喜愛。所以我常常想,馬英九也好、謝長廷也好,這兩位市長是不是能夠突破某些方面的禁忌,來跟成都,因為成都這個地方熊貓最多,談一談,是不是能夠把熊貓讓我們台灣(民眾)也能夠一飽眼福。

  告別了可愛的大熊貓,台灣參訪團來到正在發掘中的金沙遺址。這個遺址位於成都西郊,2001年2月被發現。據負責發掘整理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發掘的面積有2萬多平方米,已經整理出的珍貴文物達4000多件,包括金器、玉器、銅器、石器和陶器,還有總重量接近1噸的100多根象牙。

  發掘出的部分文物擺放在一間臨時展覽室裏。據專家介紹,由於這些文物的時代絕大部分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所以它們的發現,不僅確定了三星堆文明的延續方向,而且改寫了成都的歷史,將古蜀國在成都附近的活動從2500多年前的戰國推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博館員 王方:三星堆是商代晚期左右的一個遺址,這個金沙遺址的主體年代是在商代晚期到西周,它實際上對三星堆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從金沙來看,我們就找到了三星堆的發展趨勢,三星堆可能在最後消亡以後,它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成都平原。

  1992年在四川廣漢發現的三星堆遺址是四川地區迄今為止範圍最大、出土文物最為精美、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古國文化遺址,它所代表的三星堆文明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末周初,延續時間長達2000年,填補了中華文化演進序列中一些重要的文物缺環。2800年前三星堆文明消亡。

  據專家介紹,在金沙遺址裏,既可以看到與中原的夏文化有很深淵源的月形器物,也有與典型的三星堆文物極其相似的、屬於長江文明的青銅器,還有金沙特有的一些玉器和黃金飾品。這些文物的並存,充分説明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質。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博館員 王方:在金沙遺址裏,我們也發現有中原文化的因素,也有長江文明的因素,它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共同組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它雖然有很多東西跟中原的體系不一樣,但是它是跟中原一樣輝煌的一個文明。

  看到如此眾多的精美文物,台灣參訪團的成員們在震撼之餘,對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歷史感到由衷的自豪,對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的未來充滿信心。

  台灣參訪團成員 謝啟大:我會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是這樣多元的,是這樣子多樣性的。我相信今天兩岸在分隔了幾十年後,同樣也都可以看得出是同根同源,將來我相信也會匯集在一起,又再成為一個更壯大、更好的一個新的中國文化。

  來自台中縣、台南縣等地的台灣知名人士參訪團是在兩岸先後解除SARS疫情之後,較早從島內到四川進行交流活動的台灣團體。當他們從台灣出發的時候,台灣當局還沒有取消所謂的“大陸返臺隔離政策”。雖然返臺後可能被居家隔離10天,但他們還是選擇來大陸參觀訪問。

  台灣參訪團成員 段緯宇:有這個機會來為兩岸所有的臺商或者文化交流做一番貢獻,對我們來講我們認為是很重要的。

  台灣參訪團成員 詹敏豐:在SARS剛結束的時候,我們台中縣議會能夠組團來這裡參觀訪問,有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專程到成都來歡迎台灣參訪團的國臺辦交流局局長戴蕭峰先生説。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交流局局長 戴蕭峰:他們能來,真正反映了我們這種血濃于水的情懷,表達了兩岸同胞這種要求加快兩岸交流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一句老話講的“危難見真情,風雨故人來”。

  從成都出發,沿岷江逆流而上,台灣參訪團前往素有“童話世界”之稱的九寨溝。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從成都出發到九寨溝有兩條線路,台灣參訪團走的是東線,目前兩條線路都要10多個小時的車程。而到2003年下半年,將開通成都至九寨溝和綿陽至九寨溝兩條空中航線,到那時從成都到九寨溝只要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

  經過休整,台灣參訪團成員精神飽滿地進入九寨溝遊覽。九寨溝是嘉陵江的一條支流,因景區內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遊覽區面積有130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米到3100米。

  1992年,九寨溝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1997年被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2000年被評為中國大陸首批AAAA級景區。自1981年正式開放以來,這裡已接待遊客600多萬人次,目前每天的遊客接待量限制在1萬2千人以內。

  九寨溝集翠海、疊瀑、彩林、雪山和藏族民俗文化于一體,在近60公里長的溝谷兩側,100多個高山湖泊呈階梯狀分佈,當地人稱之為“海子”。這裡有珍珠灘、五彩池、火花海、樹正瀑布群,還有中國大陸境內跨度最大的諾日朗瀑布,其寬度達到300多米。

  徜徉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之中,台灣參訪團的成員們完全陶醉了,情不自禁地發出聲聲讚嘆。

  台灣參訪團成員:好美喲!

  台灣參訪團成員:美得讓人醉倒。

  台灣參訪團成員:是個“浪費”膠卷的好地方。

  台灣參訪團成員:非常漂亮,比瑞士的風景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灣參訪團成員:看到的水都很美,就是希望所有的來賓愛護大自然,不要把它污染了。

  台灣參訪團成員:真正是一個好的風景區,我回去的時候會把這方面推薦給我們台灣的朋友。

  身為阿美族的參訪團成員洪金福先生看到這裡的少數民族同胞安居樂業、生活美滿,感到非常高興。

  台灣參訪團成員 洪金福:看到有類似我們高山族的同胞,非常高興,沒想到我們祖國對少數民族這樣照顧,所以我非常驚訝。我們希望台灣能夠跟上,把像九寨溝的景點能同樣變成一個國際的景點。

  在近10天的時間裏,台灣參訪團遊覽了樂山大佛,欣賞了川劇藝術,品嘗了成都小吃,充分領略了“天府之國”的自然和人文風光。在這次文化之旅的最後一天,台灣參訪團來到了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的轉彎處,由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部分組成,分別對岷江水進行分、引、排三種處理。魚嘴把江水分為內、外兩江,平時六成江水分入內江,提供成都平原的航運和灌溉。洪水到來時,則將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以免除成都平原的洪澇之災。寶瓶口的作用是通過水道的突然變窄,抑制內江的水流量,使多餘的水轉向飛沙堰排出,同時,利用水流的旋轉,將泥沙從飛沙堰排走。經過這樣的處理,沙石的排除率可達到98%。

  都江堰是一項生態水利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不但沒有衰退成為歷史遺跡,其發揮的效益還在與日俱增,控灌的農田從秦漢時代的100多萬畝,增加到今天的1000多萬畝,同時還提供四川10多個城市的城市用水。

  面對滔滔江水,台灣參訪團的成員們感嘆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偉大,為祖先的智慧所深深折服。

  台灣參訪團成員 詹敏豐:來到大陸,看到這麼明媚的風光,尤其看到都江堰,這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古人、先賢智慧的結晶,看了也很感動,也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博大。

  台灣參訪團 團長 陳芳隆: 我希望回到台中縣以後,多多介紹我們四川省,有這麼好的世界十大奇景,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參觀、去傚法、去交流、去學習。

  難忘的文化交流之旅結束了,台灣參訪團的成員們各有不同的收穫,從來沒有來過大陸的開始改變他們對大陸的看法,多次來過大陸的則感嘆于大陸的快速發展,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那就是兩岸交流始終是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編導:汪朝暉 攝像:李軍)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