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九二共識”十年回首


  2002年10月29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1992年11月,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各自提出方案,並達成共識,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九二共識”,這一共識成為兩岸接觸商談的堅實基礎。可是由於台灣當局無意改善兩岸關係,擱置、否認兩會在1992年達成的共識,整整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兩岸政治關係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呈現出了倒退的趨勢。那麼,當年“九二共識”究竟是怎樣達成的?它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今天的《熱點透視》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是海協會研究部馬曉光主任,歡迎馬主任的光臨,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朱衛東主任,歡迎朱主任的光臨,在我們談話之前,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短片,一起來回顧一下1992年在香港會談時的有關情況,一起來看一看。

  1992年10月28日到30日,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香港,就“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進行的工作性商談中,雙方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各自提出方案。最後,海基會代表“建議在彼此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各自以口頭方式説明立場”,並提出表述內容,“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香港商談結束後,海協會接受海基會的建議,于11月16日回函海基會,提出海協的表述內容,“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從這兩份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看法存在分歧,但並不妨礙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謀求和平統一的態度。

  主持人:馬主任是曾經參加過1992年的香港會談,後來參加過“汪辜會談”,可以説是“九二共識”的親歷者,那麼當年這個“九二共識”到底是怎樣達成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共識呢?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80年代末以來呢,台灣當局被迫開放了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這樣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人員交往還有各項交流,出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熱潮,那麼在這種交流當中,那麼兩岸同胞交往中,衍生了一些非常具體的事務性問題,需要雙方解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當局就不得不調整了它所長期堅持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這麼一個“三不政策”,那麼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那麼大陸有關方面也積極推動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這樣雙方就以一種受權的民間團體形態開始了事務性接觸商談。那麼商談伊始呢,海協會提出,兩岸交往中具體事務是中國內部的特殊事務,應該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加以解決,那麼在事務性商談中呢,只要表明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那麼表述的方式可以出面協商,而且願意聽取海基會和台灣各界的意見。

  主持人:那麼當年這個海基會接受這個“九二共識”的話,也是經過深入思考的是嗎?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一開始,海基會的代表表示這是個政治性問題,他們沒有受權談這個問題,那麼後來海協把自己的主張向島內外、海內外媒體廣泛宣傳之後呢,台灣當局內部開始對這問題進行討論,一直到1992年的8月1號,台灣召開了第八屆“國統會”,在這個會議上他們就一個中國的問題,做出了所謂的結論,它開宗明義第一點就講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有所不同”。同時它也講,“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這樣到了1992年的10月份,兩會的工作層人員在香港舉行“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這麼一項事務性商談,那麼在商談中大家各自拿出了五種不同的文字表述方案,在一起加以討論,10月30號這一天,海基會代表建議能不能採取口頭表述方式,而且又提出了三個口頭表述方案,那麼其中第八個方案,海基會的代表説這是他的底案,這個底案的內容是這樣的,就是説“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講了這樣的話,當時是在比較小的範圍內,由海基會的代表逐字逐句地念出,那麼海協會的代表一一記錄下來,那麼這就是後來作為海基會表述的這麼一個口頭方案。

  主持人:像這樣的文字記錄都保存下來了嗎?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是的,雖然這個共識是一個口頭方式的,但是它在兩會的函電往來中都有過記載,那麼海協會在11月16號,給海基會去了一封函,這個函裏提出了海協的口頭表述要點,“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樣兩會就以這兩段文字作為基礎達成“九二共識”。

