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建築師共話公共空間建設


  2002年12月10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近日,由《世界建築》雜誌社、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建築師公共空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他們就台灣“921”地震災後重建及傳統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參觀了建築作品“長城腳下的公社”。

  近日,由《世界建築》雜誌社、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建築師公共空間論壇”在北京舉行。參加這次論壇的有30多名大陸青年建築設計師,和來自台灣的40名青年建築設計師,以及在校的建築系學生。此次交流活動的人數是近年來兩岸建築界交流活動中最多的一次,他們是兩岸建築設計師中的精英人物。台灣青年建築師代表團團長夏鑄九先生對記者講了此次交流活動的成因。

  台灣大學建築系 教授 夏鑄九:在今年春天的時候,我有機會訪問清華大學建築系,跟王路,王教授《世界建築》雜誌的主編,他送我一本書,叫《青年建築師》,我就問他,我説這個青年建築師怎麼界定,他説最關鍵的是沒有超過46歲,我大概把台灣的狀況做了一點説明,王教授和馮主任就説,我們是不是找一個機會讓海峽兩岸的年輕建築師能夠有一個機會交流。

  此次活動的主題是公共空間,也許這個名詞大家並不是很熟悉,但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擁有公共空間,同時大家也在積極改善著自己活動的公共空間。如,我們住宅中的樓梯、走廊、客廳、陽臺等就是自己、家人及客人共有的公共空間,而城市中的廣場、道路、商店、學校、公園等就是全社會共有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是人們共享的場所,交流的場所。

  《世界建築》雜誌社 主編 王路:有關公共空間,我覺得重要的是它怎麼樣在今後的設計當中,結合現在建築的這種創作,城市的規劃,怎麼樣考慮人的使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怎麼樣真正在設計的時候讓老百姓能夠參與進來,讓老百姓覺得這一塊公共空間是屬於大家的,是我可以接近的,而不是我純粹在這裡給人家看看。

  台灣青年建築設計師此次帶來的設計作品,很多是“921”大地震災後重建的設計方案。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了7級以上的地震,台灣許多民宅和公共建築都遭到毀壞。災後台灣有關部門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台灣青年建築設計師也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如何將遭到毀壞的公共建築的功用重新發揮出來,這是台灣建築設計師探討的主題。來自台灣的邱文傑教授講了他關於台灣“921”大地震教育園區的幾項設計方案。他將一個遭到地震毀壞的游泳池改建為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噴泉水池。

  台灣建築設計師 邱文傑:就在游泳池兩邊把它切開,然後把另外兩片的圍墻拆掉,直接跟校舍區連接,就變作一個場地。在這個地面上,我植入了9、2、1三個水柱,9本身,2本身,1本身用不同的噴泉,特殊的效果,慢慢讓遊客,讓小孩子可以去玩。也希望從當年受創蠻厲害的事情,現在已經要恢復正常了。

  邱文傑先生的設計重新利用了遭到毀壞的游泳池,是台灣城市公共空間災後重建中一個非常成功的設計,它既具有實用性,又有紀念意義和欣賞價值。台灣建築設計師龔書章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他設計的幾所災後重建的學校。

  台灣建築設計師 龔書章: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新學校重新被設計,重新被實現了,這是令人很高興的,它的實現成果不會再是像過去一樣刻板的形式,它是依據台灣的山水,依據城鎮的個性,做出來一個好的教育空間。我自己所設計的這幾所學校,第一個我們注重教育理念付諸建築空間的實現,意思就是説,注意它公共空間與教學空間之間互相的融合。

  台灣的建築設計師也非常關注北京城市的公共空間建設,台灣代表團團長夏鑄九先生就以台北市城市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為例,提出對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看法。

