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訪台灣知名人士余光中


  2003年2月19日星期三播出

  主持人 李峰:在上一期節目當中,我們專訪了台灣知名人士趙少康先生,那麼為了便於在島內採訪,我們繼續邀請已經在上海定居,並且在台灣東森電視臺做過主持人的童中白女士參與對台灣知名人士的專訪,今天播出的是童女士在高雄市對余光中先生的專訪。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了鄉愁是一張薄薄的船票,我在這頭,妻子在那頭,再後來,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到如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鄉愁》傳遍海峽兩岸似乎成了余光中的代名詞。在上個世紀70年代,由一位台灣的年輕作曲家楊弦譜成了民歌。祖籍福建的余光中,1928年9月9日生於南京,成長時期碰上戰亂,求學的過程非常曲折。早在20歲時,他初試啼聲,在南京、廈門發表過七、八首詩,立志要當作家。21歲,他隨母親從香港到台灣,兩年後自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從此展開了50多年的文學生涯。期間,他三次赴美,在香港住了11年,1985年後,定居在台灣高雄西子灣。余光中所創作的新詩就有上千首,各種出版品將近50本。從親情、愛情、友情到對社會、國家和時代的情感,余光中的作品展現了優美、細膩而生動的文學生命力。

  童中白:在過去所有您的作品當中,我想《鄉愁》應該説是最膾炙人口,而且是説被最多的讀者所能夠接受、了解、吸收的一首新詩,談一談您對《鄉愁》這首詩特殊的感情,在您的所有詩作當中您最喜歡的是哪一首?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 《鄉愁》它在我作品中是一首小品,是在1971年寫,那個時候還看不出兩岸有交流的可能。而我已經離開大陸有21年了,所以在那樣心情之下,是感覺到有一點悲苦,當時花20分鐘就寫好了,沒想到這麼一首小品會傳得這麼普遍,我當然覺得安慰,就是説我人還沒有回去,詩已經先回去了,詩好像是我的名片,給我們的同胞看看,不過因為它流傳得太普遍,我想恐怕也阻礙了一些人看我別的作品。就好像《鄉愁》是您的代名詞,代表作了,其實我寫了很多也跟《鄉愁》不一樣的作品。

  童中白:所以要比較起來的話,如果讓您選擇一首您覺得自己最喜歡的詩作您會選擇哪一首?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很難選,因為有的是大作品,《鄉愁》是小作品,有的是國家、民族的大感情,有的是私人私自的一種情緒,我覺得很難選,因為我有四個女兒,也不能夠問我最喜歡哪個女兒。

  童中白:手心手背都是你喜歡的,不過就不同時期的作品,它的源起的靈感來説,有沒有哪些特殊形態的詩作對你來講是最具有深刻的意義的?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比較深刻的當然是讀者比較少一點,因為它牽扯到背景比較多,不過也對不同的讀者引起不同反響,比如我寫一首詩叫做《尋李白》,余秋雨就説寫得很好,他在他的文化課裏面引用了一段,這是寫李白的,“酒肉愁腸,氣氛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笑成劍氣,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個當然關係中國歷史文化這樣的事他們能夠接受。

  童中白:現在來看,您過去的50年這段寫作過程,如果自己來分段或者來看您個人文學創作上面不同方向來説,您個人會最喜歡哪個時期的作品?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小時候一直到去美國讀書以前是一個階段,那時候可能還是在摸索學習的階段,受前人影響,多少有一點模倣,比較放不開,但是去美國眼界打開,到一個全然不同的社會,跟大自然的背景。從那個時候起,變就越來越快,越來越多,所以換一個地區是很有關係的,到美國截然不同的背景,然後去香港也是一個不同的,後來有機會多到歐洲各國去,能夠觀察到西洋文化的舊大陸,也提供很多題材,不過住在台灣的平常歲月,也有很多感觸,也還是提供不少。

  童中白:所以您説在不同的地點,或者在不同地區,或者不同文化生活的環境,會對您産生不同的影響,我看過在您的一篇文章裏面,您曾經説到,“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而歐洲是外遇”,您為什麼會用這樣形容來説明,過去您在不同地區或者地點,對於您直接親身的感受?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就像我《鄉愁》那首詩,小時候鄉愁是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然後説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再回到母親跟我,再回到大陸,就是取代母親,所以都用女性形象,假如是一個女詩人來寫,尤其是寫父親或者丈夫,另外一個角度,所以對一個男人裏講,很容易想到女性形象。那麼大陸天生就是母親,生在大陸,台灣因為這麼多年,我的一生的努力都是在台灣,所以這是後天的結合,不過也是非常重要,香港那十年我覺得過得蠻好的,寫作也很有收穫,至於歐洲當然對中國文化來説是一種“外遇”,這個“外遇”當然你不會住在歐洲,一直待在歐洲,你還是回到母親、妻子身邊來。

  童中白:所以你剛講的四個地方,你用四種不同女人的腳色來比喻,您覺得這四個角色對於您的一生所産生的影響在哪?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大陸提供我最深的記憶,這個記憶把大陸跟母親柔和在一起,是一切記憶的源頭,台灣是一生努力所寄託、所奉獻的一個地方。

