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媒體期待新聞交流有新的突破


  2001年9月4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李峰:日前,台灣新聞媒體負責人訪問團來大陸,就加強兩岸新聞交流向國臺辦提出了他們的建議。那麼,台灣當局自去年11月份開放大陸記者赴臺採訪至今,兩岸新聞交流的進展情況怎麼樣?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促進兩岸的新聞交流,進而實現新的突破?就這一話題我們今天演播室請到了新華社資深記者陳斌華先生,歡迎您。中央電視臺《天涯共此時》的製片人汪驄先生,歡迎您。

  主持人:陳先生第一次在台灣,第一次採訪的時候,你採訪的第一個選題是什麼?

  新華社資深記者陳斌華:我們採訪第一個,是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舉行的這個兵馬俑的展覽,那是台灣幾十年來最轟動、最大型的一次展覽。

  主持人:對,看到台灣媒體有很多的報道,有很多的觀眾。

  陳斌華:盛況空前蠻有意義的,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我們從最統一的一個王朝的歷史開始來採訪,我想在台灣蠻有意義的。

  主持人:那之後發回了多少報道?

  陳斌華:我們總共發回70多條報道,還有二、三十張圖片,因為我們兼負攝影的任務。側重於對一些台灣社會比較關心的問題,比方説政治、經濟,這些比較重大問題,我們都基本上同步地做一些報道,當然我們對台灣一些,比方這種不太嚴肅的政治新聞我們是不會涉及的,但是我們感覺我們每天,可以説台灣主要報紙的頭條也是我們報道的內容。所以,我們感覺我們跟台灣老百姓是一種同脈動。

  主持人:關注主流新聞。

  陳斌華:另外,我們也比較關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有兩岸之間這種親情關係,這都是我們比較關心的。

  主持人:那汪先生您主要關注的一些內容是什麼樣的?您採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汪驄:主要是台灣的,以文化、經濟、民生這方面的新聞為主,政治方面的新聞我們接觸的少一點。

  主持人:聽説陳先生是剛剛辦完(赴臺)手續,就趕到我們演播室。(赴臺)馬上第二次成行,那麼是不是辦手續,聽説也遇到一些麻煩是嗎?

  陳斌華:是,因為我們本來,我這一批是應該7月13日我們過去的,跟我們第五批記者在台北交接。從我們的前幾批,已經基本上除了個別一批以外,其它都很順利地實現交接,但是因為台灣的有關部門出於不合理的理由,阻攔了我們這次去台灣順利交接。

  主持人:他主要的理由是什麼呢?

  陳斌華:他主要理由也是很荒謬的一個理由,他認為他批的媒體,只能是一個類別只有一家,而一旦,比如同樣是通訊社的新聞單位提出申請,那麼我們新華社就必須放棄,這個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就像我第一次去台灣,他們就問我説,你對台灣駐點你的感覺是什麼樣?我説我的感覺就是説,因為我做台灣問題這麼多年,作為祖國寶島台灣對我來説,就像我的夢中情人一樣,我這次是跟她赴約會的,就像我跟我的情人正在談戀愛,然後你説,同一個性質的人跟你也要競爭,你就不能談了,你必須停下來,這非常荒謬的,我想我在台灣的一些朋友陳明東先生、蘇正平先生,如果這回去台北,我也會跟他提出這個問題,這個是嚴重地違反了新聞的規律,嚴重地違反了新聞報道連續性的要求,作為蘇正平先生是資深記者出身的官員,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主持人:因為大陸僅通訊社,包括報紙媒體有幾百家,據我的了解非常多。只允許一家顯然是不合理的。汪先生是不是也遇到這種問題,就是電視媒體在大陸也非常發達,就中央電視臺一家而言,我們就有號稱是6000人,那在6000人中只有你和你的同事兩個人,作為駐點記者採訪,您覺得人力上夠不夠。

