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閩南文化節在泉州舉行


  2003年2月20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紅:元宵節期間,由全國僑聯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民係(閩南)文化節暨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在著名的僑鄉泉州舉行。文化節期間,不僅有各種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而且還舉辦了“閩南文化論壇”和“泉州百個家族移民台灣族譜展”等多項活動。

  2月14日晚上,古老的泉州城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來自海內外的一千多位嘉賓參加了中國民係(閩南)文化節暨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的開幕式,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出席並宣佈文化節開幕。

  國務院副總理 錢其琛:中國閩南文化節暨第二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開幕。

  開幕式後舉行了以“閩南風、‘海絲情’”為主題的大型民俗踩街活動。由4000多人組成的踩街隊伍,伴隨著鏗鏘的威風鑼鼓聲,在不時綻放的高空焰火的照耀下,向人們走來。

  以突出閩南特色和“海上絲綢之路”內涵為主線的踩街隊伍綿延上千米,如濃墨重彩繪就的民俗畫卷。“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的惠安女,象徵美好生活紅紅火火的火鼎公、火鼎婆向海內外嘉賓展現出了古城民俗精華,展示絢麗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藝術風采。人們無不為泉州這座千年古城的今日風流而陶醉。來自台灣的江進木先生告訴我們。

  台灣金沙山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江進木:泉州這裡給我的感覺是個古城,所以這裡所表達的,人民百姓所表達出來的很洋溢,我覺得很有過節的氣氛,這些文化淵源都差不多。我覺得台灣這些(習俗)如果要追溯的話,也好像在泉州這方面。

  在雄渾的節奏中,舞龍、舞獅、拍胸舞、迎番貨等30多個民間藝術節目,與現代氣息濃厚的彩車裝飾相結合,讓這充滿地方特色的踩街活動,洋溢著異域風情,把泉州這座“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那種兼容並蓄,各種文化碰撞融合的盛大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泉州民俗學會秘書長陳健鷹先生告訴我們,踩街活動是閩南民間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泉州市民俗學會 秘書長 陳健鷹:歷史上我們這邊經常把對祖先的崇拜,對神的崇拜看得很重要,節慶的時候透過廟宇的一些組織,所以做一些裝神,迎神賽會的活動,過節的話,各個不同的社區,大家一起共同參與一些活動,把神抬轎抬出來,然後前呼後擁地,都有一些表演的陣頭出現,所以這個跟過去歷史上的迎神賽會是有直接關係的,只是現在的話,神沒有出現了,大部分都是過去表演的團體,這些演藝的隊伍出現了,所以整個閩南社會元宵節的話,就像是一個我們中國的狂歡節一樣的。

  泉州地處福建東南部,歷史上一直是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南宋時期泉州就已經與海外58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往來,締造出了歷史上的“東方第一大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而泉州與台灣更是一衣帶水,兩地人民血緣相親、語言相通、信仰相似、習俗相近。所以閩南地區與台灣在很多習俗上幾乎完全一樣。來自香港的施祥鵬先生剛剛從台灣回來,他告訴我們。

  恒興基立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會主席 施祥鵬:它(台灣)的習俗跟我們可以説是完全一樣,沒有什麼,一些風俗習慣,特別是一些民情民俗,好像我們過八月十五中秋,還有春節,可以説是完全一樣的,他們的元宵佳節燈會,舉行的規模也是很大。

  文化節期間正逢傳統的元宵佳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始於漢成于隋,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如今人們依然保存著吃湯圓、猜燈謎、鬧花燈等民間習俗。在泉州的文廟燈會上記者看到,上千盞紅燈籠將文廟廣場裝飾一新,在寒冷的夜裏將點點暖意傳到觀燈人的心裏。有不少市民在燈謎前冥思苦想,猜中了就興高采烈地去領取一份獎品,猜不中,也高高興興地笑一笑,圖的就是那份參與的樂趣。文廟內的花燈更是流光溢彩。一踏進大門,迎面象徵吉祥如意的“三羊開泰”燈,就吸引了不少民眾駐足觀賞。水塘裏漂浮的盞盞荷花燈,長廊上懸挂的精美宮燈更是引人注目,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造型、吸引了不少觀燈者紛紛在燈前留影。

