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透視民進黨執政三週年——台灣社會改革


  2003年6月19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紅:民進黨上臺之前,曾以堅持改革理念而贏得台灣社會的信任,民眾曾經被民進黨描繪的改革願景所吸引。那麼在上臺後的三年時間裏,民進黨當局都提出過哪些改革主張,又有多少得以實現呢?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了全國臺聯研究室楊毅周副主任和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毛仲偉副研究員。

  民進黨當局上臺之前,以“改革台灣社會”為訴求騙取民眾選票。然而,在“執政”三年的時間裏,卻看不到什麼成績,反而引來不少批評。在“司法改革”方面,進行“選擇性辦案”,以“查賄選”之名行打擊在野黨之實,大打“司法牌”,“掃黑”則是“越掃越黑”,黑社會公然向高官、“民意代表”甚至警察大發“英雄帖”。教育改革的內容無法解決師資與學科衝突問題,並因過分追求形式革新,而沒有配套措施,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從而引發10萬教師走上街頭抗議示威。在“政治改革”方面,陳水扁雖鼓吹提升行政效率,但“八掌溪事件”早讓島內百姓喪失信心,唐飛下臺又使其“全民政府”的偽裝完全蛻去。陳水扁提出“拼經濟”的結果卻是2001年的經濟出現了台灣5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失業率從民進黨上臺之前的近3%,一路升高到5.3%;股市指數從2000年初的近萬點跌至3000多點;普通百姓的荷包嚴重縮水。所有的一切顯示,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改革訴求只不過是個藉口,“拼台獨”“拼選舉”才是民進黨當局的主要目的。

  主持人:毛教授,我們在看完剛才的介紹以後了解到,民進黨提出所謂的改革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推進,那麼,您認為當初民進黨當局提出這些改革的主張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毛仲偉:民進黨一開始是推動台灣的社會運動,實際上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很系統的社會改造工程的想法,我記得1999年的時候,為了選舉,就提出了“2000政策綱領”,很明顯把它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的一些願景提了出來,這個就是做為政黨之間的區隔、競爭的一個基本手段,我要拿出我的政策來。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因為國民黨確實長期“執政”,實際上確實也積了很多社會上的民怨,很多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實際上國民黨也無法解決,因此才給民進黨提出改革這個口號能夠贏得民心,因為台灣老百姓確實也非常希望台灣社會能夠進行一個徹底地改革。所以,當民進黨提出很多這種很理想化的(目標),因為它在野,它沒有“執政”的時候,它不需要為這些能不能實現去負責,想如何去實現,而是説如何把這個口號做得漂亮,把這個理想怎樣能吸引人心,這是它當時還沒選上的主要考量。

  主持人:那麼據二位的觀察,這些改革措施成效到底怎麼樣。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民進黨實際上在上臺的三年內做了不少的事情,有些方面確實也取得一些成效,比如説它在婦女政策方面,提出了“兩性工作平等法”還有一些性侵害的“防治法”等等。這應該來説是對保護婦女的權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覺得這方面的改革它還是做了不少,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它配套措施不夠,宣傳不得力,推進的措施也是不足,所以使得受益的婦女比較少,知道的婦女也很少,所以這個是它問題所在。更大的一部分,很多東西反而是越改越失敗,像教育改革,實際上已經失敗,那麼不得不最近提出來説要“第二次進行教育改革”。勞工方面,原來剛開始説要給勞工兩周80個小時,後來上臺以後,資本家一抗議,它趕緊退回到88小時,後來反而是國民黨搞了一個84小時的“工時案”,通過了這個“工時案”,這反而暴露了民進黨上臺以後,“屁股決定腦袋”我的想法完全不一樣,所以這種改革反而是一種退步。

  主持人:從它所有的這些改革措施當中剛才楊教授你也提到了,比如説婦女改革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那像這樣成功的例子多不多呢?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這樣的例子其實不是太多的,更多我們還看到是一些失敗的例子,它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這個改革當中,試圖去把自己“台獨”的一些想法給貫徹進去,所以導致了它很多的改革呢,實際上是一種退步,而且再説也實行不下去,那麼教育改革是一方面,還有語言改革,提出了先是廢除“國語推廣法”,後來又提出什麼“國家語言平等法”,提出14種,這個作為“國家語言”簡直是非常的荒唐,這個是很不可思義的事情,增加學生的負擔,增加社會的混亂,所以這種改革其實完全是出於一種“台獨”的政治理念。

  主持人:那麼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原因影響改革措施推行不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有些改革措施對於民眾來説還是有利的,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毛仲偉:我覺得這裡面,剛才楊先生也講了,就是説它改革是方方面面的,很多方面,有的是因為“台獨”的意識形態,有的是因為改革的措施不配套,實際上有很多東西呢,我覺得民進黨它上臺一個主導的東西,就是它的意識形態挂帥,很多改革,實際上很重大的改革,都滲透了很多它的意識形態主導,而且是政治挂帥,因此這裡面就出現了很多雜亂無章,使歷史倒退,社會往下沉淪的東西,像教改雜亂無章,是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東西很多。教師怎麼教,如果這一個班14種語言都成為官方語言,我用哪種話去講,增加了社會成本,而且不是促進社會交流的一種方式。而是促進社會封閉的一種方式,而且自我膨脹。還有就是稅收的問題,實際上也是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的一個方面。比如軍工教免稅的問題,那麼相應的其它方面是不是社會公平,比如對於某些大財團的降稅,而且把這個凸顯出來,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因此很多都是主導性,充滿著急功近利的東西。剛才説了,選票需要,老人年金不顧社會成本,許諾的時候,我給你加一千元,國民黨提出3000元,我4000元、5000元攀比。社會承擔得了承擔不了,很顯然,包括它的“全民健保”出現了問題,就有本身原來就有問題,同時又有現在執行不下去的問題。於是政策很粗糙,也不管是整個過程中的損耗,還是説當時定的標準太低,反正健保增加,雖然增加不多,但是顯示這個政府政策施政的時候,社會改革中,除了充斥著意識形態在裏面,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政策不週嚴,政策不配套,政策不到位。

