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聽眾作客中央電臺


  2001年8月27日20:30分,四套播出

  記者 汪朝暉:我身後的這棟大樓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業務樓,台灣聽眾熟悉的兩套對台灣廣播節目就是在這棟大樓裏製作播出的。這幾天,臺港澳廣播中心的編輯記者們正忙著接待來自台灣島內的聽眾。

  8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四屆台灣聽眾聯誼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台灣的15位熱心聽眾應邀參加本次聯誼會。開幕式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王求副臺長致歡迎詞,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張銘清、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總編室副主任李宗達即席講話。開幕式後,聽眾代表參觀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具有61年曆史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是當今擁有聽眾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國家電臺,僅大陸境內的聽眾就有6.5億人。中央臺現在的位置是在復興門立交橋的西南,緊鄰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東面是著名的金融街,西面是中化大廈和復興商業城。智慧化的業務大樓于1998年6月啟用,總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地面至塔尖高度為112米,共有辦公用房280多間,技術用房240多間,裝備有7套文藝錄音室、20套語言錄音室和12套複製間,節目製作實現了模擬化向數字化的轉變。第四層主控機房的現代化節目交換系統採用了德國西門子技術,投資約3000萬人民幣,目前的八套節目全部實現了衛星傳送。從2001年起每天的播出時數累計達到156個小時,覆蓋大陸全境並輻射周邊地區。

  台灣聽眾 沈琬琳:整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要做這麼多套的節目,供應給不同的收聽群眾、收聽族群,所以我想,不管是組織、編制,還是硬體、軟體部分,規模之大,讓我們在這種“地小人窮”的台灣、以我們過去的經驗沒有辦法了解。

  今年6月到7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港澳廣播中心在台灣聽眾中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和廣播徵答活動,參加本次聯誼會的15位台灣聽眾代表就是從這次活動中挑選出來的,他們分別來自台灣的台北、高雄、桃園、新竹、苗栗、台中、花蓮、嘉義和台南等地區,年齡在22至57歲之間,有大學教授、公務員、大學生、醫生,還有保險業、服務業以及大眾傳播業的從業人員,他們當中有的人是第一次到大陸,但是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對臺廣播節目卻都很熟悉。

  沈琬琳:很高興,這是第一次來大陸,而且第一次來就有這個機會參觀中央電臺,我覺得大概身邊沒有哪一個朋友有這樣的機緣。

  台灣聽眾 丁廣祥:我印象最深的包括“新聞背景”、“新聞線上”,還有“國防線上”,這些都蠻有意思的。而且,以前我是光聽,後來我來大陸一趟,走過上海、蘇州、杭州,覺得它講的跟看到的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它講的消息是蠻真實的。而且聽這個節目主要是我覺得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資訊,吸收到一些新的消息,甚至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所以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忙。

  來自桃園的陳瑤今年22歲,她也是第一次到大陸,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情有獨鍾。

  台灣聽眾 陳瑤:從小的時候聽,就好像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老師,有時候又是一個很好的夥伴,可以陪我度過很多無聊的時光。

  台灣聽眾 曾祥鐸:確定的時間記不清楚,但是總有一、二十年了,斷斷續續地,經常有時間就會聽。我比較喜歡評論性(節目),具有民族主義色彩的,介紹中國古代的東西等等。

  1998年初設立的臺港澳廣播中心是專門為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聽眾服務的,目前擁有三套節目,其中,第5套、第6套節目對台灣廣播,第7套節目對港澳地區廣播。對台灣廣播節目的發射總功率達到3600千瓦,覆蓋台灣全島、輻射東南亞地區。節目播出使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三種語言,每天播音時數累計37小時50分鐘,兩套節目交叉播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港澳廣播中心 副主任 陳國雄:我們現在對台灣地區的覆蓋,中波是594、765千赫,這在第一套;第二套是684千赫和909千赫,這其中594跟684是大功率的,1000千瓦,另外還有4個短波。

  業務樓的12和13層是臺港澳廣播中心的辦公區,使用面積近1200平方米,辦公室都配備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編輯、記者們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衛星接收、網絡、傳真等現代化手段蒐集信息。現在,記者外出採訪已經大都使用這種音質好、體積小的數字化錄音機了。

  大樓的11層是臺港澳廣播中心的節目製作區,使用面積600平方米,總共設了3個直播間、4個錄音間,都配備了音頻工作站,全部節目實現了無磁帶編輯。

  陳國雄:開設的欄目有《新聞》、《新聞廣場》,專題有《空中之友》、《閩南話廣播》、《客家頻道》,還有文藝節目。我們對台灣廣播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個網站叫《HELLO台灣》。

  臺港澳廣播中心現有工作人員近90人,從事對臺廣播工作20年以上的佔三分之一,從中心主任到一般人員都是集採訪、編輯、播音于一身。以《空中之友》節目為例,平均每人每月製作120分鐘節目。

