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木偶藝人聚會泉州


  2000年10月19日 20:30分 四套播出

  文化歷史名城泉被稱為中國的木偶之鄉,表演木偶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0月8號,第三屆泉州國際木偶節開幕,眾多偶壇藝人匯聚泉州。來自台灣的四個木偶劇團參加了本界藝術盛會,請看記者發回的報道。

  10月9號,當記者來到了福建泉州時,這裡正在舉行第三屆國際木偶節的踩街活動,雖然夜幕降臨,但泉州街頭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據了解,來自英國、比利時、西班牙、新加坡、中國等九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個代表團,參加了這屆藝術節。在組委會舉辦的踩街活動中,記者看到台灣的木偶表演團就有四個。記者還發現,作為木偶之鄉的福建省,這次也派出了八個代表團。

  在木偶節上,記者還參加了由中國和巴西兩國郵政部門,為慶祝木偶節舉辦的《木偶和面具》特種郵票首髮式。這枚面值八十分的郵票,主體圖案就是取材于泉州提線木偶劇目《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舞臺藝術形象。

  在臺上演出的這位老先生名叫黃奕缺,他是中國提線木偶大師,從藝已經有七十多年了。他多次赴國外演出,受到了海外觀眾很高的評價。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福建視察時,還專程觀看了他的表演。在眾多的木偶戲中,提線木偶的表演難度最大。它需要用手指牽動懸絲,來帶動木偶的動作。一般一個提線木偶有16-36條懸絲,手指稍有顫動便會影響木偶的造型。

  黃奕缺:“現在面向兒童青年藝術上,要多創造用動作代替語言,把唱的、講的減少,動作加強。(讓觀眾)坐得下來,看得下去。”

  黃奕缺先生所在的泉州木偶劇團,是以提線木偶而聞名世界的。這個劇團成立於1952年,是提線木偶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團體。劇團最早是在簡易的戲臺上表演,如今已擁有了古裝戲和現代戲兩個大型劇場。泉州木偶劇團先後十次,參加了全國性匯演,二十多次應邀出國,參加木偶表演比賽。並在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訪問演出,在採訪木偶劇團時,記者見到了這個團的團長王景賢他告訴記者,現在泉州木偶劇團,除了在當地演出外。更多的時間會去,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演出。

  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台灣,從九二年到現在我們已經去了五次了,我帶隊去過三次曾經有兩個春節期間在台灣演出,台灣的氣候跟泉州一樣春節期間都是春雨綿綿,下雨, 我們也在廣場上演出,一天演三、 四場,觀眾都是打雨傘,密密麻麻的,站著看非常感人,而且有的時候春天特別冷,又冷又下雨,但是觀眾還是非常熱情如火。演出完了, 他們不願意走,都要上臺來告訴我們,他的祖籍在哪,老家在泉州的哪個角落,都非常親密,感情越來越深。”

  黃奕缺:“第一次我要去台灣我很擔心,我聽説台灣有一個規定,女的不能看木偶戲,生小孩會軟骨頭,一個是兒童不能看,第一次去我很擔心如果這兩種人不能看,我演給誰看 ,結果不一樣,因為我演出的時候。很多大學生小學生都來看,拿個本子讓我簽名。都是排隊來簽名,我們走到哪,他們跟到哪,他們希望學我們的提線木偶。”

  在兩岸木偶界流傳著“泉州有個黃奕缺、台灣有個李天祿”的説法,與黃奕缺齊名的台灣木偶藝術家,李天祿先生生前是台灣“亦宛然劇團”的創辦者,他九歲開始學習木偶藝術,在中國木偶界被稱作國寶級人物。台灣電影《戲夢人生》就是根據李天祿先生的藝術生涯而改編拍攝的,1998年李天祿在台灣去世,而在他去世8年前的1990年,李天祿先生就把他的兩個兒子送到泉州,投師在黃奕缺門下學藝。由此開始,擅長掌中木偶表演的。台灣藝術家開始向泉州提線木偶藝術學習,這也成為海峽兩岸藝術交流的一段佳話。