  南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的教室裏,外文研究所的同學正聚精會神上著課,在這堂“浪漫時期的詩歌”課堂上,余光中教授為學生們比較歐洲古典派和浪漫派的藝術表現。1956年起,余光中在台灣的臺大、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和高雄中山大學任教,教學生涯至今已有46年。雖然現在他已退休,但是余光中每星期仍然講課6個小時,中山大學還特別永久保留了他的研究室,以禮遇這位“鎮校之寶”。在研究室裏的書架上,一邊是余光中在台灣的創作書籍,另一邊是近年來大陸各省和地方有關余光中作品的出版品。書桌上的雕塑和余光中本人相映成趣,這是他遊廣西時,在漓江上一位他已記不得名字的雕塑家為他做的,他還為我們介紹了與畫家在北京展出的詩畫集,以詩寫畫,別有創意。這對鼻煙壺,是余光中利用去年暑假到山東大學講學時,校方請內畫藝術家,臨摹他和夫人的照片,而完成的紀念品。而他的詩句也被作為促銷高雄的代言商品。

  童中白:您曾經説,不要為50年的政治而拋棄5000年的文化,從這裡來可以看得出來,您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發揚,您是非常注重,非常關心,您也特別提到,像最近這幾年來,將近5年到10年期間,可以説您在兩岸的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自己也付出許多,也看到了大陸很多進步的情況,您是不是談一談您目前對大陸的觀感?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近三、五年來,我回大陸講學、訪問的機會特別多,最近可能一年有四、五次之多,我接觸到的大部分是大學生、文化工作者,我覺得政治是比較短暫的,三十年、五十年,而文化是悠久的,政治上的差異甚至戰爭、對立,都會在文化裏面慢慢消失掉,所以兩岸交流最基本的還是在文化上的交流,是最徹底、最成熟的一種途徑,我希望兩岸能夠互相交流、互相了解。

  童中白:所以透過您是文藝界這樣的人士,多做大陸跟台灣兩岸的文化交流以外,您覺得還可以從事一些什麼樣的工作,來多方面地促進兩岸的良性互動?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除了人的互相訪問、交流之外,出版品或者表演的藝術、活動方面也可以加強,像近年來,大陸的“蘇州評彈”,台灣的“漢唐樂府”,這方面的交流。不斷使文化上、學術上,確確實實使大眾藝術方面也可以多一點交流,多一點交流就多一份了解?

  童中白:所以到目前為止您來往兩岸,一年有的時候多到五、六次的講學機會,您覺得兩岸的人民在相互理解的程度上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您覺得還有沒有一些隔閡,我們可以多做一些努力來打破彼此之間,不是完全真正的理解,或者有的時候可能還存在某些的誤解上面,您覺得是不是還有些工作可以做呢?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就是交流的頻率方面跟分量當然還不夠,將來從點擴大到線到面,也許真是“三通”的話,交流就更密切了,民族的感情就是靠互相了解而來。

  童中白:所以相互了解還是需要從各個方面大體環境的配合,能夠産生這種融合的力量,因為光靠每個個人的話,其實有的時候所發揮的能力還是比較小的?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在通俗的層面講,比如大陸的連續劇《雍正王朝》、《三國演義》等等就讓台灣的觀眾看到大陸的河山、大陸的歷史,這就比起來到上海去購物、或者到哪兒去吃一頓山珍海味有意義得多。

  1992年闊別大陸43年的余光中,初次應邀到北京演講,自此之後,他經常往來兩岸。從事文化交流,所到之處,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是報紙雜誌爭相邀訪的對象。1995年,余光中重回母校廈門大學,再見這個他初次發表詩文的地方,他有恍若隔世之感,他在“浪子回頭”詩作中寫到:“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一百六十海裏這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當年過海裏三人同渡,今日著陸是一人獨飛。”

  童中白:所以您最近幾年也有機會回到大陸的大學,聽説您有機會回到廈門大學,您的印象特別深,讓您在情感上引起了很多的共鳴?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對,我的母校一個是廈門大學,一個是南京大學,我都回去訪問過,我在臺上演講的時候,看到那麼多年輕學生的眼光都向我集中,我的感慨就是,當年我離開大陸就是他們這個年紀,所以由於滄桑之感,可能是各代有各代的學弟學妹。

  童中白:其實您過去的經歷相對來説比較多彩多姿的,而且是非常充實的,您怎麼看待您過去一生的經歷?

  台灣知名人士 余光中:可以説很值得安慰的,因為我這一生是從小時候前20年,是比較戰亂的,破碎的,後來這麼多年,兩岸當然不無衝突,可是大致上沒有戰爭,中國人之間沒有戰爭是幸福的,然後社會比較開放經濟比較上升,所以就有很多機會到不同的國度去,所以比起上一輩來,可以説是幸運得多,所以這種好日子希望大家能珍惜,不要破壞它。而要好好維護它。

  主持人:今天我們專訪了台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來了解了他的故事,海峽兩岸自從推出了專訪台灣知名人士系列節目之後,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今後有機會我們還將繼續對台灣的知名人士進行訪問。(編導:高輝)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