  陳國雄:我們的採訪面還是比較廣的,只要有什麼重要的新聞,還有台灣同胞關心的問題,我們都派記者去採訪。現在台灣也有駐點採訪記者,到目前為止是第三批。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台灣廣播節目已經有47年曆史了,1954年8月15日正式向台灣廣播,當時工作人員有20多人,每天用普通話和閩南話分別播出兩次、共4個小時。

  陳國雄:很明確的就是為當時武力解放台灣服務的。對象也很清楚,普通話就對那些從大陸過去的國民黨的軍政人員和公教人員,甚至相當一部分是對著軍隊去的,就是對國民黨軍隊;閩南話對的是台灣本地的民眾,工人、農民、商人、知識分子等等。

  隨著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台灣廣播節目每天的播音時數增加到17個小時,節目由原來的綜合性分類擴大為新聞性、知識性、文藝性、服務性和方言等欄目,節目定位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陳國雄: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以後,整個的對臺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我們對臺廣播從整個指導思想上看,從原來的“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祖國, 一直到“一國兩制”。為了適應這種形勢,1981年元旦,我們推出了一個新節目——《空中之友》。

  《空中之友》是中國廣播節目中第一個採用主持人形式的節目,內容平實客觀,言論實事求是,對台灣聽眾有信必復、有問必答,雖歷經20年、前後有過5位主持人,《空中之友》節目仍然擁有大批聽眾,每年收到上千封台灣聽眾的來信,另外還有大量錦旗、牌匾、字畫以及其它紀念品。經過47年、跨越三代人的努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台灣同胞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培養出一大批固定的聽眾。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港澳廣播中心 主任編輯 盛志耘:我們到台灣去吧,聽眾知道我們去了以後就特別熱情,怕我們初來乍到比較寂寞,就老給我們打電話,説你今天干什麼呀?我們有時間她就過來陪著我們,帶我們到處走走逛逛,希望我們在台灣這很有限的30天的時間裏能夠多了解一些台灣的民俗、民情,多看一點她們的街景。

  近20年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港澳廣播中心舉行了各種形式的聽眾聯誼活動,邀請島內聽眾到大陸來座談、參觀、遊覽,使對臺廣播從溝通海峽兩岸的“心橋”變成一座實實在在的橋梁。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港澳廣播中心 臺播部副主任冬艷:從80年代初的時候就舉辦過“祖國知識有獎徵答”,參加的人也是很多的。到了80年代末,我們組織了聽眾的夏令營和冬令營。到了90年代末,從98年開始,我們舉辦“台灣聽眾聯誼會”,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從1998年到現在每年一次。第一屆是在雲南,第二屆是在內蒙呼倫貝爾大草原,第三屆是在新疆,這一次是在北京開幕,然後去張家界。通過這些活動,聽眾朋友跟我們電臺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感情,對主持人、記者,他們原來沒見過面,非常崇拜,腦子裏在勾勒他們的形象,走到一起我們可以暢所欲言。同時他們走了祖國這麼多的地方,對祖國的認同、對大好河山的這一份熱愛也更深了。

  在歷屆聯誼活動中,台灣聽眾代表都以真摯、坦誠的態度對中央臺的對臺廣播節目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一次也不例外。

  台灣聽眾 陳瑤:相聲一個晚上,民樂一個晚上,我覺得這樣聽起來很累,感覺比較豐富,大家還是比較喜歡吃“綜合菜”,感覺比較多樣化。

  台灣聽眾 丁廣祥:因為它是AM廣播,所以收訊並不是非常完美,在台灣當地收訊狀況是好一點,所以我也希望電臺方面硬體再加把勁,讓我們在台灣也能像在這邊一樣收聽得很清楚。

  台灣聽眾 曾祥鐸:中央臺總要給人一個希望,讓全世界能夠聽到你的聲音,而且要(有)西班牙話、葡萄牙話、法國話(廣播)。要維持另外一個標準,跟西方不同的標準。

  台灣聽眾 沈琬琳:我覺得在節奏上面,中央臺可以稍微快一點,比較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兩邊在一些外來語上面很多翻譯不同的,比如通常我們講“單元”,而這邊會説“欄目”,類似像這樣子的。其實兩邊可以再多一些了解,同步這些不同的用語,可能在台灣的聽眾、一般的聽眾在聽的時候會覺得更親切。

  廣播是為聽眾服務的,聽眾的參與和支持也推動了廣播工作的改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副臺長 王求:近期臺港澳中心在策劃一個節目調整的方案,主要的內容就是新聞要滾動播出,再一個就是要加強方言節目,技術上現在正在試驗衛星直播,直接用高質量的聲音傳送到島內,隨意在台灣島任何一個角落去收聽都會非常清楚,音質非常好。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收音機一開始比較貴,據説一開始1000多美元一台,如果要是上千萬聽眾的話,有上千萬人來買這個收音機就能降到30美元,到那個程度看來問題就不太大了。

  據了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對台灣廣播節目將於今年10月再次改版,改版後的節目信息量更大、時效性更強,為了最大限度地照顧台灣聽眾的收聽習慣,有的節目還將採用互動方式,總的目的就是為聽眾朋友提供更實際、更有效的服務。(編導:汪朝暉)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