  黃奕缺:“李天祿兩個兒子來拜我為師,他一封信(寄來)我還沒有回,人就已經到了。泉州木偶藝術傳到台灣去,台灣承認木偶藝術是從大陸從泉州傳過去的。”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與台灣隔海相望 ,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唐朝開始,泉州就有了對外交往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漫長的對外交往史,孕育了泉州眾多的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産。現有梨園戲 、木偶戲 、南音、 高甲戲等七個劇種。台灣島內除了原住民以外,有六成以上的台灣民眾的祖籍地在泉州。像南音 、木偶劇等劇種都是從泉州傳入台灣的。如今台灣有上百個木偶劇團,台灣人至今還保留著看木偶戲的習俗。台灣的木偶戲,在清朝的光緒年間,由福建省一個名叫陳婆的老師傅,渡海傳到台灣去的。因為陳婆學的是掌中木偶,所以現在台灣的木偶藝術家,繼承的僅僅是泉州的掌中木偶,記者看到參加這屆木偶節的台灣劇團都是掌中木偶劇團,他們的表演各有韆鞦。

  中國台北小西園掌中劇團許國良:“還不錯 ,台下觀眾的情緒非常高漲,對, 有口白有動作。台灣的百姓幾乎都是泉州跟漳州的移居過去的,所以聲腔有的是泉州腔,有的是漳州腔,有的是漳(州)泉(州)混合的一個腔調。(我們)演中國的歷史,這個其實不用講,因為我們實際在演的都是中國的故事。包括從夏 商 周,一直到清朝 唐朝 三國,(演的)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才子佳人、 英雄好漢,劫富濟貧的明臣 ,曠世的名著,或者是讓百姓很敬仰的英雄人物的一個縮影,我可以幫我父親算,因為他一年要演三百多天,每天演兩場 演了五十年了,所以最保守的估計,逐步加起來,大概有一萬出以上。”

  由於台灣百姓信奉媽祖、關公等歷史人物,每當節慶或祭祀前都需要戲班演出助興,許王和他的小西園木偶劇團一天最多演出四場,一年365天從台北演到台南,演出任務應接不暇。與其它木偶劇團不同的是小西園還保存著傳統的鑼鼓班子,每逢開場 鑼鼓一響,就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前來觀看。除了對傳統木偶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外,台灣的木偶戲還引進了現代戲表演的布景 服裝和光電效果,台灣“諸羅山掌中劇團”的表演,在本屆木偶節中格外引人注意。

  中國台北諸羅山掌中劇團吳萬成:“台灣的青少年朋友,他們都喜歡將自己的形象,作成布袋戲的造型。有的一個布袋戲,在網站裏面它的網友、它的會員有好幾萬人。他們演傳統的我們演現代的,將布袋戲變成聲、 光、 特效、爆破、 乾冰、 燈光等搭配的表演。”

  中國的木偶戲漢朝時期就在民間出現,到了唐宋時代,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提線木偶、 掌中木偶等戲種。在木偶制做工藝上,泉州與台灣兩地也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關係。記者了解到 ,現在泉州制做的大部分木偶都銷往台灣,在木偶節期間,記者應邀來到泉州的綿繡莊木偶藝術館,在這裡記者看到了木偶製作的全過程。木偶的製作分為偶頭和服飾兩部分,而木偶頭的製作,又包括打坯 雕刻 打土 ,噴色 彩繪五個程序,最後根據具體的人物配上鬍鬚和頭髮。木偶的製作定格在神態的一瞬間,需要用精妙的雕刻藝術來完成,加上木偶的服飾由五彩繽紛、色彩艷麗的手工繡品裝點,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木偶就誕生了,普通的製作工藝師完成一個木偶製作,大概需要五天的時間。因為制做木偶的材質不同,所以價格從二 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如今像這樣的木偶也可作為工藝品走進尋常百姓家。精細的制做工藝,加上木偶大師們精湛的表演賦予了木偶生命。一台大型的劇目往往動用十幾個人。

  由於木偶表演以動作性 故事性取勝,所以木偶戲也就成為世界各國表達藝術語言的一個載體,這也是木偶戲與其它戲種相比的優勢所在,國際表演藝術家也為本屆藝術節,帶來了獨具特色的木偶藝術表演。

  小小的木偶舞臺展現著大千世界,細細的木偶提線,牽動著千萬觀眾的心靈。中國泉州第三屆國際木偶節的成功舉辦,樹立了中國木偶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海峽兩岸的木偶藝人,共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