  泉州市民:每年晚上都會過來看一下,這邊挺熱鬧的。

  泉州市民:元宵節都是有這種點花燈,然後每家小孩都是提著燈出來玩。

  泉州市民:泉州人有這麼一個習慣,元宵節帶家裏的人都來逛一逛、遊一遊。

  當地的民眾告訴我們,現在人們賞花燈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民間習俗,而成為一種藝術享受,因為閩南地區的花燈無論從造型還是工藝上都有它獨到之處。泉州文化局的朱星火先生向我們介紹説。

  泉州文化局社文科 科長 朱星火:這一種叫彩扎燈,彩扎工藝,它這個基本上的骨架是用竹篾編的,那麼現在有的也用鐵絲編的,上面再蒙上綢布,有的是蒙上紙,然後寫上字,畫上畫,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有這種花燈,那麼再有一種傳統工藝呢,就是刻紙燈,像這盞就算刻紙燈了,它就是用紙板,然後放在坫板上,用刀把它刻出來,你看,那每一個圖案,上面寫一個福字,那裏面都是用針尖把它刺穿,所以這種都是極其費工的。

  精湛的製作工藝,極具地方特色的造型,讓泉州花燈名揚海內外。應台灣同胞的邀請,泉州花燈先後四次去台灣舉辦展覽,並受到了台灣民眾的歡迎。

  泉州文化局社文科 科長 朱星火:一次燈展是吸引了將近三十萬的觀眾,可以説從春節到正月十五,天天人流不斷,有的人特意從台北跟基隆趕到鹿港來看花燈。

  這是在台灣過元宵節時的情景,無論在台北還是台中、高雄,民間鬧花燈的活動都十分熱鬧。家人一起吃一碗象徵幸福團圓的湯圓,然後一起出門看花燈,到寺廟裏祭拜神靈,而活潑的年輕人則把自己也打扮成了花燈的一部分。

  台灣民眾:大家身體健康,元宵節快樂。

  台灣同胞告訴我們,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保留至今是因為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下令讓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聽説後,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並讓人們在那一天,每戶人家都要張燈結綵、燃放煙火。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人們就這樣躲過了災難,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挂燈籠,施放煙火。因此鬧花燈的習俗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台灣中華美食交流協會 理事長 施性賢:在家裏有帶孫子到外邊去逛一逛,看看花燈,有時候開車出去,去中南部去逛一逛。

  放天燈是台北縣的平溪一帶的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據民間傳説,這是因為天燈的外型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相似,因而得名。還有種説法是天燈就是諸葛亮發明用來作通信用的。據説天燈放的越高,一年的好運氣也就會越多。

  文化節期間還舉行了泉州百個家族移居台灣族譜展,族譜展共收集原泉州府各縣四十二個族姓一百個家族族譜,共有一千多冊。雖然展出的只是泉州家族譜牒的一小部分,但族譜中有關移民台灣的記錄卻已經相當豐富和翔實,從中人們可以了解到泉州人的祖先,早年是如何渡海到台灣的,泉州人在台灣的拓墾與商業活動、泉州人對台灣文化教育與藝術傳播的貢獻以及永難割捨的族親關係與鄉土情結。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王連茂館長向我們介紹説。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館長 王連茂:明清時期,泉州人遷移台灣的多,每一個家族都有,他們雖然是離開了,但是他一直是家族的成員,每一次家族的修譜,他的名字都要記錄下來。

