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秦始皇兵馬俑台灣行


  2000年12月18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為期三個月,以“兵馬俑——秦文化”為主題的展覽正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展覽開展的第一天就有上萬人前去參觀。124件展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這一百多件展品運到台北卻不那麼容易。以陶馬為例,一匹陶馬重650公斤,頭高一米六五,體長兩米一,體積可以説又大又重,稍不注意,就會破碎,那麼,文物工作者是怎樣把它們運到台北的呢,在展覽團出發之前,記者前往西安進行了採訪。

  像這樣在開幕第一天,就有如此多觀眾參加的展覽在台北歷史博物館並不多見。這是一次以“兵馬俑——秦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展覽。此次展覽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陜西省對外文物展覽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

  由於兵馬俑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掘,除了這次保險金額高達十一億新台幣以外,台灣的許多觀眾也對此次展覽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台灣許多學校和單位在展覽開始前就開始商洽團體參觀事宜。12月15號開展這天,台南市大成中學三年級600多名學生坐了十五輛遊覽車北上趕來參觀。

  台北歷史博物館的館長黃光男是此次展覽的主要推動者,15日展覽揭幕當天,記者電話採訪了黃先生。

  記者:“黃先生你好,今天是展覽開幕的第一天。不知道今天在歷史博物館的現場開展情況怎麼樣呢?”

  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非常熱烈,而且台灣前兩天是陰雨綿綿,今天就是陽光普照,有點冬陽的那種溫暖。非常好的天氣,所以觀眾非常的多,要進去看展覽大概要排兩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才能進去。因為我們要統計人數,大概今天最起碼將近七八千人。因為現在還早,現在只是兩點鐘而已,大概最少有七千人到一萬人左右。”

  這次共展出兵馬俑等相關秦朝文物124件。展品內容包括兵馬俑、兵器、車馬器、青銅器、玉器、錢幣、文字、建築構件等,其中兵馬俑十七件,是陜西省歷年來外借數目最高的一次。其他重要展品如秦詔版、半兩錢、各式秦磚、瓦當、陶馬及一、二號銅馬車。此次展出以兵馬俑為主軸,時間貫穿春秋戰國的秦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帝國。

  黃光男:“讓台灣民眾能夠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了解中華文化它在過去的歷史,(這是)它優秀的一種展現。相信這個展覽應該是非常藝術性的,而且在(兩岸)交流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雖然台灣觀眾如今已能細細品味兵馬俑和秦文化了,但人們也許沒有想到展覽工作的繁瑣和艱苦。從文物的包裝來説,由於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因而文物的運輸不能有絲毫的損傷,這就要必須做好文物的包裝工作,這包括文物的固定、箱子的製作、文物的防潮等等。在運到台灣的120多件文物中,兵馬俑和陶馬的包裝難度最大。就拿去參展的三匹陶馬來説,一匹陶馬有650公斤左右,為了在顛簸過程,儘量讓陶馬不受到損傷,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工作人員:“首先包裝過程當中,就像這個馬腿,我們選擇的是用纖維比較長的,細一些的柔軟的這個紙張,然後在馬腿上先纏住,目的是為了用紙把文物整個隔離開來。為什麼要這麼隔離開來,因為經過長期運輸,有時空運有時海運,在運輸過程中,有時可能受潮,你的包裝材料不能緊緊貼在文物上,起到這麼一個作用。因為它是修復起來的,不是像現在陶器那麼堅固那麼結實,怎麼辦呢?我們就找了幾個受力點,你像這個馬底下,做個支撐架,基礎支撐架,然後它的力量整個附在什麼地方呢?附在馬的肚子底下,所以在整個文物包裝過程當中,我們特別找了受力點比較好,而且比較堅固的地方,俗稱受力點越均勻,點越多,運輸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比較少,對文物有一定的好處。”

  然而令工作人員沒有想到的是,陶馬所費的週折還沒有結束,由於這三匹陶馬十分高大,擠不進飛機的貨運艙,只好另搭四天的卡車。其他的展品因為數量太多,分成三批。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由於海峽兩岸沒有直接實現三通,我們在運兵馬俑的過程當中,大型陶馬先就從西安先用汽車把它拉到上海,然後從上海再運到香港,從香港然後把文物再運到台灣,如果實現了三通的話,我想所有的展品,從西安飛機起飛,就可以直接運到台北,這樣可以省去好多麻煩,省去好多資金,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到台灣參展的17尊秦俑中,有一尊還處在半修復狀態,它的衣領和左手的大拇指有明顯的殘缺。選取這尊殘缺俑,主要是為了讓台灣觀眾了解到兵馬俑的原始性。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工作人員:單獨這一件俑就可以表現兩方面,一個就是陶俑本身在出土時,咱們可以看到它相當殘破,它經過兩千年的滄桑,既有人為的毀壞,那是秦末的戰亂,同時也有兩千多年自然界的破壞。出土時咱們可以看到保存了它出土當時的現狀,就是很破碎,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表現出文物修復工作,通過這個步驟,這個陶俑咱們可以完整地看到,咱們文物修復通過把幾百片陶片逐一拼對,最後形成這麼一件陶俑,這殘破俑的展覽這是第一次公開。”

