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書畫藝術連兩岸


  2003年6月17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書畫交流是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越來越多的大陸書畫家到台灣去交流,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書畫家到大陸來辦展。那麼近年來,兩岸書畫界的交流態勢是怎樣的?未來又存在著怎樣的合作空間呢,就這一話題,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他們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飆先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郭怡孮。

  兩岸的書畫交流最早可以上溯到唐朝,1949年因政治原因導致兩岸同胞暫時分離,也切斷了兩岸的書畫交流。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兩岸同胞往來的密切,兩岸的書畫交流也日益熱絡,以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為代表的民間機構與台灣的同行進行了大量作品和人員往來。除了一年一屆的“兩岸書法名家邀請展”這樣的定期活動外,還有大量不定期的團體作品交流展和個人作品展覽,目前兩岸的書畫界還在推動辦學、開研討會等更深入的交流活動。

  主持人:那麼有沒有具體計算過,就是累計下來,我們有多少大陸的書法家去過台灣,台灣有多少書法家來過大陸呢?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恐怕應該在三位數到四位數吧,你想一年總有那麼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來來往往,還有很多不是中國書協組織的,或者不是台灣的那些協會組織的,各種書法團書法家都去,據我所知,渠道非常多,剛剛宋慶齡基金會就帶了若干書法家,書法家的來往應該説是非常非常多的。無論是我去,還是他們來,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搞過活動,在“國父紀念館”搞過活動,在孔廟搞過活動,這都是咱們比較著名的地方,也是比較神聖的地方。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咱們中國美術館,就有全國的油畫作品展到台灣去展覽,引起很大的轟動,“第九屆全國美展”的優秀作品也拿到台北去展覽;像我們最近在“揚州八家”的研討會,台灣很多專家都來了,研究“揚州八家”;去年我們上海博物館搞的那個國寶級的繪畫展,把幾個大博物館,(包括)故宮裏面的都調去了,台灣大批的畫家來,而且不但來,學校的老師帶著學生來上課,這個情況是很感人的。

  主持人:在您的記憶當中,我們啟動兩岸國畫界的交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我記得早在八十年代初,許多台灣的畫家到大陸來舉辦畫展,當時我們看到了台灣繪畫的一些現狀,特別是當時劉國松先生的畫展,比較現代的一種氣勢,給大家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但是當時在那個情況下,我們的畫家到不了台灣去,我們的畫展到不了台灣,這是很遺憾的,我記得我的畫展是比較早的,就是咱們的中華書局和台灣的中華書局聯手舉辦的,在台北舉辦的我的畫展,那是1990年的畫展我是第一個,那時候邀請我去,但是台灣沒有批准,當時就很遺憾,主辦方就感覺非常遺憾,郭先生沒有親自來參加開幕式。

  主持人:您本人沒有去參加這個畫展。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我沒有親自參加開幕式,所以我只好有一個講話,有一個錄音,有一個錄像帶,在開幕式上播的,那是那個時候的,但是很快這個局面就比較打開了。

  主持人:沒能去台灣您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情?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我也很遺憾,我很想去看一看寶島的風光,我還真想去畫一些寶島的風光。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人雖然沒去,但是思想去了。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當時展覽應該説還是比較有影響的。

  主持人:台灣的這些觀眾怎麼評價您?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台灣的那個《中央日報》的海外版都是大面積的,大標題是“民族藝術的一抹新霞”,這就是當代中國的墨和色,這個評價還是蠻高的。

  主持人:後來有沒有機會親自到台灣去?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去過了。

  主持人:什麼時候?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那是四年前吧。後來這個展覽會就很多了,台灣方面也在慢慢地互動,大陸方面的很多畫家也到台灣去辦畫展,包括徐悲鴻先生的展覽,李可染先生的展覽,還有許多老先生的展覽,有劉海粟先生的展覽,潘天壽先生的展覽,都在台北舉辦過,而且是非常隆重地舉辦,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主持人:1999年您去台灣的時候,您是去做什麼?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1999年我是去參加那個“和平統一委員會”的一個書畫家代表團,當時劉炳森先生是團長,我是副團長,那個時候局面就很,大家交流就很融洽,非常融洽,我們帶著展覽去,台灣的畫家也經常跟我們座談、聯歡,甚至有很多學生跟著我們,從台北到高雄,然後去聽我們講課,這個交流就很熱鬧了。台灣的很多重要畫家也都(跟我們)互相交流、互相座談。

  主持人:張先生,據您的了解,兩岸的書法界在新時期開展交流。這個起源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1949年以前,台灣的書法的現狀和現在是大不一樣的,那麼在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的時候,當時從故宮裏面運了大量的東西走,這樣奠定了現在在寶島上的那些歷史,古代留下來的帖,和咱們一些傳統的東西在那兒很多。那麼從那兒以後,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兩岸的書法交流應該説是很少的。真正兩岸開始交流,從我們中國書法家協會這兒來説,大概是九十年代中期,我們中國書法家協會現在的主席,當時是代主席沈鵬先生和我們的一個副秘書長張虎先生訪問台灣開始,正式揭開了中國書協和台灣書法界的一些交往,這個交往應該説是歷史性的,拉開了兩岸正式交往的序幕。