  主持人:應該説馬主任剛才給我們提供一個詳實的“九二共識”産生的一個過程,那麼朱主任你怎麼來評價,就是説兩會的“九二共識”對於發展兩岸關係它會起到一種什麼樣的作用。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朱衛東:“九二共識”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作用和積極影響是有目共睹,也是非常巨大,我個人覺得可能有這三方面內容,那麼第一點就是主要是找到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鑰匙,也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雖然表述方式可以不一樣,那麼可以説是開啟了兩岸長期對抗對立的和解之門這把鑰匙,我想無論是象徵意義還是實質意義那都是非常大的。那麼第二個方面我覺得不僅是塑造了良好的一個互動的氣氛,培養了一個互信,那麼在實際過程中也推動了此後的一系列的協商會談,排除了事務性商談主要的障礙,第三點可以説對於兩岸在以後的協商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那就是説,在求大同,也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情況下,存異,也就是擱置政治分歧,採用靈活的方式是可以找到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辦法,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主持人:應該説有了這個“九二共識”,就促成了1993年“汪辜會談”,我們記者也特意編輯了一個短片,一起來回顧一下。

  1993年4月27日到29日“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兩岸第一次由有關方面授權的民間機構領導人坐在一起會談,在海峽兩岸甚至世界範圍內都受到各界強烈關注。汪道涵會長和辜振甫先生,在友好的會談氛圍下,就許多問題達成共識,“汪辜會談”取得圓滿的成功,其後,兩會接觸進一步密切,許多有利於兩岸民眾的協議都是在這一段時間達成的。到了1998年10月,“汪辜會晤”又在上海舉行,這次會晤標誌著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已經拉開。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

  主持人:通過剛才的節目我們了解到,有了“九二共識”的基礎,才産生了1993年“汪辜會談”,當時這個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 是這樣的,因為當時“汪辜會談”應該説從海協成立以後,也就是從1991年的12月,和1992年初就開始醞釀,但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問題還是對於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大家在這裡擱置一段時間。那麼後來這個共識達成之後呢,“汪辜會談”迅速啟動,大概也就是五個月時間,就在新加坡舉行了,如果沒有達成這樣一種都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不討論一個中國政治含義,沒有這麼一種求同存異的共識的話,汪辜兩位老先生是不可能坐下來一起握手,一起談判的。

  主持人:那我們從“九二共識”看“汪辜會談”,當時的兩岸關係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你怎麼樣來評價”汪辜會談”歷史作用?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朱衛東:“汪辜會談”我覺得可以説是兩岸關係史上一件大事,可以説是從1949年之後,兩岸達成的一個非常有實質意義的重大的一個協議,可以説是兩岸關繫上邁出可喜一大步,那麼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人民的權益,促進兩岸交流交往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臺商赴大陸投資也出現了新的高潮,新一波“大陸熱”在島內興起。

  主持人:那除了剛才朱教授介紹,就説由於開啟了兩岸會談大門,也帶動民間交流交往,那麼實際上兩會接觸也是比較頻繁了?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對,是這樣,“汪辜會談”以後,兩岸建立了制度化的對話和協商管道,那麼圍繞著怎麼樣通過這個管道推進兩岸談判的進程,去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那麼海協做了一些努力,那麼首先一點我們海協從1993年“汪辜會談”以後,是忠實地、全面地落實關於要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但是台灣當局它出於種種考慮,對於兩岸的經濟性的議題商談,始終採取一種拖延的態度,那麼大家知道,致使兩岸的經濟合作的內容,致使兩岸的“三通”,一直拖到今天,應該説非常遺憾的,台灣當局喪失了這樣一次歷史機遇。那麼到了1996年,兩岸同胞強烈要求改善兩岸關係,那麼兩岸關係中一些政治分歧已經不能再回避了,於是海協又受權推動兩岸的政治對話。

  主持人:但是後來為什麼兩會的商談終止了,原因是什麼?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這主要就是在這個時候,李登輝提出了“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他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破壞兩會的商談進程,那麼去顛覆兩岸的談判基礎,最終達到破壞兩岸關係目的,他這個用心是非常險惡,在這種情況下,海協也不得不終止兩會的談判。

