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從“桃芝”颱風談防災減災


  2001年8月7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在昨天的節目當中我們介紹了“桃芝”颱風給台灣中南部地區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據了解,這可能是近40年來台灣所遭受的傷亡最為慘重的颱風災害。災難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連續的暴雨引發了山洪和泥石流,將下游的村莊沖毀甚至淹沒。那麼,這麼嚴重的泥石流是怎麼形成的?人類對颱風災害有沒有預防措施呢?災後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又該如何進行?就這些問題,我們演播室請到了兩位嘉賓,這位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總工程師邱瑞田先生,歡迎您!這位是國土資源部長江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的總工程師郭希哲先生,歡迎您!

  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島內的自然災害以地震和颱風為主要特徵。在台灣中南部地區,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島608條大小河流水勢湍急,如果遇上颱風和暴雨天氣,很容易造成河水暴漲,在山區則會引發泥石流。據記載,造成台灣最慘重傷亡的颱風是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死亡224人,而這一次的“桃芝”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會超過200。據統計,全島的農林牧漁損失已經超過了47億新台幣,受災地區的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都遭到嚴重破壞。8月4日,本欄目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台灣消防署的工作人員。

  台灣消防署工作人員:目前來講的話,死亡93人,失蹤129人,受傷189人。

  記者:經濟損失方面呢?

  台灣消防署工作人員:農業災情大概是47億6千多萬。停電的部分目前有34萬9千多戶,停水的部分有7千8百多戶。

  記者:現在主要進行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台灣消防署工作人員:還是以救人為先,因為還有100多人失蹤。還有救援、物資、交通部分為優先。現在已經有90個地方修復完畢,可以通車了。現在還有18個地方還在搶修當中。

  主持人:從剛才的節目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出,“桃芝”颱風給台灣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具體來説,颱風一般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邱瑞田:颱風登陸以後會給陸地造成很嚴重的自然災害。大致分為三種,第一類是由於風所引起的災害,第二類是由於低壓造成的沿海地區的高潮位和風暴潮,第三類是由於颱風帶來的強降水使江河的洪水氾濫,引發山洪和泥石流等等。往往颱風登陸以後造成的災害是綜合性的災害。舉一個例子。在1994年,第十七號颱風在浙江瑞安登陸,登陸以後颱風的最大風力達到十二級,風速達到40米/秒。據浙江省統計,這場颱風共造成全省48個縣、市受到災害,倒塌的房屋達到10萬多間,造成5萬多畝良田受災,同時有5千多公里海堤受到毀壞。

  主持人:現在氣象部門能不能在颱風的強度、登陸地點、行走的路徑、滯留時間等方面作出相對比較準確的預報?

  邱瑞田:一般情況下,可以在24小時對颱風是否登陸能作出比較準確的預報,但是對於颱風登陸的準確地點,由於颱風的路徑變化比較複雜,從目前來看,還是有一定難度。比如説這個颱風是1950年的第十號颱風,這個路徑從圖上可以看出來它是比較怪異的,先向西,然後又拐向東,向北,然後又向西,然後在中國大陸登陸。

  主持人:一個反S形。

  邱瑞田:像這樣的颱風給預報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但是對於6小時之內的颱風登陸的預報從目前來看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

  主持人:提前6個小時,我們還是有足夠的時間轉移和做提前的工作。那麼具體來説,大陸在預防災害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以提供的呢?

  邱瑞田:從組織機構方面,我們實行了各地的行政首長負責制,編制了防禦颱風以及防洪的各類預案。同時加強了有關設施的建設,比如説對颱風的監測設施以及通訊的預警設施,嚴密注視著颱風的動向,及時地作出滾動的颱風路徑預報。還有一方面就是廣泛地宣傳,讓廣大群眾知道來了颱風以後怎麼去防,怎麼去躲避。比如説在海上作業的漁船要回港避風,在沿海從事養殖的人員要立刻撤回到陸地。另外,在陸地上的一些工程設施要提前進行檢查,還有,在城市裏邊對一些高空設施進行加固、穩定等等,要做一些這方面的檢查。當颱風登陸的時候,儘量避免搶險人員在堤上防守,以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主持人:這次颱風給台灣造成的災害主要是颱風過後造成暴雨、造成泥石流,那麼這種泥石流的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

  國土資源部長江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總工程師郭希哲:通俗來講,泥石流實際上就是攜帶了大量泥沙、塊石的洪流。這裡邊要具備幾個條件,一個就是要有大量的固體物質,就是土、沙子、石頭這類東西;第二個條件就是要有水源;再一個跟當地的地形條件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講,溝谷上遊比較大、比較開闊,有大量堆積物、鬆散的東西堆在那裏,承受雨的面積也比較大,往下游走河道稍微狹窄一些,這些有利於形成泥石流。整個中國來講,西北、西南、黃土高原地區以及台灣,都是泥石流比較發育的地方。