  主持人:我們知道書畫一家。這個中國畫在台灣的狀況是怎麼樣的呢?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1948年,1949年這個時期,這個時期大陸有幾位畫家到台灣去,而且是地位很高的,很有成就的畫家,你像溥心畬先生,黃君璧先生,後來張大千先生又巴西、從美國回到台灣,“渡海三家”,所以很快這三個人就成為一個主流派,影響了台灣一代美術人的發展。

  2001年10月24日首次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聯合展出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繪畫作品。此次展出的79幅真跡中有許多大千先生在海外和台灣的力作,從未在祖國大陸展出過。張大千,祖籍四川內江,1948年移居台北,張大千先生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的畫早年取法明清的文人水墨,中年時遠赴敦煌考古,習得唐宋精細的畫風。他的後半生中有二十多年僑居歐美,使他在晚年開創了一種極具現代感的潑墨潑彩畫風,以《墨荷通屏》為代表作,是中國畫革新的大家,被譽為中國繪畫史上“五百年來第一人”。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台灣地區來説,比較明顯的一個傳統派和現代水墨,但是現代水墨,我感覺比大陸走得早一點,他們做了一些嘗試,做了一些很有意義的嘗試。

  主持人:從書法界這個角度來講,張先生有沒有做這樣比較,就是説從這種風格流派,從書法本身的特點來説,大陸和台灣在書法界的作品當中有什麼樣的一些區別?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我們不但是做過這種比較,還做過這種研討,台灣的書法應該説,對傳統的研究和繼承下的功夫更多一點,那麼咱們中國古代有名的書法家,各種流派在台灣,幾乎每一個有點名的書法家,在那兒都有人寫他們的字,都有人在繼承,就是説台灣一直繼承下來,中間沒有一個斷裂的過程,咱們大陸的書法,在有一段時間有點斷裂的那麼一個過程。

  主持人:由於歷史的原因。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那麼我們大陸的書法家在發展這上面、在創新這方面,可能要比台灣的書法同行做得要好一點。

  主持人:張先生,您怎麼來看,大陸的書法作品與台灣書法作品的傳承與發展的關係。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這個非常簡單,大陸和台灣的書法就是一個共同的傳承,咱們寫的中國漢字都是一樣的,繼承的藝術傳統也是一樣的,宗法第一個就是取法,你繼承了什麼,你寫的誰,那麼現在有的同志説,我寫王羲之,有的説我寫米芾,有的寫趙孟頫,你無論是寫誰下來的,都是從中國歷史上一脈相承下來的,他寫了一個“遠上寒山石徑斜”,他也寫了一個,倆人寫的一看,寫得還基本上還一樣,傳承也一樣,傳統一樣,最後風格也一樣,就感覺到一種內心的這種交流,根本不用説什麼,就是那種交流。無論是台灣的、是大陸的,那麼現在包括韓國的、新加坡的、馬來西亞的,凡是寫到中國書法的,都只有一個傳承,就是咱們老祖宗對中國書法這個傳承,這沒有任何問題,同根、同源、同發展、同進步。

  主持人:書畫是一種紐帶,它可以跨越時空、跨越年齡。那麼郭先生,我想問這樣的問題,您在和台灣同行交流的過程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中國畫藝術委員會 主任 郭怡孮:江兆申先生,台灣的畫家,非常有名的畫家,就是到我們大陸來講學,就是在我們大陸的美術院校講學的時候,突然在講臺上病發了,就過去的,講得非常激動,講我們的民族藝術,在這個時候,那是帶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感情來談的;去年我辦了一個花鳥畫創作高研班,這是大陸首次辦的這樣一個創作高研班,台灣有一個中青代的比較知名的畫家,叫白豐中,在台灣已經有一定的名氣了,他就來學習,因為十 年前他到大陸來,感覺他必須把大陸的這些東西很好地去學習消化,所以十年以後他又來了,又來以後,在這個班裏面非常認真地搞創作,他就談到,他思考得很深的,我們到了2008年,當世界的目光都關注到北京的時候,我們中國的繪畫應該不管是大陸的,還是台灣的,我們中國的繪畫拿什麼向世界來展現,這種思考還是很深入的。

  主持人:相對這種國畫界對於發展與創新的思考,那麼書法界對於兩岸的優勢互補有什麼樣的一些思考?

  中國書法家協會 副主席 張飆:書法怎麼發展,這是台灣和大陸大家遇到的共同問題,你剛才問的這個優勢互補的問題,確實各有各的優勢,你比如説,我們跟台灣的交往裏面,普遍地感覺到一個,台灣的書法家年齡比較大,這一層人將來隨著自然規律,將來不在了以後,下面的那個佼佼者,能夠繼承、能夠發展的人不太多。大陸這兒意識到這個問題,意識得比較早,而且從目前來看,我們辦的大展也好,“蘭亭獎”也好,“國展”也好,年輕人冒頭的非常多,而且刻苦學習、刻苦鑽研、繼承傳統、爭求發展的,三、四十歲的人冒出來相當一批,後繼有人的問題我們不太發愁,就是怎麼樣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把傳統的東西再進一步加強,這個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事情。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主任 郭怡孮:我們怎麼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怎麼去發展我們的傳統現在也引起了兩岸的重視。

  主持人:兩岸同心,書畫傳情,中華傳統書畫藝術的交流把兩岸同胞的心拉得更近了,兩岸書畫界人士用他們的筆墨表達了各自對書畫藝術的理解,使優秀的中華書畫藝術能夠生生不息,發揚光大。(編導:柴玉潞)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