  台灣大學建築系 教授 夏鑄九:我看台北因為快速發展過程中是有一些教訓,倒是值得北京避免犯同樣錯誤,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間非常忌諱的是大而無當,或者是變成了紀念性過強,而少了市民的參與性,生活的那種趣味、豐富性少了,這個城市的市民的特色是值得我們搞規劃與設計的,從事建設的人,要特別留心,特別敏感。我覺得北京似乎是一定要把握這一次奧運的機會,讓城市的基礎建設整個地體制改造,然後尤其是讓所謂的都市服務,就是這些公共設施,公共空間像交通、像飲用水,像城市的氣候,這種微氣候等,都要把握這次機會做一個徹底改造。

  夏教授還談到了城市交通的問題,他認為城市交通不能完全依靠私人轎車,而應該重視城市鐵路的作用。

  台灣大學建築系 教授 夏鑄九:公共建設上,尤其是城市的公共建設上,最大的挑戰,第一個就是交通,我看城市的交通全世界沒有一個例子,城市的交通是靠私人小轎車能夠支持的,第一條就是公共運輸也叫大眾運輸的系統,地鐵,輕軌,公交車,需要互相支援,編成一個綿密的公共運輸的網絡,我覺得2008的奧運,可以借這樣的機會把地鐵和輕軌,尤其是輕軌,我覺得輕軌作為一個輔助的工具我覺得是值得特別強調的,因為它無污染,省能源,載運量又相對比較大,然後“殺傷力”也小,跟城市生活容易共融,而且它的工程的規模沒有那麼大,不需要上天下地,“開膛破

  肚”,而且容易跟公車專用道共享路權,相結合,只要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做一點因應的配套措施,輕軌其實是值得鼓勵。

  北京市一直非常重視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設。輕軌也叫城市鐵路,相當於地下鐵路向地面的延伸,因為軌道重量比普通鐵路輕,因而被稱為輕軌。目前北京市投資共65億7千萬元人民幣修建城市鐵路,設計標準與地鐵一樣,但是成本造價比地鐵少得多,一公里的地鐵造價高達6億元人民幣,而城鐵是1億7千萬元。北京市城市鐵路西線在今年9月28日通車運行,全長20.62公里,時速50公里。北京城市鐵路的東線也正在加緊施工當中,預計明年能通車運行,屆時全長40.85公里的城市鐵路將全線貫通。北京市城市鐵路的建設為北京市民提供了快速、經濟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壓力。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先生,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崔愷:應該把有限的投資,投在更多的接近於城市居民日常活動的場所,而所有這些場所的營造,又不需要花那麼多錢,我比較反對這種過度奢華的城市公共空間營造的氣氛,實際上現在很多專家也提到,大量的綠地、草坪,大量的花崗石的鋪砌,我覺得並不是營造公共空間的一個好的辦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築設計師對公共空間認識的明確,越來越多人性化的公共建築拔地而起。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住宅中空間的設計,如房間裏客廳、走廊、臥室的格局安排,面積大小等。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朱小地先生以生動的圖例,介紹了北京人住宅公共空間的變化。朱小地先生的圖例告拆我們,對於居住在四合院的老北京人來説,這個四方的院子就是一個家族的公共空間。解放後出現的排房是計劃經濟的産物。那個時代,由於經濟水平較低,大家對居住空間還僅限于對居住面積等方面的要求,而促進人們交流的公共空間,在住宅環境中沒有體現,人們主要在工作單位和城市的公共空間裏交流。到了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對居住環境、居住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住宅中客廳面積增大,住宅小區中設備、設施越來越完善和豐富。

  住宅中的公共空間關係到居住者的生活質量。它不同於城市的公共空間,它與居住者的喜好有很大關係。展示完各自的設計理念後,兩岸建築設計師就去實地考察建築作品“長城腳下的公社”。台灣代表團從北京友誼賓館出發,乘車來到八達嶺水關長城腳下,別墅群“長城腳下的公社”就修建在這片山坡上。“長城腳下的公社”是SOHO中國有限公司開發的,佔地8平方公里,一期共有12件建築作品,包括1幢俱樂部和11幢別墅,分別由12位亞洲建築設計師設計,每件作品都以超前的設計理念表現出住宅中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的結合或者分離,完全體現設計者對住宅中公共空間的理解和想象。此項目的主題是建造一個私人住宅的當代建築博物館,希望通過具有實驗性的舉動,影響中國的建築師、開發商和消費者。它獲得了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築藝術推動大獎”。代表團成員首先在韓國設計師承孝相先生的建築作品公共俱樂部裏集合。再從這裡沿山坡而上,參觀了台灣設計師簡學義先生的作品“飛機場”。這幢別墅外墻全部鋪上了青石,所以房子的顏色是青灰色,它的外型模倣了飛機場的廊橋,所以取名“飛機場”。房間分三層,最外層是走廊、客廳,第二層是衛生間,第三層是臥室和廚房,充分體現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分離。台灣設計師林洲民、龔書章先生對記者講了他們對這件作品的看法。

