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專家談國、親兩黨合作


  2002年12月17日星期二播出

  記者 柴璐:12月14日,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台北就國、親兩黨未來在選舉中的合作,舉行了會談,雙方決定將共同推薦一組候選人參加2004年台灣領導人的選舉,並就有關問題達成了共識。“連宋”的會面在島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時間國民黨、親民黨的合作,成為了島內討論的焦點。

  12月14日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見面會談,吸引了島內眾多媒體前來採訪報道。通過畫面,觀眾可以看到,幾十家媒體的記者早早地來到了現場等候,“連宋”會談後隨即舉行了記者會,説明舉行會談的動機以及雙方所達成的三點共識。聲明説,鋻於目前島內政壇混亂、金融問題叢生、民眾苦不堪言,雙方認為當前問題在於共同解決困境。二、經濟的提振、改革為民眾首要的任務,國、親兩黨將互相交換意見、延續合作、保持聯絡。並強調2004年“大選”,國民黨和親民黨將共同推薦一組候選人,組成合作團隊來爭取民眾的支持。

  國民黨秘書長 林豐正:2004年大選,我們一定會順應民意的要求,結合社會共識,共同推薦一組人選,並組成堅強的執政團隊,來爭取全民的支持。

  在“連宋”會面會上,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分別對雙方未來合作的問題進行説明。

  國民黨主席 連戰:團結所有在野力量的原則之下,國民黨、親民黨願意推誠相與,我們共同來為選舉的事情來合作,同時我們也願意在共同的努力之下來推出一組的人選,來參與這次的選舉,它的意義可以説也非常簡單,因為在過去我們有好幾次的經驗,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能夠團結合作,甚至於可以説是我們分裂太快,合作太慢,在這過程裏面顯然産生了所謂,俗語來講的話就是漁翁得利,我們不願意再看到這種情形的重復。

  親民黨主席 宋楚瑜:我們兩個政黨真正善體民眾的心聲來共同努力,我們所期盼的,是讓民眾,他們真正的痛苦,苦日子能夠真正過去,讓我們對苦日子説再見。同時讓我們揮別,台灣民眾真正覺得那些,無效能的政府所帶給我們的痛苦,我們要向它們説再見。

  “連宋”會面會引起了兩岸各界的關注,大陸學者認為此次會面具有現實意義。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連宋會”現在至少回應了支持者的呼聲,表現出一種合作的意願,這是一個比較積極的東西;還有一點就是搭出了一個國親未來合作的大的框架,比如他這個三點聲明裏所體現的東西, 第一他認為這個合作是必需的,第二以往的合作是有效的,未來仍然去合作,第三就是我們説比較有實質性的,就是未來的選舉中他們傾向於2004年,實際上最實質性的東西在後面,就是爭取共推一組人馬,而不是兩組人馬。

  社科院臺研所的毛仲偉先生介紹説,回顧歷史,由於李登輝執政時期大搞權謀、推行“台獨”政策和路線,使得許多國民黨人士紛紛出走,到目前為止,國民黨經受了三次分裂的重創。第一次是1992年許歷農、趙少康等人從國民黨出走,另組新黨;第二次是1995年,林洋港和郝伯村,由於與李登輝政見不合離開國民黨;而200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宋楚瑜出走,獨立參選,與國民黨第三次分裂,並導致國民黨最終失去在台灣的執政權力,同年3月宋楚瑜組建親民黨。此後,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幾股政治勢力分分合合,形成了被台灣社會稱之為泛藍勢力的在野力量。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大體上國親(兩黨)這麼分分合合,走的是這樣,基本上是沿著一條合作的路走的。2000年8月間,民進黨陳水扁強行停止核“四建”廠事件,導致了三個黨的重新整合,尤其是李登輝,當時他不斷地放話,後來被國民黨撤消黨籍之後,更促成了原來傳統的國民黨分裂出的力量,也就是我們經常提的所謂泛藍軍的整合,泛藍軍就形成一支在野的抗衡執政黨的力量。