  據了解,泉州先民遷居台灣由來已久,特別是明清時期,大陸人民向台灣的幾次移民高潮中泉州人的人數最多,他們的後人主要分佈于台灣西部沿海地區。據1926年台灣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漢人83%的祖籍在福建,其中泉州籍的居民所佔比例最大,達到44、8%。泉州海交館的葉恩典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其中的部分族譜。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學術部 副主任 葉恩典:鑒湖張姓第二十四代的張士箱,他在大陸考試的時候沒有錄取,然後他就東渡到台灣,在那邊取得功名以後,就分配到漳州當司訓,就是搞教育的,後來他的兒子,也到台灣去參加科考,他的孫子也去參加科考,後來的這些子孫現在基本上都住在台北的新莊和樹林這一代,他們家族不想把他們的族人跟大陸分開,所以他們在財産分配上,都是把泉臺兩地的産業進行分配,你有産業在大陸,就要有一些人在大陸來管理,那有一些産業在台灣,你台灣也一些人在管理,那這樣就永遠不會斷。

  記者:這個家族有回來過,尋找過自己的族譜嗎?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學術部 副主任 葉恩典:有啊,找到了,在晉江湖中,找到以後,他就每年都帶一些台灣的族人到大陸來。

  來自台灣的蔡金星先生知道自己的家族是從石獅遷居台灣的,可是在遷到石獅以前的族譜卻沒有找到。

  台灣鹿港城隍廟 主委 蔡金星:我們的祖先是二百年前到台灣的,一百年前中斷,中斷的原因可能是日本已經佔領台灣的時候就斷掉了。

  蔡先生一直在努力地尋找著自己家譜的最早記錄。雖然這次仍然沒有找到,但他説,他會繼續地尋找下去,他認為搞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因為這樣可以讓台灣人找到自己的根。

  台灣鹿港城隍廟 主委 蔡金星:這樣很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絕對很高興。

  在族譜展的現場,記者還見到了這樣的一幕,金門縣的許金龍先生,特意攜帶金門縣許氏6本族譜和VCD族譜五片共九十四部到泉州海交館參加族譜展,並將所帶族譜贈予該館。為此,泉州海交館特別增設了一個金門族譜展區。許先生告訴我們,這套族譜從蒐集資料到完成,一共用了25年的時間,它詳細地記錄了許氏家族的情況。

  金門愛心基金會 理事長 許金龍:從我的遠祖,從河南開封府一直到我的祖先到了福建,由福建的泉州再到同安的石圭,有一個村,再遷到金門,整個就這樣一個延續是如此來的,再有金門傳到台灣以至海內外。

  談到贈送族譜參展的原困,許先生説。

  金門愛心基金會 理事長 許金龍:正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也是符合了兩地促進民族情、同胞愛,就是透過這樣一個史料,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

  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鮮明的文化特性越來越受到中外學者的關注。閩南文化節期間還特意舉行了閩南文化論壇,來自祖國大陸各地和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論壇,論壇共收到論文四十四篇,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做了主題發言,他們以“閩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對閩南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閩南文化與兩岸關係;閩南文化與周邊文化的關係;閩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與交流。

  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 常務副會長 郭俊次:主辦單位在元宵節,在閩南地區的泉州,舉辦這個閩南文化論壇,我是覺得非常有意義,在這個階段上,在這個時代上,有它特別的高度意義。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主席 林兆樞:我認為,這次的話動是成功的,這個文化節能得到了海內外、兩岸同胞積極參與,這就是成功的第一方面。第二個成功方面,就在於利用了我們傳統佳節,元宵節這個時機開展這個活動,讓閩南文化有個比較充分展示。第三個,我覺得海外僑胞、台灣同胞,在閩南文化節期間,看到了自己的祖籍地,現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這種祥和的氣息。

  主持人 :中國閩南文化節暨第二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圓滿地落下了帷幕。但是那歷史悠久的南音、高甲戲等地方藝術的風采韻致,那萬人空巷的踩街盛會,精雕細琢的花燈展覽,卻都還在牽動著海內外遊子的情思,因為天下閩南原本就是一家人。(編導:王海濤)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