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興起上海熱的秘密——投資便利


  2001年10月17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 李峰:成千上萬的台灣同胞前往上海定居的原因除了上海很美,商機很多,物價便宜,生活品質好以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的政府辦事效率高。一個佔地36公頃,第一期工程投資14.8億美元的高科技企業,從投資談判到開始施工,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期間包括了立項、銀行融資、土地平整、拆遷項目等等。

  2001年8月初,在上海浦東新區一個建築工地旁搭建的一間臨時辦公室裏,中央電視臺記者見到了來自台灣的張汝京先生。張先生看上去有50多歲,為人謙和,他目前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的總裁。因為著急處理事情,他只和記者交談了十幾分鐘。他告訴記者,公司初到上海浦東新區就嘗到了上海市對高科技企業的審批實行特事特辦、高效率的甜頭。他説上海市的有關領導經常會到工地的現場來辦公。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 總裁 張汝京:我們一遇到問題的時候大概每隔6個禮拜左右,他們就會到現場來辦公,讓我們提出有些什麼地方他們可以解決的,幫忙的,提出來問題,基本上就是馬上辦,一個禮拜之內就把問題都解決。這樣的支援、支持和協助給我們很多的方向,我覺得非常好,到現在我們非常愉快。

  張汝京總裁説,中芯公司是2000年3月到上海考察,洽談合作意向,當初僅僅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上海市的領導很熱情,市政府先後有三位市長陪著他選址,同時馬上敲定項目,落戶浦東新區,並安排有關部門幫助辦理相關的手續,僅僅用了3個月,就完成了立項、徵地等一系列的工作,開始打樁了。

  上海市浦東新區投資項目管理辦公室 常務副主任 姜曙光:中芯這是一個扶持性的企業,實際上我們按照重大項目邊申報邊就開工了,從我們開始談判,三月份開始到它施工,六月份開始打樁,開始試樁,我們只用了三到四個月的準備期,包括開始立項、包括銀行融資、洽談,包括可行性,這些都在做,包括我們的土地平整,甚至可以説在中芯這個項目裏面,我們還有動拆遷項目。

  這就是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中芯公司的建築工地。工地是2000年6月開始打樁,2001年8月記者在這裡拍攝到的廠房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完工了,9月份他們就要準備投産了。換句話説從打樁到投産他們僅僅用了16個半月時間,而世界上同類企業最快的速度是17個月,所以中芯公司的員工們説,上海與我們一起創造了世界奇跡。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 總裁 張汝京:速度到目前為止是全世界的紀錄,我們在世界各地蓋了很多廠房,在日本蓋過、新加坡、台灣、意大利、泰國、美國都蓋過廠,以上海這個速度來講破紀錄最快的,而且品質非常好。

  記者在中芯公司建築工地上看到工程隊正在加班加點地忙碌著。張汝京先生對工程質量和速度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 總裁 張汝京:從土建各方面來看都是一流的,上海的建設工程團隊是一流的,品質也好,速度也好,安全度也好。整個政府的政策支持非常好,就是政府一再強調,一旦開工以後決不停工。

  在標誌著“上海速度”的浦東開發新區,共有539個涉及台資的投資項目。便利的投資條件、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如今已成為臺商選擇上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上海市還將於今年年底全面實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並在8月1日開始了試點,這意味著上海法制管理將更加規範。

  記者:在上海浦東新區採訪期間,我們恰好碰上了浦東新區外高橋保稅區正式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革方案的實施將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浦東新區的外高橋保稅區是上海市政府確定的全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四個試點小區之一,在新聞發佈會上,記者了解到外高橋保稅區這次改革的重點是:大力簡化經濟類審批項目,實行區內企業直接登記制,簡化區內基建項目審批流程,建立快速規範的貨物通關機制,以及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在線審批管理,從而實現政府工作的“提速”和審批工作的“減量”。

  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 仲偉林:通過清理保稅區審改範圍內的行政審批事項共有128項,以辦事程序合併、轉為備案、完全取消等方式,不再審批的事項是59項,其中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精簡29項,保稅區公安處精簡30項,比例為46%。對保留的審批事項也將通過改變審批方式、優化服務流程、縮短辦事時限等方式加以簡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使政府工作“提速”同時,也為投資者贏得了大量的寶貴時間。比如改革前外高橋保稅區內的基建項目審批需要半年以上,而改革之後這個時限縮短到40天以內。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 浦東新區區長 胡煒:我們的物流倉儲的企業過去的設立一般要一個月左右,現在是縮短到三天,過去基本項目的審批過去一般要半年,現在縮短到40天以內,這個是全面“提速”。

  據介紹,外高橋保稅區在空運貨物通關方面,目前試點企業的貨物通關時間已經由原來的72小時以上,縮短到10小時以內,目前他們還在力爭將空運貨物通關時間縮短到6小時以內。

  對於縮短貨物通關提貨時間這一項改革措施,會給臺商帶來什麼好處?記者走訪了位於外高橋保稅區的台灣長谷科技有限公司。在繁忙的生産車間裏,記者見到了已經在上海常住三年的總經理陳武吉。陳總向記者介紹説,台灣長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光盤驅動器的製造商,公司産品都以外銷為主,主要出口到美國。因而産品通關週期關係到了産品的競爭力。