  台灣建築設計師 林洲民:簡學義在台灣,我想他是一個把事情做得很簡單,把生活詮釋得很好,都融入到空間裏的建築師。這個案子,我想它是在他的整個建築設計過程裏面,其實對他來講,是另外一個空間實驗。我覺得這個空間蠻好的一個地方是,它基本上很尊重這個地形的狀態,所以他自己提到説,要把整個房子提高,讓那個自然景觀可以從後面一直延展到下面去。所以對空間的延伸來講,蠻好。剛剛好,他在做這個實驗裏面,他在這個空間延伸裏面,他加了兩道墻,這兩道墻其實是跟原來的設計有一點相反,這個我想是他自己的概念。這個概念把開放空間、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隔開,而且中間有兩道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道廊,接近開放空間的廊有天花板是比較暗一點的,另外一道廊被兩道墻夾住的時候,反倒是亮的。所以它在空間層次上的處理,從下面到上面,從前面的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一直在很簡單地討論生活的空間層次。

  台灣設計師 龔書章:是個蠻實驗性的一個作品,我覺得就從旅館的觀點來講,很特別。它把居住空間和客廳完全地分開,使得私密性和公開性都能夠並容,是一個在空間設計上的突破,也能夠運用到外面的景,也能夠注意到居住人的使用的私有性。

  隨後,大家又參觀了泰國設計師堪尼卡女士的作品“大通鋪”。在這裡,導遊向我們介紹這件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共享”。這件作品分三層,一層是寬敞的客廳和觀景平臺,適合集體聚會和聚餐。

  導遊:這邊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良好的觀景平臺。看這邊,咱們出來看一下,比如説遠眺長城,當然今天沒有太陽,如果有太陽的話,碧空萬里,還有新鮮空氣,這些都是在城市裏面無法享受到的,所以説設計師給我們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場所。

  房間通過傢具和飾物表現了泰國的特色。二層是四間臥房,和臥房並排的是洗手間和衛生間。第三層是平臺。每個房間的面積都很大,充分體現設計師空間共享的概念。台灣設計師夏鑄九先生説,這樣的設計理念對於重視隱私的中國人來説,不一定能夠接受,這裡比較適合辦一些朋友間的聚會或者聚餐。由此看來,家庭住宅裏公共空間的設計是依據主人的喜好而定的,而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則要體現公眾性。

  這幾天的交流、參觀活動,不僅讓台灣的建築設計師對大陸的建築設計有了直觀的認識,一同來參觀的台灣建築系學生也感嘆大陸建築業的市場之大,機會之多,他們覺得與大陸相比,台灣的天地實在太小了,設計師設計的都是一件一件的小作品,而大陸設計師著眼的卻是一條街道、一個城區甚至更大規模的設計。

  台灣淡江大學 學生 羅勝瑋:都可以學到你們很多建築師,對於整個大方位的掌握。做這樣的事情是很讓我們嚮往的一件事情,在你們這邊得到了很多新的啟發,視野開曠了很多。

  主持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共空間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小到自己的住宅,大到城市建設,大家都希望能擁有更多更富有人性化的公共空間,這次以公共空間為主題的兩岸建築學界的交流活動,使建築設計師更加重視公共空間的概念,相互間的啟發,將有助於他們設計出更多適合工作、生活、交流的公共建築。(編導:羅怡)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