  主持人:那麼現在看來,推行的這種的改革措施,大多數都是不成功的,那麼這種不成功的改革,對台灣社會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傷害,那麼據二位分析,它會造成哪些影響?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這三年來,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各種亂象其實已經反映了這一點。第一個,台灣現在變成了一種憂鬱型的社會,痛苦指數上升,當然這跟失業率非常有關係。人們對前途、前景確實看不到希望,這個我覺得是社會改革的一個很失敗的後果。第二個,由於它在很多改革當中貫徹了“台獨”的意識形態,那麼“台獨”意識形態幹嘛呢,就在整個台灣文化當中“去中國化”,台灣文化本來核心就是中國,結果你“去中國化”變成了台灣文化“空心化”,這個“空心化”造成了一種後果就是,台灣的很多文化,變成近乎死亡了。第三個我覺得説,造成了很多階級的對立,族群的對立,兩岸的對立,各方面的矛盾反而尖銳化了,這使得造成社會的不安,這是它很重要的不利的後果。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毛仲偉:還有一點就是説,可以凸顯一下,這種社會成本實際上體現在島內的人格分裂上,比如剛才講的“去中國化”問題,在文化上脫中國“去中國化”造成人為地對立,兩岸之間造成這種敵對意識,比如我看前不久,所謂它“衛生署”這個防SARS廣告,説“SARS和匪諜都來自中國,而且在台灣,匪諜比SARS還要多”。就這種意識,這麼一個防疫廣告它都攙進了尖銳對立的矛盾挑撥性的政治性語匯,可見在民眾中造成這種深刻影響,我覺得這種東西在整個社會改革進程中,所謂的民進黨社會改革進程中它滲透在各個方面,所謂的“護照”加上這麼一個字,“新聞局”的那個圖標改一下,偷梁換柱。這些措施到是落實了不少。但是它給人一種認同的空虛,因為你的根實際上在祖國大陸,你的文化是依承關係,是血脈關係,臍帶關係,那麼現在都變成沒有了,你到底是什麼?所自何來,搞不清楚,在認同上造成這種危機。你可以滿嘴跑舌頭,許出了很多牛肉,端出了很多美好的社會改革,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痛苦指數增加,老百姓對什麼都不信任,政治熱度降溫,這個社會改革確實三年來,除了空轉之外,就是一些倒退的東西比較多一點。

  主持人:可以説之所以改革,就是因為現有的制度可能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了,但是台灣當局的這種改革好像是適得其反,聽了二位的介紹,那麼如果從台灣人民的利益要求出發,從台灣社會的要求出發,二位認為這個改革應該怎麼來推行才更合理呢?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毛仲偉:我想實際上,一個是出於公心吧,一個是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出發呢,我始終強調台灣社會改革中除了一些很技術面的東西之外,很多都是跟社會意識形態有關的。出於公心是什麼呢?民進黨走上臺之後,你的“台獨”意識形態,你的“台獨”路線能否走得通,你要從實際出發,應該説現實證明,這個“台獨”是走不通的,走不通的路你死要走,這肯定是錯誤的,很多東西,你看什麼“準官方語言”啊,這個那個的都是這樣,“脫中國化”,你跟中國沒有關係什麼的,那麼這是造成社會很大成本,而且政策導向上的一個大問題,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利益取向的問題,就是説我這個政策不是為我一己、一黨的利益,而是憑空而論而是一種良性的政策競爭,而且它要是可行的,不是説太美好的遠景,天邊的彩虹跟眼前的玫瑰的關係,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説不是急功近利的去制定政策,選擇最好的最切實可行的政策。再有一個就是説,它確實是人才缺乏一點吧,還有就是整個政策配套,政策設計的問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為了凸顯可以落實的,可以實行的,包括婦女政策,有很多東西是很好端出來,但是呢,宣導不夠,執行很難,這些東西也不適宜社會改革,因此我覺得社會改革它是一個承載著很多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的東西,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我覺得説社會改革,最關鍵的是第一要能給整個老百姓提出一個宏偉的願景,長遠的一個看到希望的地方,未來是什麼樣。第二個要腳踏實地,你的措施是什麼。我覺得在這兩方面,民進黨做得都不夠,從社會改革的失敗呢,其實非常要吸取這種教訓,一定要確確實實從台灣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發,要實實在在考慮台灣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不是考慮自己的選票,考慮到自己的意識形態,我覺得這個才是真正負責的改革,也是使改革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主持人:上臺以來,民進黨提出了許多美麗的改革口號,但大多數卻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效,久而久之,沒有實效的“口號式改革”讓許多民眾失望,民進黨勾勒的改革願景成為畫餅,敢於改革的形象也漸趨失落,這也必將是民進黨當局逐步失去民意支持的重要方面。(編導:王海濤)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