  主持人:關於台灣這次“桃芝”災害引發泥石流産生的原因,島內各界人士也有他們自己的看法,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説法。

  關於這一次大規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台灣島內有人認為是大量種植檳榔樹導致植被被破壞,也有專家分析,台灣“九二一”地震以後,南投等地的地質結構發生變化,許多地方險象環生,隱患增加。

  台灣農委會主任黃明耀:“九二一”震災以後,土石稍微有點裂開,尤其南投的山坡地都是裂痕,水就滲透進去了。滲進去以後,這個雨量再大的話,就整個垮下來、崩塌下來。

  記者:跟種植檳榔樹有關係嗎?

  黃明耀:大概也有關係。因為檳榔的根比較少,抓土地比較淺。這也是有一點關係了。

  主持人:對於地震對泥石流的影響,郭先生怎麼看?

  郭希哲:一般説,有一個災害鏈,都互相聯絡,地震發生以後,可以形成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台灣地區基本上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相當多,七級以上地震的圈圈基本上都佈滿了。這樣岩石就比較破碎,容易風化,容易形成泥石流,容易形成崩塌、滑坡之類,這樣就給泥石流提供了大量固體物質來源。

  主持人:同當地的植被保護狀況是不是也有關係呢?

  郭希哲:現在有一種説法,風大的時候,樹會搖動,就鬆動下面的土體,鬆動以後,水一來,就很容易垮下來,起碼可以産生滑坡,滑坡也容易形成。所以,植樹造林要選那些根深葉茂、根能扎得很深的植物比較理想。

  主持人:能夠有效地保護土壤不流失的植被。對泥石流的防範,咱們有什麼比較好的、比較成功的經驗呢?

  郭希哲:一般有這樣一個原則,上遊要“保”,保護,中游可以“擋”,下游要“疏”,疏導。

  主持人:上遊是水土保持工作。

  郭希哲:不管是工程治理也好,或者是生物治理也好,一般來講上遊最好保一保,保護它不産生鬆散的物質,不産生固體物質來源,或者是減少水源的徑流量,來水就把它分流掉,不進入堆積區。“中游擋”當然不是説全部攔擋起來,把水放下去,把固體物質攔起來,你修個壩,類似隔沙壩的東西,空的,有架子,水可以流下去,泥、沙、石都保留在這邊。你看都是架空的,裏面可以流水的,把塊石攔起來。這個就是擋沙了,這個孔都是可以排水的,水可以流下去。

  主持人:把水排出了,泥沙留下來。

  郭希哲:泥沙倒到庫裏面去。下游一般都是平原地區,或者河谷開闊的地方、溝道開闊的地方,建築物也比較多,人員居住比較多,要把堆積物引過去、引到旁邊去,像這種是導排的,在這兒修一個排導槽,整個通過縣城,周圍是縣城,讓泥石流從這個溝裏走。

  主持人:專門修了一個排導的渠道。

  郭希哲:泥石流從這後邊走過來,對兩旁的城市沒有影響,保護起來了。

  主持人:首先要在城市規劃上做好。

  郭希哲:另外,這裡是一條鐵路,讓這個渡槽從鐵路上面跨過去,泥石流從渡槽裏過來、流走。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般在有泥石流的地區,不要把村莊建在溝口,儘量避開這個地方。

  主持人:選址、建房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是不是泥石流的方向。

  郭希哲:現在搞建設一般要經過環境評價,調查一下這個地區有沒有類似的地質災害,歷史上有沒有,調查一下,應該説不難發現。

  主持人:就一個具體的村莊來説,這個房屋應該建在山的前面、山的後面,還是有什麼具體的選址辦法?

  郭希哲:經過調查就是要確定“泥位”,就是泥石流過來的時候它的高程,能夠爬到哪,可以到多大的高程,這個泥位確定以後,建築物儘量抬高一些,高於這個泥位的位置,泥石流在下邊走,你住在上邊就沒問題了。經過地質勘察,調查一下,把地址選好一點,儘量避免。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二位嘉賓今天為我們所做的分析,謝謝!“桃芝”颱風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它留給人們的創傷一時還難以修復。痛定思痛,如何防災、減災,如何抗災、救災,如何減輕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産的損害是整個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現階段,雖然人們還無法同颱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抗衡,但是,在事先的預報和防範以及災後的救援和重建方面,人們是可以也應該有所作為的。(編導:汪朝暉)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