  中央電視臺《天涯共此時》製片人汪驄:電視的特點,大家都知道,我相信台灣的電視同行也明白,電視特點是高科技重裝備, 那麼我們兩個人,另外一個還是女同事,所以在台灣緊張程度和任務繁重程度可想而知了。攝像機、三腳架、話筒、電池,這樣每天汗流浹背,所以我就和台灣陸委會陳明東副主委也當面提起過我的一個想法,我個人的想法,就是能不能考慮增加一個電視記者,為什麼要增加呢?這是考慮到電視的特性,否則不堪重負。

  主持人:就是電視的特性決定了,它和平面媒體還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平面媒體,個人的努力要佔很重要的成分。而電視是需要合作的藝術。按照電視一般的分類,有新聞類、有專題類、包括文藝類,專題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而且也是它通過大的信息量、大的容量,更能展現台灣方面的一些風土人情,和人們希望了解的內容。它的涵蓋量更大一些。中央電視臺電視頻道也多達了11個,據説現在12頻道也正在籌建,所以節目量非常大、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大陸觀眾也是,從各方面反映我們也了解到,非常渴望了解台灣的一些情況,您從電視媒體來説,您認為現在駐點採訪,採訪回來的節目量能不能滿足基本需求。

  汪驄:遠遠不能滿足大陸觀眾的需求。一天兩條新聞,也不就是三、四分鐘嘛,因為從人力、從設備來限制的時候,那只能是每天發兩條左右的新聞,同時我覺得如果説中央電視臺的駐站記者,真正發展到規模的時候,應該允許我們租車、租房,否則你看我們現在借的是TVBS的機房,他們機房也很緊張。如果真正是説要新聞交流,要讓我們做像樣的工作,那就應該建立自己的一套機房。

  主持人:應該有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獨立能夠運作的一個系統。

  汪驄:所以嚴格説起來我覺得相當不完備。

  主持人: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需要亟待解決、突破的一個問題,就是説能夠給我們多增加一些機會、多一些媒體能夠參與對臺的報道。具體來説,我們在工作當中,在台灣的一個多月當中,有沒有遇到一些障礙、或者工作起來不太順利的問題?

  陳斌華:他這個障礙,很大的一個障礙就是他限定你的採訪地區,日常只能在大台北,台北縣、市這個範圍很小。另外,要去外地都必須要跟他預先“報備”,這個不太符合新聞的規律。如果説,比如萬一不幸又發生地震在台中,我們再“報備”再過去,這完全都是比較不符合新聞報道要求的。

  主持人:一般“報備”時間要多長?

  陳斌華:他一般説是最好是能提前三天告訴他,實在是緊急情況下當天告訴他也可以。但是我想,我應該在準備報道的東西,我還得準備著給你打電話這個是不太合理的。真是要嚴格控制也行,那你事後“報備”,這個應該在台灣原來都有事後“報備”制度可以的。另外一個就是,比如我們的生活、報道中,有遭到台灣有關方面的監控,這個也是對我們造成一定的困擾,比如説你到哪都有幾隻眼睛跟著你、盯著你,另外一個就是電子郵件、手機、房間電話都能感覺到被監聽。

  主持人:我們聽説汪先生在台灣也是遇到這樣類似的問題,很苦惱。

  汪驄:有一次我們去台北縣,我就沒打招呼,我覺得屬於大台北地區,屬於台北管的一個縣,仍然是接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電話,説汪先生你在什麼地方?我説我在台北縣。他説那是不對的,你怎麼能到台北縣呢?你到台北縣為什麼沒跟我們説呢?我説台北縣不是屬於大台北地區嗎?他説不對,你們應該出了台北,就應該跟我們打招呼。

  主持人:界定的範圍非常小。

  汪驄:被採訪對象台灣人感到很不習慣。比如我們採訪知名人士,他們圍聚在,好幾個人圍聚在人家的門口,或者等在人家樓下造成被採訪對象的有些反感。我們已經習慣了,覺得這是有關方面對我們的一個保護,我們在開玩笑,當作保鏢。