  陳武吉總經理説,通關原來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過去海運需要7天,空運3天。8月1日自從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後,則大大減少了貨物通關時間,增加公司産品在市場上競爭的砝碼。現在空運貨物1天就可以通關。為了説明時間就是金錢這個市場法則,陳總還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帳。

  台灣長谷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武吉:對於高科技企業的話,因為很多東西在美國市場有時候一兩個禮拜,一個禮拜可以降價五塊錢美金,多等一個月你可能價格已經損失十幾塊美金,那你數量都是幾萬台的話你等於損失二三十萬美金,我們因為很多新産品前面幾個月開始利潤最好,過了三個月以後這些産品就馬上就跌價,就像大陸的DVD、CD-ROM、VCD一樣,所以時間對高科技(企業)非常重要。

  除了即將帶來投資便利的審批制度改革外,陳總告訴記者,其實外高橋保稅區在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早就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公司一來到這裡,保稅區就已經建好了標準的生産廠房,公司就不需要再大興土木,建造廠房,這就大大縮短了新産品生産週期。

  台灣長谷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武吉:保稅區的過程有點像國外一樣,它先把它建好了,就是説建一個標準廠房,我們用電腦術語叫“bare bone”就是説給你一個空盒子,或者一個“陽春車”一樣,讓你自己根據你需要,你去地面上鋪Epoxy,防靜電措施,那你再去做你的隔間,所以我想這樣比較對廠商來講是最快進度最快發展起來的。像我四月到的話,六月執照還沒有下來我就可以生産。

  站在標準的生産廠房外,陳武吉總經理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在電力供應方面也給了他們很大支持。

  台灣長谷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武吉:當初由於電力供應達不到陳總所需要的標準,因而工廠在最初的生産中常常會遇到停電的困擾。然而若是按照公司的電力供應要求,則還需要單獨建造一個電站,而電站的建設要耗資兩三百萬元人民幣,為了降低生産成本,公司就求助於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而管委會在經過多方協調後,就為公司搭建了一條線來協助公司借電。目前公司只需要每年付十多萬的電費就可以了。

  台灣長谷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武吉:剛開始的時候,大概是需要600KVA,一般的基本供電它只給你360KVA,大概差240KVA,這(差)240KVA再去設個電站不划算,後來我們還是請保稅區這邊的管委會幫我們協商,從別的單位多餘的電幫我們協調過來,那我們付一些使用費,對大家都很合理。

  幾年前由於一些政策法規的不完善,臺商到上海投資,一個住宅項目從報送項目建議書到拿到規劃許可證,有的甚至需要蓋上百個圖章;一個生産性外資項目,完成立項審批,也就是説拿到工商執照至少需要四個月,允許開工建設則大概需要半年時間。但是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根本解決。

  記者在上海浦東新區的“一門式服務”大廳裏了解到,如今凡是到浦東新區投資的投資者都能享受到“一門式服務”。所謂的“一門式服務”是指涉及項目審批的三十多個職能單位都集中在一個大廳裏辦公,投資者從投資諮詢、立項審批、土地使用、基地審批、工商註冊、稅務登記、勞動用人和水、電申請均可以在接待大廳裏受理。由於“一門式服務”實行的是“一門受理、並聯審批、兩次辦結”,因而使投資者往返奔波次數大大減少,實際等待時間也大大縮短。同時也避免了亂收費、走後門等現象,審批的手續更加地公開、透明。

  上海市浦東新區投資項目管理辦公室 常務副主任 姜曙光:“一門式服務”使得我們在浦東新區的投資項目的審批工作,大大優化了一些程序環節,提高了效率和質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客商反映都是非常積極的、正面的。

  按照東方人的一種慣常的思維,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投資,首先要托熟人,找門路,這個讓很多臺商頭疼的事在上海卻不成為問題。因為在這裡投資只需要按照辦事程序走就可以了。

  臺商 方緒軍:我個人覺得上海,我所了解的就是在法令規章的執行上面它應該是最完整的。

  據了解,上海市的土地取得價格相對於大陸其它地區都要高得多,但是眾多的臺商還是選擇了上海,他們看好的就是上海良好的投資軟環境。

  上海市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主任 張志群:市政府領導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高效的服務,以及上海的整體法制完備的環境,台灣客人來到上海來發展IC産業心裏有底,IC産業不是看重地價高低的那一部分威力,更看重的是它的工作的效率和進出口的報關的速度。

  截止今年6月底,落戶上海的台資企業已經達到4027個,吸收合同台資達到64.76億美元,分別佔全市外資企業項目、合同外資的1.6%和15%。據有關人士分析,近年來上海投資環境的不斷完善,是促使臺商涌入投資的直接原因。

  主持人:上海市不但把台資企業引進門,而且扶上馬,送一程,在這樣有著良好競爭平臺的國際大都市裏,看來投資便利是臺商們最為滿意的,這也許是吸引臺商留在上海的秘密之一。(編導:賀亞莉)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