  主持人:過去只能在歷史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如今真實地呈現在台灣同胞的面前。為了讓台灣同胞更深入地了解兵馬俑、秦文化的特點極其獨特魅力。《海峽兩岸》記者專程到西安拍攝了秦代文化遺址的代表兵馬俑。

  西安是陜西省的省會,它位於中國大陸的西部。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古稱長安。“西安自古帝王都”,它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市,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隴海鐵路幹線貫穿東西,是我國東部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中部。浩浩千年古都,遺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歷代城池、宮殿、寺院和其它歷史遺跡,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歷史“天然博物館”。西安作為陜西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到處都煥發著現代都市氣息,而同時也處處印刻著歷史的痕跡。

  出了西安城,上了高速公路,一個小時的路程就來到了位於西安臨潼區的秦始皇兵馬俑館。這一天恰逢西安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大雪下的博物館顯得分外凝重,似乎向人們訴説著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那一段歷史。

  春秋時期,秦國在建國初期推行“秦人周化”運動,使秦在春秋時期成為強國,後來秦穆公與秦孝公勵精圖治,促使秦國從戰國群雄中脫穎而出,最終兼併了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正自喻功過三皇、譽高五帝,故自封為始皇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秦朝。秦始皇為了鞏固天下一統的局面,實行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等一連串“車同軌,書同文”的改革措施,這些措施都影響著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因而有著“百代皆行秦政事”的説法。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張仲立:“秦統一這個整個天下,在某種意義上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所以這個時期,大一統在中國深入人心,大一統的制度模式在這裡得到基本奠定,應該説這是對中國整個發展,它有特殊意義的。”

  秦始皇生前為自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地下軍隊——兵馬俑,以護衛自己死後的地下帝國。1974年,村民在挖井取水時,掘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在地底埋藏了兩千多年後終於重見天日。兵馬俑坑遺址目前已陸續發掘了四個兵馬俑坑及一個銅車馬坑。1979年在發掘的遺址地建立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如今共探明有七千多尊兵馬俑,併發掘出了兩千多尊。

  兵馬俑除了遠觀時的大、多外,還有精、美的特色。這些陶俑,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個個製作細膩,因官階、軍階不同,陶俑身著不同的軍服和冠帽,甚至連鬍鬚、發髻、帶扣都有多種變化。而且陶俑不但刻出了髮絲,連指甲、掌紋都有。陶俑“千人千面”的神韻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兵馬俑也到過台灣,但這項展覽的規模完整以及選取的兵馬俑也是各種類型兼備,此次到台灣參展的兵馬俑共有三級軍階,這尊兵馬俑是中級軍階。他所穿的是戰袍而不是盔甲。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工作人員:“衣服上看到冠,是有領結,它是表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普通士兵就沒有這種,另外,他這個冠式它是一種中級軍吏俑的標誌。另外,他這個髮式也特別精雕細刻,後面他有盤著的髮辮繞過去,可以看到他絲絲髮際,縷縷清楚,看得特別明顯。”

  兵馬俑因為經過人為的破壞,再加上兩千年的覆土重壓,剛剛面世時,大部分都殘破不堪,碎成幾十塊甚至上百塊。在一號坑後面修復區,許多帶著編號的陶片和斷臂殘腳的秦俑,靜靜等待專業人員的拼湊。據了解,如果五個工作人員為一組的話,一年最多可以修復二十到三十個。從已整理修復的兵馬俑中,人們能感受到它恢弘的氣勢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張仲立:“目前它在世界上這個影響已經達到這種高度,就是人們認為到了中國不看兵馬俑就等於沒到過中國。中間當然從兵馬俑來講,這裡面凝結的其他這個歷史價值也是比較高的,比如説它本身是一個綜合體,能夠反映當時的物質文化,當時服飾文化,當時軍事藝術,因為這是一支軍人,兵馬俑坑本身又反映的是當時建築文化,一個綜合體在這裡面都得到了反映,而且隨著兵馬俑出土的這些兵器,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生産力發展的這個水平。這些都是我們以往不了解的。”

  坑道中,一尊尊一百八十公分到兩公尺高、身著鎧甲或戰袍的秦俑體態魁梧、氣質威猛,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充分展現了秦人氣吞山河的氣勢。從1983年首次赴日展出後,每年都有兩到四次外借,但兵馬俑的借展,多采用和其他文物搭配的方式,以七、八件最為常見。而這次到台灣展出的數量如此眾多,是因為大陸的文物工作者希望能以此促進兩岸的文物交流。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張仲立:“咱們最大心願是,拉開兩邊的文化交流,因為台灣跟咱們一個根上,對於這個一個根上的文化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文物交流,因為我記得有人説過,一個民族根在什麼地方,就是挖開這些古代文物,就找著它的根了。”

  不過不管怎麼辛苦,此次展覽的主辦者也覺得這一次展覽有著重要的意義。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張仲立:“台灣這個展覽不同於在大陸內地臨近省份的展覽,也遠不同於國外其他地方的展覽,它是我們國內的一個展覽,所以這個距離就感覺很近,親情的份凝結在我們的工作中間。”

  主持人:雖然交流的籌備工作和文物的裝箱運輸費了不少的週折,但我們還是欣喜地看到台灣同胞能夠如期觀賞到中華文化的瑰寶,在驚嘆于中華民族祖先巧奪天工的同時,也能細細品味中華文化的燦爛與悠遠。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