  主持人:就這一話題,我們的記者採訪了台灣主要媒體的負責人,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説法。

  8月初台灣媒體負責人組團來大陸,拜會了國務院臺辦,參觀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北京主要新聞單位。並就加強兩岸新聞交流提出了他們的建議。

  中央日報董事長邵玉銘:我們希望能夠積極一點,我看他們對兩岸新聞交流的誠意不夠,而且很多的限制在我們認為都是不必要的。比如他們説你們來老是報道所謂黑暗面,沒有強調光明面,這也許有些事實。但是他不能每天報道黑暗面,他慢慢這種把人民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想都會透露出來。所以,我覺得人民知道的權利是不容剝奪的,所以希望這方面我們以後多加把勁兒,把這些人為的障礙降到最低。

  中華電視公司協理黃新生:官方也好,或者是民間機構也好,要想盡辦法來達成媒體記者的這些要求,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剛才談到的,就是遇到的這些問題,會對我們整個新聞交流工作,對兩岸新聞交流工作,會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陳斌華:我感覺新聞的要求,它最好是無界限的,人為增加了一些很不必要的障礙,除了讓人嘲笑台灣所謂的“民主社會”這種可信度以外,也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待客之道。我覺得兩岸新聞交流,應該是盡可能,在台灣當局方面盡可能採取良性的措施,盡可能多開放大陸的媒體去,大陸的媒體,比如中央電視臺、比如我們新華社,一個是在大陸很有影響的媒體,它同時也都是應該有一定世界性影響的媒體,我們的報道不只是增進了大陸老百姓對台灣的了解,也增進了全世界人民對台灣的了解。

  主持人:非常重要的窗口,

  陳斌華:這是台灣媒體所達不到的。台灣媒體沒有這個條件,像新華社可以覆蓋全世界,你們也覆蓋了好幾個洲,台灣還不是前腳走出去,要到處做文宣,我們已經來幫你們做文宣,讓世界了解台灣,應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應該採取樂觀其成、積極促成的態度。

  主持人:汪先生,您的看法。

  汪驄:如果説我們在新聞交流過程中間,他感到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我覺得既然是新聞界的同仁,也應該按新聞的規律來辦事。他現在什麼事都提到政治角度來,提到社會意識形態角度來講,我認為這是一個曲解。

  主持人:我想同業之間可能溝通起來更容易一些,對於新聞(交流)設限,台灣同行他們有什麼樣看法?有什麼樣的反映?

  陳斌華:他們都覺得很可笑。包括《聯合報》,我們去之前《聯合報》發一個社論,叫《大陸記者要來了》。裏面就提醒當局不要做得小手小腳,不要小禮小節讓人看不起,不要跟監、審查人家的文稿,但是我覺得後來好像有點不幸而言中。台灣新聞媒體負責人訪問團,到新華社去拜會的時候,我們之間做了交流,這些台灣新聞界,應該是高層人物,這些名流,都是對台灣當局現在只允許大陸四家(媒體赴臺),另外做一些小動作,都覺得很看不起、都覺得很不應該的,他們甚至表示,希望大陸新聞界,作為同行他們希望我們能夠諒解。

  汪驄:我認識一個新聞界的同行,他説,如果他們再繼續跟蹤你,我們反跟蹤,然後做一個報道。我還善意地勸阻他們,我説不要這樣,不要給他們添麻煩,別給有關當局添麻煩,我説讓他們跟吧!我們也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我還是善意地勸阻他們,我説不要報道。

  主持人:是非自有公論。好,非常感謝二位嘉賓也是我們的同行今天光臨我們的演播室,謝謝!被蹉跎了十年才邁出的“開放大陸記者赴臺採訪”的步子,目前看來還是舉步維艱,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新聞媒體的天職是傳播信息,是民眾之間彼此溝通、了解的重要渠道,我們希望台灣的行政主管部門,對兩岸的新聞交流應該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以滿足兩岸受眾的需求。(編導:安倍含)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