  2001年初台灣因“核四”案引起了黨派紛爭。“核四”是台灣“第四核電廠”的簡稱。它是繼第一、第二、第三核電廠之後在台灣興建的第四座核電廠。早在七十年代下半期,以蔣經國為首的國民黨,為了解決島內煤、油資源缺乏和滿足經濟建設用電的需要,決定依靠美國的幫助興建核電廠,並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先後建起了三座核電廠。到八十年代初,為了滿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執政的國民黨當局又決定,在台北縣的貢寮鄉興建第四座核電廠,總投資約2000億元新台幣。而一直堅持“反核”主張的民進黨上臺後不久,突然宣佈停建“核四”,引起在野黨的不滿及抗議。最終“核四” 案在“立法院”內投票表決時,在野黨以130票對74票的絕對優勢,決定續建“核四”。這場激烈的政治鬥爭導致台灣當局面臨執政危機,同時,台灣執政當局也第一次認識到了在野黨的巨大能量,也讓在野勢力看到只有合作才能達到自己的訴求。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政治室副主任 孫升亮:“核四”的爭議,泛藍才第一次開始(整合),原來大家想像不到泛藍那麼快會重新把過去的恩怨暫時放在一邊,重新以一個聯合起來的形象出現,從那以後,合作應當説,從“立法院”的合作,然後逐漸向在選舉中的合作,一步一步推進。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那麼這次泛藍整合一個是在“核四”停建問題上達成了政策上的合作,突破了民進黨,因為當時這三個黨的力量在“立法院”遠遠高於民進黨,同時還搞了一個“罷免案”,就是罷免陳水扁的案子,這個案子後來屬於擱在那兒,但是它形成一股壓力,對當局。這是一次重要合作。

  毛仲偉先生説,2000年10月國、親、新三黨在“核四”問題上初步合作顯示了在野聯合的威力,而後在2001年的“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中,國、親兩黨第二次成功合作,使得國民黨籍王金平、江丙坤順利出任“立法院”正、副院長。而2002年12月7日結束的台灣地區第三屆台北、高雄市長暨市議員選舉中,國民黨籍的馬英九高票當選,又再一次印證了國、親兩黨整合的力量。毛仲偉先生説,在台北市長選舉方面,國民黨籍參選人馬英九在選舉中大幅領先,超過對手38萬多張選票,,得票87萬多張,得票率為64.1%;馬英九的勝選對國民黨來説是一次勝利,對泛藍陣營的支持者來説也是一個鼓舞。而在高雄市長選舉方面,雖有以陳水扁為首的當局執政團隊的鼎力支持,民進黨籍參選人,現任高雄市長謝長廷僅以超出2萬多張選票,險勝國民黨籍參選人黃俊英當選連任。在開票過程中黃俊英還曾一度領先謝長廷,這不能不説是國、親兩黨合作的成果。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泛藍軍的政策理念上相對來説有點趨同,政策上他們有合作的基礎;再一個力量上來説,如果説單獨地對民進黨,尤其是2001年民進黨(在“立法院”)成為第一大黨之後,任何一個在野黨單獨地,因為它(民進黨)是第一大黨了,單獨都沒有挑戰民進黨的實力,這樣力量上也需要在野力量的一種整合;那麼還有在選舉上,因為選舉上這兩個黨歷來就是所謂“同質性”比較高,那麼選舉上要想得到更高的選票,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席位的話,就要互相配合,否則“內戰”打起來之後,彼此之間互相拉,最後兩敗俱傷,就跟那個 2000年選舉一樣,國民黨的分裂造成了陳水扁的漁翁得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在野力量不斷在尋找怎麼合作能夠取得最大的利益。

  專家指出,國、親兩黨的合作有成功也有失敗,例如在2001年底的“立委”與縣市長選舉中,國、親兩黨就沒有充分合作,互相內鬥、爭取席次,結果親民黨方面贏得了“立委”46席,以20.34%的份額,成為“立法院”中的第三大黨,相對地,國民黨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立委”席位驟減三分之一,只剩68席。這也使得民進黨在選舉中坐收漁利,獲得了87個席位,成為台灣立法機構當中席位數最多的政黨。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政治室副主任 孫升亮:實際上在那次選舉中,我們看到泛藍,不管國民黨也好、親民黨也好,還有新黨也好,這三個黨都是高額提名,結果在選舉中,雖然泛藍軍總的得票率還算過得去,但是席次因為這樣一種自相殘殺,而導致選舉中實際上當選的席次很不理想,大概有一、二十席是因為這樣弄丟了。那一次總的來説不是一次很成功的合作。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既然是政黨政治中的兩個政黨,各自都有它的主體性,而且它的選民有相近的地方,也有區隔的地方,各自政黨的利益有共同的、也有彼此中有競爭的,這個很明顯,那麼傳統國民黨它裏面的勢力有好幾種,既有親近李登輝的,所謂的“本土勢力”、也有什麼“連係”的勢力,還有一些很擁護、想迎宋楚瑜回去的勢力;那麼宋楚瑜的親民黨也是這樣,他們有的是支持群眾,包括它的一些基層人士、還有它的黨的一些幹部,原來跟國民黨也是有恩怨,離開國民黨也是有恩怨的。因此它的合,總是有些很難完全地吻合,因此各自黨還保持自己的區隔。剛才前面講了,他有這種合的需要,但是又有它相互區隔的需要,因此合併我覺得目前沒有可能。未來走向慢慢走,合併沒有可能,但是合作卻有空間。

