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學者紀念弘一法師誕辰一百二十週年


  2000年10月23日 20:30分 四套播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説起這首《送別》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可是你是否知道,這首歌的作者就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和佛學家的李叔同先生,也就是弘一大師。今年10月17日,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會聚天津,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活動,請看記者發自天津的報道。

  十月的天津已是秋風乍起,就在這絲絲涼意中,我國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120週年紀念活動拉開了帷幕,來自海內外的近兩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一紀念活動,並舉辦了學術研討會,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的代表和台灣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的六位學者也參加了紀念活動。

  出生在天津的李叔同先生,是我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著名活動家,中年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的高僧,被世人尊稱為弘一大師,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李叔同先生是我國最早出國學習西洋繪畫、音樂和話劇的先行者,1905年秋,當時在國內被譽為“二十文章驚海內”的李叔同先生,毅然赴日留學,就讀于東京美術學校,並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發起成立“春柳社”從事音樂戲劇活動。

  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李叔同先生積極投身到祖國的藝術教育工作中,先後在天津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上海城東女中、杭州的浙江第一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任教,積極提倡和推行藝術教育,像著名的漫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畫家李鴻梁,音樂家吳夢非等等都曾經師從於李叔同先生,並且獲益頗深。在積極推行西洋藝術教育的同時,李叔同先生還參與許多社會進步活動,曾擔任上海《太平洋報》總編之一,並加入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個革命團體——南社。

  李叔同先生對於祖國傳統的書法、金石也極力提倡,作為西冷印社的社友,他與吳昌碩、金舟等書畫金石大家交往密切,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墨寶、印譜。1918年農曆七月,當時39歲的李叔同先生正是聲名如日中天之際,他卻于杭州虎跑定慧寺落髮出家,正式名為演音,號弘一。

  入佛門後,他開始精心研讀佛律,著作頗豐,並在浙江、福建等地雲遊講學,弘揚佛法,終成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師。1942年農曆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于福建泉州,享年63歲,彌留之際他寫下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一面欣慶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感眾生的苦惱。弘一大師遺骨後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彌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功不可沒。

  天津市地方誌辦公室郭鳳岐主任:他主要在幾個方面,一個在金石方面、一個在書畫方面、一個在音樂方面,在教育方面,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戲劇上,他最早把西洋的文明戲,後來咱們叫話劇,引入到了中國,還有音樂,還有西洋畫,當然他不是發展的最高了,但他是先驅,他最先引進來的。

  長春師範學院郭長海教授:在今天我們也研究書法,研究篆刻,我們還有話劇藝術,還有美術,油畫啊,各種繪畫,這些我們在學習使用的時候,都不能割斷歷史,它和我們的前輩做過的努力是很有關係的,在這些努力當中李叔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是最早把這些藝術和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聯絡起來的,因此我們現在學習使用這些藝術的時候應該很好的從他那裏吸收一些營養。

  對於李叔同先生,國家主席江澤民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親自視察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 李叔同先生不僅是專家,學者們讚譽他,海內外的華人也十分推崇他。

  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李壁苑:很多人都在效倣他,以崇尚他儉樸的生活,清高的人格為風範,所以他這種精神的影響層面在年輕一輩也有,在知識層面也有,在年長的修行者的層面也有,可以説是廣泛的。

  為了紀念這位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天津舉行了李叔同先生遺墨展,許多珍貴的墨寶印譜都是首次公開展出,為大家了解研究李叔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天津市有關領導出席了遺墨展開幕式,與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觀了展覽。同時紀念李叔同——弘一法師誕辰120週年學術研討會也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就對李叔同先生的研究展開了廣泛的交流與探討。

  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李壁苑:因為我們很多史料的掌握比較不容易,所以這一部分呢,大陸的學者做的相當的好,一直也不斷有一些新的考證資料出來,所以我們有很多部分就是用到了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

  長春師範學院郭長海教授:海峽兩岸的學者共聚一堂,來討論弘學當中的一些問題,探討一些今後的研究方向,這樣呢,就促進了兩岸的文化交流,使我們大陸的資料和台灣資料相互交換,觀點相互交換,這樣我們的思想就進一步了,我們的聯絡更廣泛了,影響就更深遠了。