  主持人: 民進黨上臺之後,我們注意到陳水扁對“九二共識”一直是遮遮掩掩的,一會兒説有這個“九二共識”,後來又改成什麼“九二精神”等等,有一系列一種反反復復一種表述,但歸根到底他是否認了“九二共識”,你認為他這種否認“九二共識”這種做法,反映出他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朱衛東:反映了一種拒絕談判的心態,搞“台獨”的心態,那麼從他上臺這兩年多來對待“九二共識”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他首先歪曲為“九二精神”,那麼後來變成説兩岸達成“沒有共識的共識”,到了去年選舉中他更把“九二共識”妖魔化,説堅持“九二共識”就是出賣台灣,那就是要消滅台灣等等,所以從這個軌跡來看,我們覺得他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來凸現他自己的“台獨”的理念。關鍵是把過去兩岸在“九二共識”之間還有一些很好的,在我看來是一個中間地帶,模糊空間,那麼現在全部蕩然無存,陳水扁可以説完全亮出這種底牌,那麼這種發展下去,我想那只能是兩岸關係向越來越壞的方向發展。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比如説我舉一些例子,那麼第一他説“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中共“虛構的共識”,“虛擬的共識”,甚至説“九二共識”這個詞是到2000年才出現,那這個東西是不值一駁的,因為兩會的歷史函電往來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那麼不説海協的,就從海基會的來説,那麼海基會1992年11月3號它公開發表新聞稿,那麼這個新聞稿後來傳給了海協,明確載明了當時所謂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錶述一個中國原則,那麼後來,海基會為紀念“汪辜會談”出版一個公開發行文件裏,這個文件叫《“汪辜會談”始末》,在這個文件裏明確記載,1992年11月兩會就一個中國原則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達成共識後,始有“汪辜會談”這個舉行,那麼第二陳水扁當局説雙方在“九二共識”解讀不同,這也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説法,因為在陳水扁上臺之前,我們和過去的台灣當局之間,從來不存在有沒有“九二共識”進行爭議問題,那麼第三他們就搬出所謂“談判不預設前提”這種説法。任何一種談判古今中外不可能沒有基礎,那麼兩岸談判基礎是什麼,當然是一個中國原則,那麼談判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呢,當然是追求國家統一,如果是以“兩國論”為基礎來談“台獨”的話,我們是絕不奉陪。

  主持人:透過“九二共識”達成這麼一個過程,對我們今天處理兩岸事務它提供一種什麼樣的經驗。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主任馬曉光:應該説“九二共識”它包含對兩岸關係改善發展啟示意義是非常豐富的,那麼應該説它是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雙方建立一個起碼的政治互信的基礎,我們維護“九二共識”,我們沒有給台灣當局提出超過1992年的任何新地東西,那麼反過來,那麼你作為一個台灣當局新領導人,你也不應該隨意的毀棄這個共識,因為你毀棄了它之後,就意味著毀棄了雙方的互信,那麼從哪再建構這互信的基礎呢,顯然目前情況下,其它路都是行不通的。

  主持人:回首十年前達成的共識,您認為對於現實當中發展兩岸關係它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朱衛東:第一點來説,可以説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是現在恢復兩岸對話商談,發展兩岸關係的基礎,舍此,一切都無從談起,這是無法回避也難以回避的東西,對待“九二共識”態度可以説是檢驗陳水扁當局是不是想不想或者願不願開啟兩岸對話,發展兩岸關係的一個試金石,如果在這個問題上邁出實質積極的步驟的話,我想兩岸關係商談的大門自然會打開,那麼第二點,我覺得從今天來看,當時“九二共識”達成是非常來之不易,體現了兩岸相互妥協的成果,那麼以這種智慧我想,可以説,可以解決我們將來要面對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中找到解決辦法。

  主持人:時光荏苒,十年已經過去了,我們今天來回顧“九二共識”,我想它仍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今天謝謝二位嘉賓光臨我們的演播室,謝謝。十年前達成的“九二共識”充分反應了兩岸民眾的共同心願,體現了熱心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有識之士的智慧和信念,它已經深深地紮根在兩岸民眾的心中。(編導:王海濤)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