  專家同時指出,從國民黨和親民黨各自的內部環境與島內的整體環境來考量的話,還有很多需要兩黨磨合之處,未來的合作未必就一帆風順。大陸學者毛仲偉先生認為,國、親兩黨要想達到充分合作,還有三關要過。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我覺得泛藍軍最後如果想從這個“連宋”會為起點,能夠走到2004年,能夠真正成為挑戰民進黨,挑戰陳水扁的一支非常有力的力量、而且得到人民支持的力量的話,至少應該還要過三關,第一關就是説政治明星人物的個人關,這個個人關就是表現什麼?就是説我現在有參選實力,尤其像宋楚瑜,他在2000年只比陳水扁少了30萬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資源,個人影響力很強的情況下,我怎麼處理個人在提名和正副搭配上的關係,還有一個馬英九,這個新崛起的新星,未來的新星。在底下有人要求輪替的時候,怎麼能夠正確處理好這個關係;那麼第二關就是黨意,就是各自政黨怎麼去整合,因為2004年選舉同時還面臨“立委”選舉,又是一個“同質性”交叉的利益分割問題,能不能在整體上形成一種提名機制,從“立委”到(領導人)的正副搭配,同時進行,如果要能這樣的話,就比較完整。第三關也就是最後一關,最關鍵的一關,就是整體的民意關,我們整合完了之後,這個泛藍軍整合之後,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針對性很強的、有建設性的、能夠吸引選民的,這樣一個政策,同時我的作為也讓選民放心的,成為令選民放心的一個政黨。這個時候就有機會,但是過這三關我覺得還會遇到坑坑坎坎,我覺得現在可以説,泛藍可以説是整合已經起步,但是我個人認為前路仍漫漫。

  連日來島內媒體紛紛就國、親合作話題進行了探討,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民眾非常大的期待。

  台灣政治大學 教授 賴士葆:“連宋合”、“國親合”是老百姓的一個期待,現在(執政黨)的執政成績實在太差了,國、親兩黨要加油。

  親民黨發言人 謝公秉:其實“連宋合”代表社會的整合,過去由社會的分裂走向社會整合是人民非常大的期待,所以這個結論會推向二次政黨輪替。

  國民黨發言人 蔡正元:“國親合”、“連宋合”雖然説有大家了解中的一些必須要處理的困難,要磨合的組織上的運作,但是只要想一想目前台灣有多困難,我們有多大的困境,我相信“國親合作”這個困境,應該要儘速迎刃而解。

  對於民進黨在國、親合作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大陸學者孫升亮先生分析説。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政治室副主任 孫升亮:從現在看來,民進黨當然是想通過分化的方法,讓泛藍的整合不能有效地發揮,或者説最好是在2004年大選中,還是維持以前的2000年那種分裂的態勢。因為這樣對它最有利。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我們從這次選舉看出來,民進黨執政以後,並沒有像它自己所期望的那樣,通過執政資源,通過搞改革,搞“新中間路線”,然後擴大它的支持基礎,就是把中間選民這一塊吸收過來,如果它真做到這樣,那麼泛藍即使是整合,它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現在看來民進黨還是固守自己的叫“基本盤”,這個中間選民這一塊,它攻的成效很有限。那麼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泛藍分裂,那麼它就可以順利過關。泛藍整合對它的威脅就比較大。所以在這樣一個基本的情況下,它肯定是這樣做。可以預見在剩下的時間,明年這樣一個進入選舉的過程中,民進黨還會做很多事情,利用它的權位、利用它的執政資源,不斷拉攏、尤其是國民黨裏面的一些所謂意志不堅定的這樣一些人,分化的壓力和誘惑,泛藍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他能不能抵抗得住,其中肯定有人抵抗不住,這都是他面臨的問題。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主任 毛仲偉:只要你的政策有利於台灣老百姓,符合他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在兩岸關繫上走向緩和,兩岸都得好處,我覺得他佔了主流趨勢。那麼,陳水扁現在堅持你這個“台獨”意識形態挂帥,把經濟搞得一團糟,把老百姓搞得失業的失業、甚至出現大量自殺這種情況,那我覺得這個是兩岸都不願見到的情況,安定、安全,有發展的這樣一種生活狀態,這是任何地方的老百姓都希望得到的東西,你如果給這些東西,我看沒有人能戰勝你,你如果把這些東西剝奪了,泛藍軍不整合你可能自己也要把自己玩完。

  專家們認為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合作能否順利進行,這中間還存在著很多變數,這一合作究竟會給台灣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會對兩岸關係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還得靜觀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編導:安倍含、柴玉潞)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