  李叔同先生既是一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又是一位律宗高僧,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佛教界人士,大家一致推崇的是他不凡的人格魅力。

  李叔同先生孫女李汶娟:他的人格思想,就是特別崇拜他的人格思想。

  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續慧法師:我想從事弘一大師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在他的高僧行誼,對我們人格的感化非常多。

  原中國佛教協會顧問李呈鈞:他愛國,佛教裏面愛國愛教是統一的,弘一法師他最講究的就是我們的國家怎麼富強。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熱愛祖國的名士,無論他在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還是出家成為一名佛門弟子,那份濃濃的愛國之情無不隨時流露,在他早期赴日留學前就曾經留下的一首《金縷曲》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披發佯狂走,莽中原,幾株衰柳,破碎山河誰收拾.其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在《祖國歌》中他這樣描述了祖國,“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深深的表達了作為中華兒女的驕傲與自豪,在李叔同先生出家後的抗日戰爭初期,當時作為佛家弟子的他手書橫幅挂于座後,上面寫著”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後有跋語“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唸佛”。

  無論是作為一位著名藝術家,教育家的李叔同,還是作為一代高僧的弘一大師,正是他那一腔愛國熱忱所帶來的非凡人格魅力讓後人敬仰,成為效倣的凱模。

  李叔同先生孫女天津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李莉娟:對於祖國的熱愛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自然升起的感情,我祖父是一個熱愛祖國的出家人,這也是一個中國人最起碼的志氣。他曾經寫過很多救國的詩句,佛教徒愛國我想是, 中國人愛國最起碼的骨氣,我祖父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後人學習的榜樣。

  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愛國藝術家,在他已踏入不問塵事的佛門之後,卻也依舊難以割捨那份濃濃的愛國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即使在他已離開世間50多年了,人們仍在紀念他,學習他,同時他的精神也對我們有著莫大的影響。

  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侯秋東理事長:如果能弘揚弘一大師的這一套德學的話,也可以説是能復興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樣對兩岸在精神文明方面會比較接近,這對於兩岸將來的統一是有幫助的。

  天津市地方誌辦公室郭鳳歧主任:李叔同就是愛國嘛,如果你崇拜李叔同,你如果認為他這種人格力量對我有感召,那麼就更要加強兩岸的合作、交流、溝通,為兩岸的統一大業,從我們學界、知識界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李叔同誕辰120週年紀念活動期間,學者們參觀了李叔同故居,碑林和弘一法師紀念堂,通過參觀訪問,學者們不僅加強了交流,而且了解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這對研究李叔同,弘揚李叔同的人格精神提供了及大的幫助,在參觀的同時,學者們也對加強保護李叔同遺物和各種文物古跡,向天津市有關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議,在天津大悲禪院,來自台灣的續慧法師詳細了解了寺廟情況,並在寶菡方丈的陪同下,參觀了禪院,他對祖國大陸支持佛教的做法感到高興,同時也希望兩岸的宗教界能夠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

  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續慧法師:中國的名山大川,培養出非常多的高僧,這樣的一個精神文化,如果推允到對岸,對岸本身也有著很多歷史文化的東西,我想兩岸的交流不僅促進一個培育生才的方式改進之外呢,還可以共同研究怎麼樣推出更近的一步,作為對中國文化的社會也好,對其它世界文化都很好。

  紀念活動在一場別開生面的李叔同作品音樂會上達到了高潮,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與近兩千名天津市民興致勃勃地欣賞了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歌曲。當那首耳熟能詳的《送別》在天津大禮堂響起的時候,許多人伴隨著熟悉的旋律輕輕地唱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在欣賞過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送別》、《大中華》、《山色》等歌曲後,王繼世先生為大家朗誦了李叔同先生的一首《滿江紅》這首填于辛亥革命勝利後的詩詞,讓大家再次領略到李叔同先生那份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決心。

  “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先生誕辰120週年的紀念活動已經落下了帷幕,通過這一活動,我們可以看到,凡是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做出貢獻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